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桦  樊少磊  李依婷  陈卡佳 《护理研究》2012,26(16):1487-1488
[目的]了解脑卒中住院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状况,探讨认知行为干预(CBT)对脑卒中住院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10年5月—2010年12月在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5例脑卒中住院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分别在病人入院第2天和出院前1d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估两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住院病人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降低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2.
3.
覃春梅  周华  陈宥霖 《全科护理》2022,20(10):1359-1362
目的:探讨疾病认知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8月—2021年8月104例脑卒中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给予病人及其家属疾病认知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应激反应、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总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MUIS-A)总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总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疾病认知干预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病人应激反应,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卵巢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测量及认知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水琴 《护理与康复》2009,8(4):344-345
疾病不确定感是指个体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是患者疾病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感,尤其是对生命有威胁的疾病,如癌症。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威胁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缺乏疾病的相关信息,由于对疾病的治疗前景没有把握,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给自身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中青年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76例病情稳定的中青年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共12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干预第4周和第12周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Adult,MUIS-A)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对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进行评估。结果 共73例患者(干预组37例、对照组36例)完成研究。干预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屈服应对得分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面对应对得分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干预第4周,干预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屈服应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第12周,干预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屈服应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 面对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能降低中青年腹膜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减少患者消极应对,促进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将80例乳腺癌住院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除接受一般治疗及护理外,同时接受一系列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出院前均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进行疾病不确定感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2d和出院前1d的疾病不确定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2d和出院前1d的疾病不确定感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1d的疾病不确定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12d的疾病不确定感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d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明显低于术前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乳腺癌住院患者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性信息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还接受综合性信息支持。结果接受综合性信息支持干预后,干预组疾病不确定感的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信息支持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食管癌患者家属实施同步阶段性认知干预对患者及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及家属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及随机余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步实施阶段性认知干预,采用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及住院患者焦虑抑郁量表(HAD)调查其疾病不确定感及负性情绪.结果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MUIS评分为(73.18±5.31)分,低于对照组的(89.41±6.28)分(P<0.01);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负性情绪HAD评分为(19.88±2.57)分,低于对照组的(29.85±3.43)分(P<0.01);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55%,高于对照组的81.16%(P<0.05).结论 家属同步阶段性认知干预能有效缓解食管癌患者及家属疾病的不确定感,减轻其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合理情绪疗法(RET)结合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抽签法将9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RET结合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各46例.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AS、BDI-Ⅱ-C评分均低于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指叩百会穴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便秘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便秘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指叩百会穴干预(观察1组)、认知行为干预(观察2组)、指叩百会穴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观察3组)的方法,观察并对比各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各组干预后便秘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3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3组Barthel生活指数(BI)、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指叩百会穴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预防及减少脑卒中后便秘的发生,提高临床及家庭护理效果,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Miles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一种常见手术方式,能较好的延续病人的生命,但也造成病人排泄方式的改变,即形成永久性肠造口.这一改变可能导致病人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即疾病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带来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病人寻求与疾病相关信息的能力[1],进而影响病人的康复.我国每年新增加的永久性肠造口病人约10万人[2,3],这部分病人的康复状况亟须关注.本研究主要探讨由造口治疗师介导的专科护理干预对肠造口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认知行为干预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81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并睡眠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评估分析影响病人睡眠的因素,实施个性化的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出院时干预组PSQI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睡眠障碍住院病人通过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其睡眠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方法8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按循征护理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采用行为问卷(IBQ)对2组患者的基础和终末患病行为进行评分。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基础评定时各个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终末评定时2组在因子的得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患病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方法 8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按循征护理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采用行为问卷(IBQ)对2组患者的基础和终末患病行为进行评分.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基础评定时各个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终末评定时2组在因子的得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患病行为.  相似文献   

16.
心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方法8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按循征护理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采用行为问卷(IBQ)对2组患者的基础和终末患病行为进行评分。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基础评定时各个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终末评定时2组在因子的得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患病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连续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入组时应用IBQ量表进行初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个体化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并于入组12个月后再次测评。结果观察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评分在行为护理干预后有显著改善,改善值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病行为。  相似文献   

18.
李瑾  张培华 《护理研究》2007,21(20):1801-180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面部浅表性瘢痕病人体象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面部浅表性瘢痕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采用体象障碍自评量表(BIRS)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干预后BIR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BIRS各项目评分低于干预前。[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面部浅表性瘢痕病人的体象困扰,提高满意度,对促进病人身心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接纳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住院的1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进组的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使用自我接纳量表(SA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表(HAMA),观察整个治疗过程对抑郁症患者自我接纳功能的改善和抑郁症治疗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相对于本组干预前,自我接纳因子评分和总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在采用不同方法护理后,自我接纳总分和自我接纳因子升高(P0.05);2组较干预前,HAMD和HAMA评分降低(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护理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接纳的能力,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对于抑郁症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