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埋伏多生牙以上颌多见,常阻碍正常恒牙的萌出,或造成恒牙扭转、错位及牙列畸形,严重者造成相邻恒牙的压迫性吸收,部分患儿还可导致含牙囊肿发生,甚至引起相邻恒牙的松动和移位.临床上发现埋伏多生牙后常选择在局麻下拔除.因患者多为儿童,耐受性差,不能很好配合手术,需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故术前对埋伏多生牙的定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儿童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现象并非罕见,由于多生牙的埋伏状态,加上患儿处于乳恒牙替换时期,多数伴有暂时性错牙合现象,所以这类埋伏牙早期易被忽视,这对恒牙萌出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1998~1999年治疗这类患儿35例,共拔除埋伏多生牙40颗.  相似文献   

3.
替牙期个别恒牙反(牙合)是正畸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如果不进行治疗,颌面的生长因长期受障碍则可形成安氏Ⅲ类骨性畸形.因此,应尽早矫治以阻断畸形发展.作者在临床中制作带斜导面的塑料牙冠粘结固定在舌向错位的上颌恒切牙上.治疗个别恒牙反(牙合),具有简单、快速、患儿易配合接受的特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替牙期儿童活泼好动 ,自我保护能力差 ,常因外伤导致初萌恒牙松动脱落 ,需及时复位固定。由于替牙期牙齿近远中接触关系较差 ,常规外科松牙固定比较困难 ,我院对这一阶段不能采用常规治疗的松动牙齿 ,利用正畸的方法结扎固定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 2 0 0 2年在我院外科就诊的口腔外伤患儿 ,牙齿松动II度以上 ,包括移位、半脱位或全脱位共 2 1例 ,4 0颗初萌恒牙 ;年龄 8.3~10 .9岁 ,平均 9.6岁。1.2 方法 :局麻下将松动或脱位牙复位 ,使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止血。先用 0 .4 5mm不锈钢丝弯制和患儿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合树脂嵌体技术在儿童恒牙牙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至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进行儿童恒牙牙体修复治疗的100例儿童,收集临床资料开展本研究,依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治疗中应用复合树脂嵌体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牙体修复效果、生活质量、牙体修复满意度及患齿脱落状况。结果:研究组牙体修复有效率94.00%,对照组牙体修复有效率82.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指标如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牙体修复治疗,研究组患儿在牙齿固定、咀嚼、美观、舒适、语言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牙治疗后6个月及1年后,研究组患儿的患齿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复合树脂嵌体技术应用至儿童恒牙牙体修复治疗中,能促进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并可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更能有效降低患儿患齿的脱落几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替牙期,恒牙初期安氏Ⅲ类错。方法:对作者本人所做的6例安氏Ⅲ类错临床病例作分析总结。结果:6例替牙期,恒牙初期安氏Ⅲ类错患者均在20~30d内解除反,建立浅覆盖、覆关系,而后牙在矫治6个月后都建立关系,使面中部凹陷的面型得到部份补偿。矫治时间6个月。结论:此法由于方法简单,效果可靠,无痛苦,时间短,受到患儿与家长欢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替牙期含牙囊肿行口内开窗术保留恒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替牙期含牙囊肿采用口内开窗术进行保骨、保牙性治疗,待囊腔缩小约60%~80%以及恒牙牙根形成,行二次手术括除残留囊壁,以达根治目的.结果14例患儿获得消除病灶,恒牙保留的治疗效果.结论对替牙期含牙囊肿进行口内开窗术能减少手术创伤,促进颌骨修复,保留恒牙,根除病灶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替牙期由于间隙不足或牙齿的正常萌出时间受到影响,使恒牙错位萌出而导致牙齿排列异常.此阶段的治疗目的是防止恒牙萌出过程中位置异常以及缓解拥挤. 一乳牙早失的间隙保持 乳牙早失常常会引起邻近的乳牙或恒牙向间隙侧移动而造成牙齿替换异常,如牙齿错位、牙列拥挤等.龋齿、外伤、医生处理不当而过早拔除是乳牙早失的主要原因.正常的咀嚼活动有赖于乳牙列的完整,它对于促进颌骨正常生长发育,保持恒牙胚在颌骨中的正确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儿童在六岁左右开始换牙,乳牙按一定的顺序脱落,恒牙便陆续萌出于乳牙原来的位置,许多家长非常关心孩子长出的牙是否正常,是否洁白整齐,然而他们往往注意和关心的只是前牙,但是恒牙早萌多见于双尖牙。恒牙早萌多因乳牙根尖病变将继承恒牙胚周围的牙槽骨破坏,使恒牙过早地暴露在口腔内。有时恒牙胚周围有感染的乳牙残根存在,炎症的肉芽组织把恒牙胚推出牙槽骨外。早萌的恒牙常伴有釉质钙化不良或釉质发育不全,并且有不同程度松动。现根据本人对21例早萌双尖牙龋坏治疗分析,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借签,及引起家长们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0.
