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以及在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中所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正畸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rmbFGF注射组(20只)。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mbFGF注射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螺旋弹簧,使大鼠磨牙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大鼠右侧第一磨牙区注射rmbFGF溶液1.0mL,计量为5μL/mL,每隔两天一次,一共三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牙齿移动0,1,7,14,21d后取材分别进行HE染色。游标卡尺测定牙移动距离。结果:rmbFGF注射组牙齿移动速度高于对照组。HE染色,在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中rmbFGF注射组压力侧:单核—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和张力区牙槽骨边缘的成骨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张力侧成骨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改建,可能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疗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咀嚼压力对大鼠正畸移动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组5只、软食组20只和硬食组20只。基线组大鼠在实验初始处死、取材。软食组和硬食组建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模型,左侧不加力作为对照。各组喂以相应饮食,分别于加力后第3、5、7、14天各处死5只大鼠,取双侧上颌骨。Micro CT测量加力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及压力侧牙槽骨骨体积/组织体积(BV/TV)、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骨小梁厚度(Tb.Th)。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数量;原位杂交染色观察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mRNA表达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第14天时软食加力组牙齿移动距离小于硬食加力组(P<0.05)。软食加力组与硬食加力组压力侧牙槽骨BV/TV、Tb.Sp、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计数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第5、7天,软食加力组的破骨细胞数量和RANKL/OPG比值均低于硬食加力组(P<0.05)。结论 较小的咀嚼压力会减低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槽骨中的破骨活动,减小牙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模型大鼠按rhIGF-1注射浓度不同随机分为6组:0μg/ml(对照组)、1μg/ml、2μg/ml、4μg/ml、8μg/ml、16μg/ml组,每组5只,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粘膜下注射不同浓度rhIGF-1,注射体积为0.1ml,第10天处死大鼠,取正畸牙及其牙周组织作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学改变。结果随rhIGF-1注射浓度增加,牙周组织改建逐渐活跃,之后趋于稳定。压力侧以破骨细胞活动为主,4μg/ml组骨吸收最活跃;张力侧以成骨改建为主,8μg/ml组成骨细胞功能最活跃。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外源性rhIGF-1可加速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牙周炎牙移动和正常牙移动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牙周炎牙移动及正常牙移动0d、1d、3d、7d、14d、21d组,共12组。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HE染色分析。结果:在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张力侧成骨延缓。结论:进行正畸治疗一定要注意并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对牙周炎正畸患者要进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和维护。  相似文献   

5.
周建萍  陈雁南  任嫒姝  冯刚  戴红卫 《重庆医药》2009,38(15):1915-1917,1920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骨保护素(OPG)对牙移动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Spargue-Dewley)大鼠8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用40g力的拉簧牵引右上颌第1磨牙移向近中。将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Fc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右上颌第1磨牙腭侧黏骨膜下。在1、4、8、12d分别处死实验大鼠,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上颌第1磨牙近中的移动距离,观察右第1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牙周组织形态的变化和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右上颌第1磨牙的移动距离在8d和12d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2)实验组大鼠右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的牙槽骨骨吸收量少于对照组。(3)实验组大鼠右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在4、8、12d时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局部注射OPG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减少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两者联合作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选用6~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10只。在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装一力值50g的正畸装置拉磨牙向近中移动,每隔3d在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注射生长因子0.1ml。A组:联合注射5ngTGF-β1及10ngPDGF-BB,B组:注射10ngPDGF-BB,C组:注射5ngTGF-β1,D组:即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每组分别于加力第1,3,7,14天,制作标准模型,测量左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加力14d后,处死大鼠,取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改变、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过程中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大鼠牙齿在加力的7d和14d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DGF-BB与TGF-β1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其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及牙齿移动距离与单一因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外源性的PDGF-BB与TGF-β1能增加破骨细胞的产生,同时能显著加快牙齿移动距离,两者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效应,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重组鼠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rIGF-1)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探讨IGF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实验中分别将rrIGF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骨黏膜下,分别在加力1、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IGF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成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证实IGF参与了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内源性IGF和注射IGF都使牙齿移动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局部单独及联合应用bFGF和IGF-1.探讨两种生长因子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岫FGF+IGF-1组.每组20只。于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装一闭隙镍钛拉簧,力值50g。二组分别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bFGF+IGF—1,200ng/m+1mg/mL备0.1mL。并在正畸加力后的第1、3、7、14、21d每组各处死四只。制备牙体-牙周组织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学分析。结果.bFGF+IGF-1组与对照组比较(压力侧和张力侧)在7d、14d、21d有差异(P〈0.05)。结论出FGF和IGF-1的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新康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性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药3 d取得含药血清。分离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体外培养,MTT法检细胞活性,AKP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程度,用骨吸收陷窝数量评价破骨细胞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含骨新康血清剂量依赖性地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生理盐水组相比,10%,20%骨新康组含药血清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P<0.01),抑制骨陷窝的生成。