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25(OH)D的水平,根据水平分为A组维生素D充足(≥75 nmol/L)、B组不足(50.0~74.9 nmol/L)、C组缺乏(≤49.9 nmol/L).并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神经功能受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BI),根据NIHSS差值判定预后.结果 A、B、C 3组间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NIHSS及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IHSS及BI评分明显高于B组、C组.血清25(OH)D水平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BI评分呈正相关.A组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明显高于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无变化、恶化例数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5(OH)D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预后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山东国欣颐养集团肥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AIS患者90例,根据患者血清25(OH)D水平将患者分为25(OH)D缺乏组(n=48)和非缺乏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其对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急诊科AIS患者224例(病例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40例(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清25(OH)D水平;病例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进行评定,24 h内采集静脉血行生化分析;发病后180 d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2, n = 106)和预后不良组(mRS > 2, n = 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25(OH)D对AIS结局的预测能力。结果 病例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Z = 4.296, P< 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Z = 5.876, P< 0.001);校正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等因素后,25(OH)D仍是AIS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0.925,P < 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 ( P < 0.001),预测切点13.17 ng/ml,约登指数0.548,敏感性0.746,特异性0.802。 结论 血清25(OH)D水平能在较好预测AIS 180 d的结局,可能有助于AIS急诊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发病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脑卒中患者249例纳入脑卒中组,其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者182例纳入A组,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者67例纳入B组,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136例健康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25(OH)D浓度、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PFG),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组血清25(OH)D和LDL-C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PFG浓度则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血清25(OH)D和LDL-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PFG浓度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发病与25-羟维生素D浓度有关,补充维生素D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入院时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初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估量表(NIHSS)对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测定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随访3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定预后。结果:84例患者中,预后不良34例(40.5%),预后良好50例(59.5%)。与预后不良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收缩压较低(P<0.01);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30 d随访中死亡14例(16.7%)。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时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与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入选符合国际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患者152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ACS组81例,其中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入选对象进行血清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测定.结果 ACS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225.78±38.48) ng/L vs.(325.00±42.74) ng/L,(339.69±35.30)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9.75±31.53) ng/L vs.(231.97±44.04) ng/L,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25-OH-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563.36±48.18) ng/L vs.(341.39±46.23) ng/L,(330.03±48.06) 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98.88±29.34) ng/L vs.(526.95±34.56)ng/L,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MMP-9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清25-OH-D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可能与参与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关,在AC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25-羟基维生素D是一种有神经活性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预防骨质疏松和调节钙代谢,其缺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近年随研究深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脑部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其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本文就25-羟基维生素D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因其日益增长的发病率和治疗花费,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早期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维生素D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维生素D可以通过其免疫调节、提高胰腺β细胞活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研究显示机体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的发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在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水平能直观的反映机体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或能为糖尿病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用于早期评价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判断的意义。方法:61例脓毒症患者入选,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27例,存活组34例。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测定患者入住急诊ICU后1 h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采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血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25,P0.05)。