叶浪  陈新 《海南医学》2012,23(9):74-75
目的探讨3M复合树脂充填在儿童恒牙龋病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恒牙龋病儿童98例,需要充填治疗患牙126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颗牙,采用3M复合树脂充填治疗,见光固化;对照组61颗牙,采用高强度玻璃离子材料充填。治疗后1年和3年,对两组所有患儿进行随访,对比其充填物脱落及继发龋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年两组患儿充填物脱落、继发龋及牙纵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年随访,对照组上述情况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M复合树脂填治疗儿童恒牙龋病,疗效确切,实用有效,为临床上修复儿童恒牙龋病较为理想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崔琳  王迪  郝钢  庄虹霞 《当代医学》2021,27(14):154-155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式牙合垫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观察组实施上颌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式牙合垫治疗,比较两组矫正前后头颅测量结果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上下牙槽座角(SNB角)、上下牙槽座角(ANB角)、牙槽座角(SNA角)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3.33%(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式牙合垫治疗可改善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且可降低复发情况,改善患儿外形,矫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儿童乳恒牙交替期间有多种原因可造成上前牙间隙过宽、排列不齐、前突错合畸形,导致上下牙弓骀关系异常。在颌骨发育过程中牙与牙有一定的自体调整阶段,如上下颌乳牙全部替换为恒牙后自行调整不到位,可造成牙、颌、颅面关系不协调,引起各种畸形,不但影响外貌,同时也影响功能。我科对9例上颌牙列畸形错误矫治的患儿进行了治疗,取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40例牙弓狭窄患者早期纠正已经存在或发展中的骨、牙和肌肉方面的不协调,使恒牙萌出之前有良好的口腔颌面环境.方法 采用活动扩弓矫治器矫治40例混合牙列期牙弓狭窄的患儿.结果 患儿牙弓长度增加,为恒牙的萌出提供了有利的间隙,减少了牙列的拥挤.结论 笔者认为牙弓狭窄早期矫治可增加牙弓长度,诱导恒牙正位萌出,从而降低恒牙列期拔牙矫治,有利于颌面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4.
恒牙在萌出后 2~ 5年牙根才发育完成。在此期间 ,年轻恒牙常因外伤、牙体畸形或龋病引起牙髓坏死或由于根尖周炎使牙根发育停止 ,呈短而开放的牙根 ,使患牙难以治疗而被拔除。因此利用根尖诱导术使无髓年轻恒牙的牙根继续发育 ,以保留患牙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自 1997年 1月~2 0 0 2年 1月在临床上使用氢氧化钙糊剂对 30例 38颗年轻恒牙行根尖诱导术 ,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例 38颗年轻恒牙中 ,上前牙 17颗 ,下前牙 2颗 ,双尖牙 19颗 ;男性 17例 2 3颗 ,女性 13例 15颗 ;患者年龄 10 .2± 4 .83岁 (6~ 12岁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及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材料支架和iRoot BP Plus支架在年轻恒牙再生性牙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榆林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治疗的68例(68牙)龋齿、73例(82牙)外伤引发年轻恒牙再生性牙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  相似文献   

16.
