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在配液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少量药液的"合理"丢失现象,使进入患儿体内的药物剂量不准确[1].作者对护士配液环节剂量不准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现介绍如下. 1配液环节剂量不准确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10-1811
探讨高剂量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选取2013年3月~2016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126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剂量布地奈德800μg/d雾化吸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布地奈德100μg/d雾化吸入,观察、比较两组再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炎症介质水平、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MPO)、嗜酸粒细胞离子蛋白(ECP)及肺功能指标。观察组治疗后日间及夜间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FEV1、PEF和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PEF和FEV1/FVC分别为(92.73±14.82)%、(89.23±12.20)%、(83.17±13.47)%,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62.93±10.38)%、(55.10±7.99)%、(63.88±10.41)%(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L-7、IL-8等炎症介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或0.01),治疗后观察组的IL-7、IL-8、MPO和ECP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高剂量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及炎症指标,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与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所评估的儿童CT辐射剂量差异,分析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于儿童CT辐射管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 247例患儿,其中1 238例接受头颅CT检查,1 152例接受胸部CT检查,857例接受腹盆部CT检查;记录年龄、CTDIvol及DLP,计算有效直径(De)、水当量直径(Dw)、转换因子(f)及基于Dw的SSDE(SSDEDw)。比较CTDIvol与SSDEDw在不同年龄段儿童CT检查中的差异,观察其评估CT辐射剂量的效能;建立CTDIvol、DLP、f与年龄及De的回归模型,观察其用于儿童CT辐射管控的价值。结果 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DIvol与SSDE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年龄和De增高,CTDIvol和DLP增加(R2为0.76~0.93)而f减小(R2为0.74~0.99)。结论 相比CTDIvol,以SSDEDw评估...  相似文献   

5.
摘要:儿童白血病化疗中,HD-MTX为大家广泛应用,且缓解率高。但HD-MTX化疗后易致黏膜损伤,胃肠道反应,重症感染,内脏出血,口腔溃疡,肾功能损伤等;目前仍无完整护理常规,本文就化疗前后的相应护理进行简要的论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排泄延迟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疗法MTX排泄延迟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探讨MTX排泄延迟与MTX剂量、用药方式的关系,及如何减少排泄延迟的发生。方法分析121例497例次儿童ALLHDMTX化疗的临床资料,比较有和无排泄延迟情况下HDMTX的不良反应。并按剂量(3g组和5g组)和用药持续时间(7h组和24h组)分组,比较排泄延迟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及各组四氢叶酸钙(CF)的解救剂量。结果总体排泄延迟发生率为12.1%,发生1次排泄延迟的相对概率是30.6%,再次发生的相对概率为45.9%,明显增加(P<0.01)。有排泄延迟的患儿排泄延迟时血小板较无排泄延迟时明显减低(P<0.01),CF解救剂量明显增加(P<0.01)。3g组排泄延迟时口腔黏膜损害较无排泄延迟时更明显(P<0.05),下一疗程化疗延迟(中位延迟4d)。3g组排泄延迟发生率(12.1%)与5g组(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h用药组排泄延迟发生率(13.6%)与24h用药组(11.9%)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排泄延迟时5g组仅胃肠道反应较3g组明显增加(P<0.01),而CF解救剂量明显低于3g组(P<0.01)。结论HDMTX排泄延迟情况下骨髓抑制和口腔黏膜损害的不良反应增加,下一疗程化疗延迟,CF用量增加。HDMTX排泄延迟在3~5g/m2剂量范围里与MTX剂量、用药方式无关,而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胰岛素应用于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胰岛素治疗,研究组采用胰岛素泵给予持续性微量泵入治疗。比较两组尿酮体转阴时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纠正时间、1 h血糖与24 h血糖水平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尿酮体转阴时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纠正时间、1 h血糖与24 h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以及24 h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微量泵入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满意,具有平稳、快速、安全降糖的作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低儿童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辐射剂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甘南州妇幼保健院进行胸部DR摄影的1 800例患儿,根据年龄分为0~1岁、> 1~3岁、> 3~7岁三个年龄段,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00例,A组采用固定1.25 mAs摄影,B组采用固定1.00 mAs摄影,C组采用系统自动生成mAs摄影。比较三组的摄影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B组各年龄段辐射剂量均低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各年龄段患儿均可获得符合临床诊断质量要求的图片,且视觉评分(VGA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胸部进行DR摄影,采用固定1.00 mAs拍摄,不仅可以降低儿童辐射剂量,还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后前位胸部DR摄影对儿童甲状腺腺体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部DR摄影检查的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研究组采用后前位胸部DR摄影方法,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的前后位摄影方法;通过测量两组甲状腺表面皮肤处辐射剂量作为间接反映甲状腺腺体组织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指标[剂量面积乘积(DAP)和体表入射剂量(ESD)]。结果 研究组甲状腺DAP为(0.21±0.05)dGy?cm2,ESD为(0.06±0.01)mGy,均低于对照组甲状腺DAP为(0.71±0.17)dGy?cm2,ESD为(0.20±0.05)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评分及重复检查人次分别为(2.56±0.42)、7人次;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及重复检查人次分别为(2.62±0.36)、3人次;图像质量评分及重复检查人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儿后前位胸部DR摄影检查在甲状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远小于前后位胸部DR摄影检查,不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值得推广。[关键词] 胸部DR摄影;儿童;甲状腺腺体;辐射剂量;检查体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儿童配血中出现配血不合的几率较高,对儿童输血前微柱凝胶配血技术出现不合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配血不合及假凝集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输血方案。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3 923名次患儿进行交叉配血、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筛查,阳性时作进一步调查。结果配血不合率5.94%(234/3 923),其中假阳性率0.71%(28/3 923),真阳性率5.25%(206/3 923)。206例真阳性中,主侧不合率5.83%(12/206),次侧不合率90.78%(187/206),主侧和次侧均不合率3.40%(7/206)。结论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儿童配血,配血不合的发生率较高,这与儿童同种免疫性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疾病发生率较高有关。鉴别假凝集、制定相应的儿童个性化输血方案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刘薇  史强  郭东 《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1):46-48
