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在兔下颌骨牵张模型中检测不同时期激活素A(activin, ACT A)和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 mRNA 的表达,探讨ACT A/FS系统对下颌牵张成骨的调节模式. 方法选用雌性健康大白兔28只,制作兔右侧下颌骨牵张模型;术后7天开始牵张,牵张速度为每天1 mm,每只动物右侧下颌骨延长10 mm.在延迟期末及牵张期末固定10、20、30、40和60天,切取下颌骨的新生骨组织及对侧正常下颌骨组织提取RNA,用RT-PCR 检测ACT A、FS mRNA各时期的表达. 结果正常下颌骨组织未检测出ACT A mRNA,随着牵张过程开始ACT A mRNA 的表达量逐渐上升,固定10天和20天达峰值,分别为延迟期末的5.04和4.98倍.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FS mRNA表达的总趋势与ACT A mRNA基本相同. 结论在兔下颌骨牵张过程中ACT A/FS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物质刺激培养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后生长因子bFGF、TGFβ1 mRNA及其蛋白在不同时相点表达的特点,探讨P物质调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Wistar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为SP组和对照组。在SP组的培养液中加入100M的P物质,对照组除不加P物质外,余处理同SP组。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物质刺激后成纤维细胞内源性bFGF、TGFβ1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P物质刺激后,bFGF、TGFβ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FGFmRNA在刺激后8h达峰值,TGFβ1 mRNA在刺激后5h达峰值,bFGF、TGFβ1蛋白在刺激后12h达峰值。结论:P物质对成纤维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上调作用,可能是神经肽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在组织修复瘢痕化程度方面发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4.0~4.5kg,将左前中趾屈趾深肌腱切断并采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作为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及56d获取肌腱及腱鞘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10只;同一动物的右前肢正常肌腱及腱鞘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结果示:实验组TGF—β1mRNA在术后1d开始上调,14~21d达高峰,56d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存在TGF—β1mRNA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术后1d,TGF—β1蛋白信号的表达增加,14~21d达高峰,56d仍保持一定水平;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存在TGF—β1蛋白信号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结论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能产生TGF—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在低频微动引起骨折间接愈合过程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山东雌性高腿绵羊15只,行双侧胫骨中段横形截骨,形成2mm骨缺损,用带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0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为微动组,以频率1Hz,幅度0.25mm(30min/d)微动,4周结束;另一侧后肢不微动,为对照组。术后3、4和6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骨痂组织中TGF—β1与IGF—Ⅰ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术后3周,微动组TGF—β1在骨痂边缘的新生软骨细胞各区均有阳性表达,以增殖区最为显著;IGF—Ⅰ主要表达于软骨内骨化带边缘的成骨细胞,钙化并转化为新骨的软骨细胞与骨细胞中。对照组的相应区域,TGF—β1有少量表达,IGF—Ⅰ几乎无表达。4周,微动组新骨组织逐渐成熟,TGF—β1表达强度减弱,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外基质与骨化带周围成骨细胞中;IGF—I的表达趋于高峰,主要集中在新骨表面的成骨细胞、趋于成熟的骨细胞及趋于钙化的类骨质。对照组TGF—β1与IGF—Ⅰ仅有少量表达。6周,微动组TGF—β1的表达显著衰退,IGF—Ⅰ仍有适量表达,主要在新生骨小梁骨细胞中。对照组TGF—β1与IGF—Ⅰ仅有微量表达。微动组术后3、4周TGF—β1,3、4、6周IGF—Ⅰ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示:术后3、4周,微动组骨痂中TGF—β1与IGF—Ⅰ的mRNA有较高的表达量;对照组骨痂中TGF—β1、IGF—Ⅰ的mRNA有轻度表达。术后6周,微动组TGF—β1、IGF—Ⅰ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但仍略高于对照组。微动组术后3、4周TGF—β1,3、4、6周IGF—Ⅰ 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微动在骨折愈合早期,可以促进TGF—β1与IGF—Ⅰ的表达。它们协同调节软骨内骨化的进程;后期主要由IGF—Ⅰ调节骨细胞的分化与类骨质的矿化,其可能更多的参与调节微动各个时期的细胞生物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兔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P物质刺激培养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后生长因子bFGF、TGF β1 mRNA及其蛋白在不同时相点表达的特点,探讨P物质调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Wistar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为SP组和对照组,在SP组的培养液中加入10-7M的P物质,对照组除不加P物质外,余处理同SP组.