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发病且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效果进行探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凝血功能障碍患儿,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采用培门冬酶对对照组实施治疗,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对试验组患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与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2.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57.50%)相比明显较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5.00%)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30.00%)相比明显较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发作且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碍患儿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目前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方案中主要药物之一,可以提高疾病的缓解率和患儿生存率,但过敏反应常见.报告了我院儿科1999年至2009年共156例ALL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出现变态反应的患儿实施脱敏注射法的护理,总结25脱敏过程中出现的6例超敏反应护理工作要点,包括:脱敏的方法,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细致周到的病情观察,及时有效的过敏抢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培门冬酶(PEG-Asp)两种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于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3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临床及随访资料,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左旋门冬酰胺酶组(L组,51例)及培门冬酶组(P组,52例),L组使用L-Asp每次6 000 U/m2,静脉注射,P组使用PEG-Asp每次2 500 U/m2,肌肉注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住院时间、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情况及生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呈上升趋势(P<0.01),P组患儿治疗期间均低于L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白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总胆红素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L组患儿过敏反应及胰腺炎发生率高于P组(P<0.05)。结论:PEG-Asp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更快的缓解患儿病情,具有用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L组的特点,但胰腺炎发生率却高于L组,所以有关PEG-Asp的安全性还应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含培门冬酶的VDPAP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51例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其中对照组28例患儿按照上海儿童医学中心ALL-XH-99方案给予VDLP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试验组23例患儿将治疗方案中的左旋门冬酰胺酶改为培门冬酶,余方案不变,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1.3%,低于对照组的9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9.5%,总生存率为86.9%;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0.7%,总生存率为82.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儿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培门冬酶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也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leukemia,ALL)的主要药物之一,近10多年,由于采用了左旋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方案,使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有显著提高,亦使一些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获得缓解甚至长期生存,加上左旋门冬酰胺酶对骨髓抑制较轻,为此临床上应用此药较广。但其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害、胰腺炎、食欲减退,血糖过  相似文献   

6.
梁茜 《医药导报》2006,25(7):693-693
患儿,男,10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给予VDLP诱导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治疗用药中包括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批号:147AEL)。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严格控制食量和低脂饮食。于化疗后的第13天,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伴持续性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立即停用L-Asp并监测血压。  相似文献   

7.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目前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有效联合化疗方案中主要药物之一。但由于L-Asp是异体蛋白,少数患儿因过敏而无法应用,影响其疗效。我科曾对一例严重L-Asp过敏的患儿用改进的脱敏疗法,完成疗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衣淑珍  王凯 《中国药房》2011,(48):4590-4591
目的:提示临床重视左旋门冬酰胺酶致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报道分析1例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强化治疗后,同期CT和MRI提示脑血管梗死的病例。检索国内文献未见这方面的报道。结果与结论:国内患者亦可发生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的血栓栓塞,栓塞引起的临床症状经及时对症治疗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及干预手段,提高医务人员对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认识,探讨临床药师该如何加强对培门冬酰胺酶用药的药学监护。方法: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出现腹痛伴血、尿淀粉酶升高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出现腹痛伴血、尿淀粉酶升高,但无影像学异常表现,依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为1~2级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予禁食等对症处理后,显著好转。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评估患儿情况,认为可行第二剂培门冬酰胺酶化疗,临床药师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在严密监护下行第二剂门冬酰胺酶化疗,患儿未出现类似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需加强对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患儿的药学监护,对患儿及家属行用药教育,如出现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评估,协同医师共同完成患儿化疗。  相似文献   

10.
叶丽  虞国慧  潘明  丁美琪  郭峰 《安徽医药》2011,15(3):365-366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15例应用L-ASP疗程及不应用L-ASP的疗程不良反应比较,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改善情况。结果应用L-ASP疗程可出现凝血障碍、低蛋白血症,其他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反应、黄疸、肝酶升高、焦虑高于未应用L-ASP疗程。结论积极预防可减少L-ASP的不良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L-ASP的不良反应可减少严重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儿童急性胰腺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淋巴瘤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关键药物。近年来,一系列含有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然而L-Asp的一些副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急性胰腺炎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培门冬酶(PEG-ASP)是一种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进行聚乙二醇化学偶联修饰后的新型门冬酰胺酶制剂,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的一线药物之一.它不但保留着门冬酰胺酶的生物活性,而且相对L-ASP能减少抗体的产生,延长半衰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本文就PEG-ASP的药代动力学、抗药性、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使用过程中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并发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依据相关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建立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药学监护要点。结果 药学监护要点为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较早和快速识别;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治疗药物方案建立与调整;评估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患儿是否可再次使用门冬酰胺酶。结论 通过药学监护,快速识别和管理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有助于确保患儿从门冬酰胺酶疗法中获得最大益处。  相似文献   

14.
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纤维蛋白原降低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重要化疗药物,它明显提高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及长期存活率,随着L-Asp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时有其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如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高血糖、过敏等,但有关对凝血影响的报道不多。本文就我院2004年1~6月应用L-Asp治疗的15例住院患者中遇到的9例(60%)因L-Asp致纤维蛋白原(FIB)降低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视野     
NEW DRUGS新药研发Erwinase近日获批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美FDA宣布孤儿药Erwinase(欧文氏菌源性的天门冬酰胺酶)获准用于治疗对大肠杆菌源性的天门冬酰胺酶有超敏反应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Erwinaze是一种可降低循环血液中天门  相似文献   

16.
左旋门冬酰胺酶的不良反应及其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晚期非霍杰金淋巴瘤(NHL)的联合化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ALL和NHL的缓解率及长期无病生存率都得到明显提高,并可降低髓外白血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重要药物。十余年来,在提高患儿生存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L-Asp已成为我科ALL病人诱导缓解和强化治疗的必用药,在广泛的临床应用过程中,L-Asp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本文总结了我院自2001年至今L-Asp联合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0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应用伊马替尼联合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或VDC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等症状完全缓解后,还要伊马替尼与化疗交替进行,已达到巩固和强化治疗的效果。结果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后,20例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4例;未缓解2例。20例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经过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过程中,其中3例出现骨髓抑制,4例不同程度地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所有不良反应都可以缓解,并且没有出现严重性出血,更无死亡。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对20例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完全缓解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长春新碱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长春新碱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VP方案,即长春新碱加泼尼松或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VLDP方案,即长春新碱加柔红霉素、泼尼松和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作随访.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高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论 长春新碱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初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多采用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强的松)及VAP(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治疗,而复发性ALL的治疗仍是临床白血病治疗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应用MOLD(甲氢喋吟、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性ALL1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 我院1997-10-2001-06住院复发的ALL18例。所有病例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中的标准诊断,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5~61岁,中位年龄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