目的统计分析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为儿科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上报至北京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1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儿童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涉及药品以抗微生物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结论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不合理用药等可能导致儿童严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自动药品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门诊药房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药房配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人工配药,实验组应用全自动药品单剂量分包机进行操作。观察两组的劳动功效、人力成本、配药质量合格率,并做好记录。结果实验组需要配药师2名,完成每张处方的配发工作平均为(16.38±5.27)s;对照组需要配药师13名,完成每张处方的配发工作平均为4 min。实验组劳动功效显著低于实验组、人力成本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配药质量合格率高达98.0%,对照组配药质量合格率为88.0%,实验组配药质量与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06)。结论应用全自动药品单剂量分包机于门诊药房能有效提高发药速度与准确性,对改善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近期((Deutsches Arzteblatt International))杂志的文章(Dtsch Arztebl Int 2011;108:407)表明X线辐射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很容易减低而不影响诊断。因为年轻人的组织放射敏感性高,故检查时的电离辐射量应被控制在低水平。儿童生存时间更长.因此比成人更易产生辐射诱发的癌症;同时作为未来的父母,他们也有将辐射导致的基因缺陷传给下一代的危险。无论何时,儿童和青少年的放射学检查最好不要牵涉电离辐射而用其他方法代替,比如超声或MRI。  相似文献   

14.
近期(Deutsches Arzteblatt International》杂志的文章(Dtsch Arztebl Int 2011;108:407)表明x线辐射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很容易减低而不影响诊断。因为年轻人的组织放射敏感性高,故检查时的电离辐射量应被控制在低水平。儿童生存时间更长,因此比成人更易产生辐射诱发的癌症;同时作为未来的父母,他们也有将辐射导致的基因缺陷传给下一代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儿科用药缺证据、缺适宜剂型、品种规格和科学折算的标准与方法,导致儿童用药剂量不合理已成为儿科用药中最突出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建立儿科用药剂量评价方法、监测儿科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成为全球儿童药物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解剖化学分类/限定日剂量"(ATC/DDD)体系的"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评价方法已广泛用于成人用药剂量合理性评价。2009年韩璐等依据DUI评价原理首次提出"儿童限定日剂量"(Children De ned Daily Dose,cDDD)和"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hildren Utilization Index,cDUI)的概念,并用于评价汶川地震0~1岁儿科伤员用药剂量合理性。本文旨在探讨cDUI用于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评价的方法学问题。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探讨cDUI用于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的如下问题:①cDDD的含义;②标准体系建立;③儿科用药剂量的分类评价。结果①cDDD的定义虽参考限定日剂量的形式,但其内涵与后者有本质区别。与DDD作为用药评价的测量单位不同,设立cDDD的目的是以其为标准,衡量儿科用药剂量的合理性。因此,cDDD应为儿科临床实际选用的标准剂量。②cDDD标准体系应用于儿科常见或重大疾病且已广泛使用的药品,接受时间和实践检验;针对药品的不同适应症分别设定相应儿童限定日剂量;对同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分别设立标准用药剂量。③评价体系应考虑年龄、体重、疾病种类与病情轻重对用药剂量的影响,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对上述因素分别赋予相应权重,客观、综合地评价用药剂量。结论规范儿科用药剂量对提高儿科医疗质量,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与经济具有重要意义。cDUI方法体系的建立作为一种积极探索,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与经验。尽管现有方法体系和已有评价研究存在缺陷,但前期研究实践表明,该方法原理在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评价领域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不同年龄段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特点,为预防铅对生命早期的损害提供依据。方法用微分电位溶出法对我市2004年至2011年1~14岁的门诊儿科就诊的5866名儿童血铅进行检测。结果1岁以下儿童和4岁儿童两个年龄段血铅水平较高,4岁以后儿童血铅水曾逐年下降下趋势。结论我市儿童高铅血症及铅中毒的流行率为50.1%,低龄儿童对铅更敏感,更易受环境中铅污染危害,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480例3~14岁健康儿童SV、SI、CO及CI的研究结果。各指标平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SV及SI表现男>女。以年龄、心率、身长、体重及性别作为独立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拟合出最佳回归方程。年龄、心率、身长、体重和性别分别选入各回归方程,而胸围在多个水平均未选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心阻抗图在儿科是一种可靠和可重复的无创性心功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常用的217种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不足。结果:标示儿童用法用量的占53.46%,标示儿童用药安全性的占76.96%。结论: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的标示仍存在缺陷,应引起重视,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年龄段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特点,为预防铅对生命早期的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用微分电位溶出法对我市2004年至2011年1~14岁的门诊儿科就诊的5866名儿童血铅进行检测.结果 1岁以下儿童和4岁儿童两个年龄段血铅水平较高,4岁以后儿童血铅水曾逐年下降下趋势.结论 我市儿童高铅血症及铅中毒的流行率为50.1%,低龄儿童对铅更敏感,更易受环境中铅污染危害,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