邓卓峰  周峥 《重庆医学》2013,42(12):1345-1346,1349
目的探讨冠式间隙保持器恒牙助萌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乳牙早失患儿150例的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影响冠式间隙保持器恒牙助萌效果的因素。结果 132例患儿助萌成功,占全部患儿的88%。年龄、性别、缺牙数目、牙周情况、继承恒牙发育情况、患儿合作程度和缺牙时间均与助萌成功率相关,其中年龄、缺牙数目和缺牙时间与助萌成功率呈负相关;性别、牙周情况、继承恒牙发育情况和患儿合作程度与助萌成功率呈正相关。结论全面考虑影响助萌效果的因素,预防咬合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早期摘除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对邻近恒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早期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术后牙(?)畸形自行调整的效果。【方法】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患儿63例,作术前X线三维精确定位后施行埋伏牙摘除手术,术后追踪观察手术区邻近恒牙胚生长发育情况及原有牙(?)畸形自行调整情况。【结果】63例患儿共有埋伏多生牙76个,手术摘除过程中对邻近恒牙(胚)有程度不同的挤压伤(轻度50.8%,中度20.6%,重度7.9%),但术后随访1-3年,无1例发生恒牙生长受阻与坏死等不可逆反应;原有的部分牙(?)畸形也得到较好的自行调整,其中阻生切牙自行萌出的达76.9%,切牙间隙明显关闭缩小的达75%。【结论】由骨埋伏多生牙引起的牙(牙合)畸形应尽早手术治疗,摘除多生牙后邻近恒牙的牙(牙合)畸形可望得到较好的自行调整。在作好术前精确定位与术中不损伤恒牙(胚)完整性的前提下,早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对210例替牙异常儿童总结分析,探讨其异常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防 治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按口腔疾病诊断标准,选取6~12岁替牙异常儿童210 例(男108例,女102例),采用口腔常规检查,认真记录替牙异常的类型、年龄、牙位及 治疗的方式,并对其营养、发育、口腔卫生、颌骨形态、口腔不良习惯、饮食特点和先天性 遗传等进行调查。替牙异常包括乳牙滞留、双排牙、恒牙迟萌和乳牙早脱。   2 结果与讨论 本文作者对210例替牙异常儿童分别进行了归类统计 ,因乳 牙滞留而拔除者81例,占38.61%;因双排牙而拔除者69例,占32.84%;因恒牙迟萌而 行切龈助萌手术者33例,占16.01%;提前拔除严重龋坏或外伤松动的乳牙(乳牙早脱)27例 ,占12.54%。   本组81例乳牙滞留患儿中,多见于10岁和11岁两个年龄组,滞留牙位以第二乳磨牙、第一乳 磨牙居多。在69例双排牙患儿中,只出现于6岁、7岁、8岁三个年龄组,发生的牙位以 下颌乳中切牙、乳侧切牙及上颌的乳中切牙居多。这三个年龄组正是恒前牙萌出时期,由于 颌骨前端的解剖形态以及前牙单根、牙冠扁平的特点,故而出现双 排牙的概率高。在33例恒牙迟萌患者中,以7岁、8岁、9岁三个年龄组为多。27例乳牙早脱 患儿在10岁以前的各年龄组均能见到,常见牙位是第一、二乳磨牙。乳牙滞留多因根尖周感 染 影响了牙根的正常吸收所致。这类患儿多为营养不良致发育欠佳,喜食甜食、口腔卫生差 、牙齿 龋坏多,使乳牙不能按期吸收、脱落,是导致恒牙错位萌出的常见原因。双排牙多 见于颌骨发育狭小的儿童,颌骨缺少功能刺激,致颌骨缩窄(也可为先天性遗传)或由于恒牙 胚 原来就位于乳牙舌侧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FR-Щ矫治器对治疗早期恒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选择10例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病例,取上下颌模型,按常规方法制作FRЩ矫治器,但不能作磨牙颌垫,使后牙呈未接触状态.试戴1周.在解除前牙反(牙合)关系后,对下切牙唇弓及上颌舌弓加力.结果良好6例,一般4例,有效率100%.结论 FRЩ矫治器治疗恒牙早期反(牙合)有效.  相似文献   

20.
105颗年轻恒牙外伤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敏 《重庆医学》2007,36(4):321-322
目的 总结年轻恒牙与成熟恒牙外伤后的治疗特点.方法 对1988~2002年医治的105颗外伤年轻恒牙和90颗成熟恒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轻恒牙中54颗切角缺损,36颗移位,15颗全脱位;成熟恒牙中36颗切角缺损,15颗根折,21颗移位,18颗全脱位.结果 治疗2年后随访,年轻恒牙外伤治疗后有99颗牙髓活力正常;6例牙髓活力减弱,无根尖吸收和根管内吸收;成熟恒牙外伤治疗后有39颗牙髓活力正常;36颗牙做了根管治疗,其中33颗牙稳固,3颗发生根管内吸收,患牙松动;15颗因牙根折部位低于龈下3mm或多段骨折而被拔除.结论 年轻恒牙外伤后只要及时有效地治疗,多数能保存活髓,牙根继续发育,预后优于成熟恒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