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物质刺激后成纤维细胞内源性bFGF、TGF β1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P物质刺激后,bFGF、TGF β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FGF mRNA在刺激后8h达峰值,TGF β1 mRNA在刺激后5h达峰值,bFGF、TGF β1蛋白在刺激后12h达峰值.结论P物质对成纤维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上调作用,可能是神经肽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在组织修复瘢痕化程度方面发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受体的表达情况和外源性TGFβ1对MSCsTGFβ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法检测不同浓度TGFβ1对MSCs增殖的影响,对硝基苯磷酸盐(PNP)法检测不同浓度TGFβ1以及同一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MSCs中TGFβ1受体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TGFβ1作用早期TβRⅠ、TβR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外源性TGFβ1对MSCs增殖的抑制、ALP活性的促进具有剂量依赖性,在5μg/L时达到平台期;在5μg/LTGFβ1刺激下,随着刺激时间延长,ALP表达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s同时表达TβRⅠ、TβRⅡ,在TGFβ1刺激早期TβRⅡ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TβRⅠ随TGFβ1刺激时间延长,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TβRⅠ/TβRⅡ比例增加,与ALP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在TGFβ1刺激早期,MSCs通过TβRⅠ、TβRⅡ表达量和TβRⅠ/TβRⅡ相对比例的阶段性、适应性的改变来调节自身对TGFβ1的反应性,启动成骨分化。在此过程中,TβRⅠ作为一限制性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TGFβ1及TGFβRI在韧带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大白鼠膝MCL损伤模型,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TGFβ1及TGFβI在韧带愈合过程中的表达特点。结果:TGFβ1及TGFβI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达主要分布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呈带状分布,越靠韧带断端,表达越丰富,表达高峰期在伤后9d,其中TGFβ1的峰值较TGFβRI略早些,表达强度的下降也更快。结论:韧带愈合过程中TGFβ1及TGFβRI的规律性变化与韧带关系密切,TGFβ1对韧带愈合具有调节作用,结合其变化规律,合理应用外源性的TGFβ1可能促进韧带愈合。  相似文献   

19.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实验性慢性环孢素A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在环孢素A(CsA)所致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探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 低盐饮食 (钠质量分数 0 .0 5 % )饲养 7d后随机分成⑴对照组 ;⑵CsA处理组 ;⑶CsA 盐酸维拉帕米处理组 ;⑷CsA 依那普利处理组 ;⑸CsA 氯沙坦处理组。大鼠皮下注射CsA(15mg·kg-1·d-1) 4周 ,制成慢性CsA肾病模型 ,分别用Northernblot检测TGFβ1mR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二聚糖蛋白表达。 结果 CsA增加大鼠肾脏TGFβ1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 ,增加二聚糖蛋白水平。依那普利、氯沙坦可显著减少TGFβ1、二聚糖蛋白表达 (P <0 .0 5 ) ,并能明显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结论 TGFβ1可能介导了CsA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可明显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Egr 1,PDGF B,TGF β1在自体移植静脉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移植静脉中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内膜增生(IH)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90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1,2,6,24h,3,7,14,28,42d组,分别在相应时点取材,并设正常对照组.应用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Egr-1、PDGF-B、TGF-β1的mRNA表达,联合应用Western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静脉中Egr-1,PDGF-B,TGF-β1蛋白表达情况,同时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正常静脉中未检测到Egr-1,PDGF-B,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移植静脉组Egr-1 mRNA在移植28d达高峰(45%±6%);PDGF-B mRNA在14d达高峰(48%±6%);TGF-β1 mRNA在7d达高峰(46%±9%).Egr-1蛋白表达在移植28d达高峰(40%±9%);PDGF-B蛋白在28d达高峰(45%±4%);TGF-β1蛋白在14d达高峰(41%±7%).结论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与Egr-1,PDGF-B,TGF-β 1的表达关系密切;PDGF-B和TGF-β1的激活及表达可能受Egr-1的调节,同时也可能通过反馈机制促进Egr-1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