结论: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水平有助于早期评价脓毒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4℃、-20℃、-80℃不同温度下血清标本反复冻融对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采集多份静脉血制备血清,混合制备成血清标准物质,测得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初始水平,取出12份血清随机分配到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冻存,每个温度条件下4份血清。反复冻融5次,分别与相应的初始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个温度条件下,反复冻融4次及以上时,其结果与初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始水平相比,冻融使得检测结果升高。结论反复冻融对血清标本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有较大影响,在保存标本时,应该分装冻存,且避免反复冻融检测,以免影响结果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及68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分析两组对象入院时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差异,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患者临床表现与预后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及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入院NIH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3月mRS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呈正相关,通过观察患者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预后,采取措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老年性白内障(S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门诊的180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SC分为SC组(n =105)和非SC组(n =75).采用调查表收集S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电化学化光法(E...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的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1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25-(OH)D浓度,并完善眼底、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及尿β_2-微球蛋白检查,作为评估眼底、心脏、肾脏损伤的指标。根据血压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Ⅰ期组(89例)和Ⅱ期组(36例);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将研究对象分为靶器官损害组(71例)和无靶器官损害组(54例),观察血清25-(OH)D浓度与高血压儿童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Ⅰ期组与高血压Ⅱ期组血清25-(OH) D浓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5,P=0.956)。靶器官损害组血清25-(OH) D浓度明显低于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显著性(t=3. 631,P=0. 000)。血清25-(OH) D浓度与不同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浓度与肾损害具有负相关性(r=-0.273,P=0.002),其中,血清25-(OH)D浓度与尿微量白蛋白具有负相关性(r=-0. 221,P=0.013)。结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血清25-(OH) D浓度与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其中血清25-(OH) D浓度与肾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睡眠障碍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情况,以为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罗定市妇幼保建院的30例睡眠障碍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病程及睡眠时间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病程较长及睡眠时间较短者的检测水平显著低于病程较短及睡眠时间较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睡眠障碍儿童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异常下降,且受到病程及睡眠时间的影响较大,提示儿童睡眠障碍应重视维生素D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为糖尿病前期危险因素研究及其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按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疗指南关于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从门诊体检人群中筛选糖尿病前期人群325例,另筛选健康人20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人体参数和测量生化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前期危险因素,按血清25(OH)D四分位值分层,分别计算糖尿病前期患病优势比OR值及95%置信区间。结果武汉地区27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18.3%;糖尿病前期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4.4±12.3)nmol/L VS(43.5±18.4)nmol/L,P0.01];血清低水平25(OH)D组TG、HbAlc、HOMA-IR均高于高水平25(OH)D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5(OH)D浓度与BMI、收缩压、FPG、HbA1c、TG、TC、HOMA-IR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25(OH)D与糖尿病前期呈负相关[β=-0.31,OR=1.42,P=0.03],低水平25(OH)D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BMI、HOMA-IR等影响因素后,当血清25(OH)D水平达低于23.5nmol/L时,糖尿病前期患病风险显著提高[OR=1.46,95%CI(1.15-1.86),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与糖尿病前期发病呈明显负相关,低水平25-羟维生素D是糖尿病前期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孤独症儿童大运动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186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进行分组,维生素D缺乏组(<20ng/ml,78例)和维生素D非缺乏组(≥20ng/ml,10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大运动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4例早产儿,根据患儿是否有BPD分为BPD组(46例)和非BPD组(例108),收集两组基础资料,包括孕妇年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等产科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有创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剂使用率等早产儿资料以及血清25(OH)D、IL-6水平。结果154例早产儿中BPD发生率为29.87%(46/154),CT检查显示肺透亮度降低6例(占13.04%),囊泡影27例(占58.70%),肺内线网状密度增高影13例(占28.26%)。BPD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以及血清25(OH)D表达水平均小于非BPD组,BPD组患儿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率、吸入高浓度氧、肺表面活性剂使用率以及血清IL-6水平均高于非BP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有创机械通气、吸高浓度氧、血清25(OH)D及IL-6的表达情况是导致早产儿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着BPD病情的加重,患儿胎龄、出生体重、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率、吸入高浓度氧率以及血清IL-6水平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25(OH)D缺乏以及IL-6水平高也是导致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乙醇沉淀蛋白,正己烷液液萃取目标组分,乙腈复溶。采用LCMS/MS[正离子电喷雾离子化(ESI+)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氘代同位素内标法检测血清25(OH)D2及25(OH)D3含量并进行相关方法学验证。结果 LC-MS/MS检测血清25(OH)D2及25(OH)D3的批内精密度为0.88%~7.69%,批间精密度为1.56%~9.90%;25(OH)D2在0.5~10.0 ng/m L、25(OH)D3在5~100 n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1、0.999 9,校准品测试结果正确度为95.5%~101.2%。281名志愿者男、女之间25(OH)D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MS/MS检测血清25(OH)D2及25(OH)D3的敏感性高,结果准确、稳定,可应用于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