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10)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3月1日。采用Rev Man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分析,使用一般倒方差法对患者总生存期(OS)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风险比(HR)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22项队列研究,总计1 682例NSCLC患者。Meta分析结果:CTCs与NSCLC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OR=1,95%CI(0.64,1.56),P=1.00];CTCs阳性NSCLC患者具有更短的OS[HR=2.27,95%CI(1.94,2.65),P<0.01]和PFS[HR=1.98,95%CI(1.63,2.41),P<0.01]。根据TNM肿瘤分期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Ⅰ~ⅢA期和ⅢB/Ⅳ期患者中,CTCs阳性患者的OS均低于CTCs阴性患者(P<0.01)。结论外周血CTCs是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且不受TNM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等凝血指标;比较不同指标下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使用COX模型研究各凝血指标与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分期和不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T、APTT、FIB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病理分期Ⅲ~Ⅳ期的患者及N1~N3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T、APTT、FIB和D-D水平均高于病理分期Ⅰ~Ⅱ期和N0期淋巴结转移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血管浸润、胸膜浸润、APTT、FIB及D-D的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病理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血管浸润、有胸膜浸润、APTT≤31.1s、FIB≤5.01和D-D≤2.21mg/L的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处于更低水平。APTT和FIB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APTT和FIB水平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结论凝血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有明显相关性,APTT和FIB水平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可进行监测,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瘤细胞(CTC),探讨其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2015年1月至6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同期体检健康人4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TC,分析相关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CTC阳性24例(50.0%),对照组为0,差异显著(P<0.05);CTC阳性不受年龄、性别、吸烟与否、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病灶的分化程度的影响;化疗后观察组CTC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与疗效存在负相关性。结论:检测外周血CTC有助于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预后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进一步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101例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T)。结果 101例患者中,PLT高于正常者有29例(28.7%),PT缩短者有29例(28.7%),APTT缩短者有9例(8.9%),FIB升高者有27例(26.7%),D-D升高者有19例(18.8%),FDP升高者有18例(17.8%),TT延长者有14例(13.9%)。结论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如何在临床中使用抗凝治疗,以及抗凝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影响。[方法] 选取42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放疗前后CTCs数目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各亚组治疗前后CTCs数目的改变。[结果] 放疗前CTCs数目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及临床分期的无关。与放疗前比较,放疗后CTCs数目下降明显(P<0.001);男性、年龄>60岁及吸烟患者治疗后CTCs数目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降低CTCs数目,但不同患者异质性较大,需个体化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7.
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化疗前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各项指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化疗前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各项指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转移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中外周血CTC与疾病的复发及治疗反应的临床相关性已经被确立。研究晚期肺癌患者中CTC与临床的相关性对指导临床治疗的非常重要。CTC可能成为临床上提示肺癌预后;预测疾病进展;指导治疗的重要因素,将CTC检测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并进一步改善标准化的CTC检测技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约有18%的癌症相关死亡与肺癌有关。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出现可看做是肿瘤细胞播散入血的直接体现, 而这正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检测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有望成为诊断肺癌的辅助方法, 使肺癌患者得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研究者们已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从外周血中分离CTCs。虽然有关CTCs检测的研究众多, 但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及重复性限制了其临床意义, 本文就现有的各项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究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DNA基因突变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肺组织活检或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进行病理组织石蜡切片DNA(tDNA)检测,并采集患者肘静脉血使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ctDNA基因情况。对比分析tDNA与ctDNA检测对患者DNA基因突变的准确性,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DNA基因突变的应用价值。结果:40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外周血循环肿瘤DNA基因突变检测与组织石蜡切片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查外周血循环肿瘤DNA中,21外显子测序结果:61号替代突变2573G→T,62/63/68号替代突变L858R(2573T→G)。19外显子测序结果:50号样品突变为del E746→A750+2235G→A,60号样品突变为del E746→A750,70号样品突变为del L747→T751,80号样品突变为del L747→S752+2257C→T。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DNA基因突变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具体的基因突变或缺失具有较高准确性,可实时监测肿瘤DNA基因突变情况,且具有无创性、可重复应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含量降低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 (DC)含量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 4 1例NSCLC、8例肺部良性病变及 12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DC。结果 肺部良性病变者的外周血中DC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NSCLC患者DC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1)。上述三组的外周血DC与单个核细胞比值 (DC/PBMC)分别为 0 .6 0± 0 .0 5 %、0 .83± 0 .0 8%、1.0 2± 0 .11% ,DC计数分别为 2 1.0 0± 3.0 4× 10 6/L、2 9.0 0± 4 .0 1×10 6/L、16 .0 0± 1.5 2× 10 6/L。NSCLC外周血中DC含量与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无关 ,但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远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NSCLC外周血中DC分化成熟严重缺陷 ,血中DC含量与肺癌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化放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及其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根治性化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巢式CK19 RT-PCR方法,动态检测67例NSCLC患者根治性化放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和预后价值。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分别为44例(65.7%)和22例(32.8%);治疗前,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14)相关;治疗后,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32)、病理类型(P=0.019)、体重减轻(P=0.01)和KPS评分(P=0.027)相关;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的4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8.3%和70.4%(P=0.544),治疗后分别为100%和62.9%(P〈0.001)。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8个月和17.6个月, 4年生存率分别为18.2%和17.4%(P=0.619)。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8个月和27.6个月,4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26.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微转移阳性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根治性化放疗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有预后价值;与微转移阳性相比,阴性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17.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Huang C Li K Wei XY Niu RF Sun Y Wang JW Zhu YZ Xu LY Liu XQ Gao HJ Zhou JM Wang XW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0):780-783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的变化,探讨CEC在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NP方案联合内皮抑素(治疗组)及单用NP方案(对照组)治疗晚期NSCLC 67例,流式细胞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EC数量及细胞角蛋白(CK)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44.4%,对照组为27.3%(P=0.176);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80.0%,对照组为50.0%(P=0.012)。治疗组肿瘤进展时间(TTP)为146.7 d,对照组为91.1 d (P=0.061)。当TTP的cut-off值>170时,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ut-off值=170,P= 0.034;cut-off值=180,P=0.009)。治疗组CEC平均下降(0.29±0.47)%,对照组平均下降(0.01±0.43)%(P=0.033)。全部患者治疗前CEC与CK水平呈正相关(r=0.381,P=0.013),治疗后亦呈正相关(r=0.450,P=0.004)。结论化疗联合血管靶向治疗晚期NSCLC优于单用化疗,CEC是一个较好的预测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