结论:骨新康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对临床骨质疏松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妊娠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GF-β1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将未孕组大鼠和受孕第1天的妊娠组大鼠在上切牙与磨牙间安放正畸装置,分别于加力后4、8、12、16d分批处死,取材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鼠牙移动过程中,妊娠组牙周组织TGF-β1表达强于未孕组.而加力4d组和8d组张力侧TGF-β1表达明显增多,大于压力侧.结论:TGF-β1与孕鼠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密切相关,并且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景天提取物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丢失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1)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红景天组,灌胃给予红景天提取物150 mg·kg~(-1)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清ALP、Ca、OPG、RANKL的水平,并计算OPG/RANKL比值;同时进行牙槽骨组织病理分析及破骨细胞计数。结果给予红景天后,大鼠血糖、血清ALP和RANKL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0. 01);大鼠血清Ca、OPG水平及OPG/RANKL比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 <0. 05);组织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牙槽骨小梁稀疏、断裂,骨吸收严重,给予红景天后牙槽骨结构恢复完整;破骨细胞计数显示,模型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给予红景天后牙槽骨破骨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红景天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早期的牙槽骨丢失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调节ALP和OPG/RANKL/RANK系统,进而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使骨转换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Ⅰ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 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Ⅰ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逐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清生长激素(GH)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探讨仙灵骨葆胶囊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制作大鼠骨折模型,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分别于治疗后7、14、21天检测血清GH浓度,同时取骨组织进行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4、21天时,仙灵骨葆胶囊组动物血清GH浓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7、14、21天时,仙灵骨葆胶囊组骨组织TGF-β1均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能显著提高血清GH浓度,增强骨组织TGF-β1的表达,提示其参与了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WO2006088324-A1一种草药混合的提取物由侧耳属植物Pleurotuseryngii、五加皮和三七根组成。在成骨细胞中可促进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也即它通过提高护骨素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化,从而防止牙槽骨受损、保持牙周韧带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复合生物膜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对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影响,探讨丹参复合生物膜影响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与牙齿移动的机理.方法:以36只体重(250±10)g的雄性大鼠为样本,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设定不同浓度丹参复合膜,以同体对照方式在正常组进行体内植入实验,在2周内观察不同浓度丹参的牙周组织诱导作用,寻找最佳应用浓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切牙与磨牙之间隙安装正畸装置,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矫治力的大小为60g;实验组每日每只体内植入丹参复合生物膜,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d,分三批处死;处死后立即切取双侧上颌磨牙及牙周组织制取标本,制片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拍摄X线牙片,用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软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本实验中丹参作为生物诱导剂的适宜浓度为0.80%,实验组植入丹参复合膜后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速度比对照组快,张力侧牙周组织修复比对照组快.实验组的牙齿移动距离、牙槽骨高度、骨密度比对照组高.结论:丹参复合生物膜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一方面可减轻牙周组织矫治过程中的损伤,另一方面丹参可以提高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玉坤  尚可  王燕  谭密密 《河北医药》2006,28(5):358-360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1型糖尿病大鼠破骨细胞的特点及缬沙坦、灯盏花素对破骨细胞的影响,探讨1型糖尿病骨丢失的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制成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缬沙坦、灯盏花素进行干预,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1型糖尿病组、缬沙坦组、灯盏花素组.于制成模型后4周进行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结果 1型糖尿病组和缬沙坦组大鼠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数量多于正常对照组,1型糖尿病组和缬沙坦组之间无差异;灯盏花素组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少于同期1型糖尿病组与缬沙坦组.结论 1型糖尿病时破骨细胞数量增加,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可能是1型糖尿病骨丢失的发病机制.灯盏花素治疗能影响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颅骨中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并分别比较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成骨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采用序列酶消化和EDTA螯合法,从SPF级新生SD大鼠的颅骨中分离培养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对其进行HE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骨钙素(BGP)免疫荧光染色;采用偶氮偶合法对两种细胞ALP进行染色,并检测其活性;应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的Ⅰ型胶原和BGP的表达量。结果细胞形态学观察及HE染色表明,骨细胞多呈星状或树枝状且有较多突触,而成骨细胞呈长梭形且突触较少;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Ⅰ型胶原在成骨细胞中表达量较高,呈棕黄色,骨细胞中表达量较低;而BGP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显示,成骨细胞中BGP表达较低,而在骨细胞中表达较高,细胞荧光染色与HE染色结果相似;ALP染色结果表明,ALP在成骨细胞中表达较高,骨细胞中表达较低;ALP活性检测与ALP染色结果相似。结论采用序列酶消化及EDTA螯合法,可以从大鼠颅骨中分离得到较纯的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等技术,可以对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进行分离纯化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酸蚀喷砂(SLA)处理的微螺钉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只成年Beagle犬,将36个微螺钉种植体,随机分为2组,SLA组(n=18),对照组(n=18)。在下颌骨左右侧各选择3个植入部位,在实验开始、实验4周、实验6周不同时间点,于下颌骨左右侧植入SLA种植体及未处理种植体各1枚,实验8周时处死6只实验动物,获得愈合2周、4周、8周的骨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学变化。结果 SLA组2周时,镜下可见破骨细胞和骨陷窝,成骨细胞表现活跃并伴许多新生骨的出现;对照组可见成骨细胞比较少,纤维组织比较多并紊乱排列。4周时,对照组显示新生骨增多,但成骨细胞不规则排列;SLA组可见成骨细胞进行有序的排列,骨小梁增多,骨质成熟。SLA组与对照组8周时,均可见骨小梁交织连接,呈现致密骨基质。结论微种植体表面进行SLA处理后,植入初期可促进微种植体骨界面成骨细胞的形成,利于提高微种植体骨整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I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颔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I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避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增龄因素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幼鼠(A组,35只)和成鼠(B组,35只)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以加力移动的左上第一磨牙的牙周膜和邻近牙槽骨为实验对象,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牙周组织内RANKL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RANKL因子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压力侧牙周组织内的牙周膜细胞和骨陷窝的破骨细胞中.加力后,A组和B组移动牙齿压力侧牙周组织内的RANKL因子表达均增强,峰值分别出现于第1周和第3周.与B组相比,A组加力后第3天和第1周的RANKL阳性表达明显增加,而第3、4、6、8周则减少(P<0.05).结论 增龄因素使得RANKL因子的表达具有不同的时相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