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五行学说不仅是《黄帝内经》重要的概念范畴,而且作为核心思想指导后世医家实践,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张仲景运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实践,根据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诊断,选择治则治法,判断转归预后以及确立饮食禁忌。而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仲景学术思想的源泉不单单局限在一家的学说之中,而是博采众长,取其精华,铸就了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2024,56(10):63-67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 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 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古典著作,蕴涵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生命科学的内容,很值得我们今天大力研究,但它成书较早,颇有错简,读之不易,兹特选择二、三疑点以析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源流、证候、治则治法、传变方面探讨《伤寒论》与《黄帝内经》六经之异同.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非如序言中所列书目为参考,而是在《汤液经》的基础上论广发挥而成,2个六经来源非为一脉相承,其本质亦非完全等同;伤寒六经证候范围更广,是包括病位、病性及病势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概把一切疾病的证候类分为6种类型论述,而《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5.
乔文彪 《陕西中医》2009,30(2):224-225
“神”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同时还是中医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歧义甚多,正缘如此,人们在解释、应用这一概念时,常因对其发生背景以及丰富内涵的界定不明而引起种种纷争。笔者试图对《黄帝内经》中神概念的内涵予以梳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总结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原文的解读,可将其归纳为经文校勘注释、经文集成整合、经文纵横联系、经文结合临床、经文层级分析、经文图式解析、经文表式解析和经文溯本求源解析八种解读方法,只有掌握该解读八法,才能透彻地识读古朴深奥的经文蕴涵的医学义理,才能使“读经典,做临床”之理念落地生根,才能彰显中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文中主要对后四种解读方法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如何准确解读《黄帝内经》原文,使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历代中医人的不断追寻。凝练千百年来经典研究者的集体智慧,不外乎有经文校注疏通、经文集成整合、经文纵横联系、经文结合临床、经文层级分析、经文图式解析、经文表式解析和经文溯本求源解析八种解读方法,如此才能透彻地识读古朴深奥的经文蕴涵的医学义理,才能使“读经典,做临床”之理念落地生根,才能彰显中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遍览《伤寒论》《金匮要略》,仲师用针灸时描述都非常简单,如刺某穴,灸某穴,这与其严谨的文风格格不入。《灵枢经》关于腧穴的揣定、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手法、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治神与守神、针刺补泻等都有较完备的论述。可以肯定的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这两部著作都不会有针灸的内容。《黄帝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等著作在仲师之前,仲师采撷其精华为己所用是完全可能的,正是这些著作为仲师的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若割裂《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等古籍的关系,则仲师的针灸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强调《伤寒杂病论》源自《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而否认与《黄帝内经》等相关,就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笔者主张借用《黄帝内经》等古籍的理论去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但也反对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是针灸学之宗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现代针灸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主要从取穴规律,行针要旨,因人施针,针刺禁忌,经络色诊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解读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生于公元150年,活了70多岁。虽然官作到长沙太守,但一生嗜好医学,钻研养生,经几十年奋斗写成《伤寒杂病论》,宋代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马月香 《国医论坛》2009,24(3):42-43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内容基本上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基础。但因其篇幅浩大,内容繁多,且文字古朴,义理深奥,更因其去世久远,辗转传抄,以致讹误脱简,文注纷错,因此,给《内经》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方法:阅读文献,就《内经》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医学态度、经典学习、授业方法、学习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医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始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临床诊疗技法丰富,外治法种类尤其繁多,且简便效验,如针灸、推拿、砭石等。目前,针对《内经》外治法的研究尚存在归类不清、记载详略不一、理论浅显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内经》的现代研究,促进中医标准化进程,指导临床,本文对《内经》外治法进行归类拾遗,总结为《内经》外治12法。其中,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多数器械外治法已随着时代变迁成为沉寂技法,其余外治诸法运用亦有不足。但《内经》所载外科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今人当以此为指导,不断挖掘、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法。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  相似文献   

15.
《内经》重阳思想渊源于《易经》,认为阳气于人至关重要,犹如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不可或缺,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贯穿人的生命现象全过程,与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皆应重视阳气。《内经》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且十分深远,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早期传本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自问世就受到医家的重视,研究者、应用者代不乏人,因而《黄帝内经》的流传虽然“时有所隐,而授学犹存”。如果将经王冰编次、宋代掌禹锡、林亿等人校正的《黄帝内经素问》和南宋史崧所进《灵枢经》看作是今本的《黄帝内经》的话,那么此前《黄帝内经》的流传形式可称为早期传本。本文仅就此略作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言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对任其服一句,王庆其主编的《内经选读》注为:着衣随便。任,随便,服,衣服。因此句与前美其食紧连,故古今注家皆以饮食、衣服释之。笔者试提出另一种解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所言五行即五常,包涵了五脏、五液、五辛、五劳、五邪、五方、五味等.其以五为数,以五脏为核心,将人体津液、饮食气味、致病因素等归至五行理论中,建立了东方—肝脏—木行—厥阴—酸味、南方—心脏—火行—少阴—苦味、阳明—中央—土行—甘味、西方—肺脏—金行—太阴—辛味、北方—肾脏—水行—咸味的关系.张仲景持中土五行观,基本...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其在养生理论上汲取了《周易》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儒家“法先王”的为政观、道家抱朴守真的自然观,确立了顺应自然与强调养神的养生原则。其养生方法可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养神包括顺应四时养神、恬淡无为养神、调节情志养神;养形包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黄帝内经》注重形神一体,尽管养神和养形有不同的方法,但强调形神一体共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