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一:习惯性便秘 吴某,女,45岁,干部,1991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大便秘结3年余。3日~5日一行,排便困难,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无腹痛,夜寐差,口干不欲饮,纳可,小便调。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腻,脉弦滑。证属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通便。处方:桃仁、莪术各6g,当归、麻仁、桔梗、杏仁各9g,生首乌20g。水煎服,日一剂,患者服方3剂后大便即软,每日一行,口干消失,夜寐好转,继守上方3剂病愈。随访一年未发。  相似文献   

2.
赵盈 《吉林中医药》2003,23(7):41-41
王某 ,女 ,2 8岁 ,工人 ,因干咳半年余 ,于 2 0 0 1年 9月 10日就诊。该患半年前因外感而见咳嗽、咯痰诸症 ,曾服润肺化痰止咳及益气养阴清热之剂 ,不见好转。诊见 :阵发性干咳 ,胸闷气促 ,痰少粘白 ,口干咽燥 ,伴形瘦 ,面色晦暗 ,口唇轻度发绀 ,舌质红绛少苔 ,脉细数。证属肺阴亏虚、瘀热郁肺。治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养阴清热 ,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桃仁 12g ,川芎 12g ,当归 12g ,赤芍 12g ,红花 10g ,牛膝15g ,桔梗 12g ,杏仁 12g ,枳壳 12g ,白芍 15g ,白薇 15g ,生地 15g ,甘草 6g。水煎服 ,日 1剂。服上方 6剂后 ,干咳明显减…  相似文献   

3.
报告2例生脉散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某男,82岁。胸闷、憋喘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月。面色晦暗,胸闷、憋喘,无胸痛,无咳嗽咯痰,周身乏力,自汗出,口干,双下肢水肿,纳尚可,眠差,二便调,舌紫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脉弦细数。中医诊断:喘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人参12g,麦冬30g,五味子9g,桃仁、红花各30g,生地黄20g,当归9g,川芎15g,赤芍20g,柴胡15g,黄精30g,玉竹15g,车前子、冬瓜皮各30g。水煎400m L,1剂/d,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适劳逸。7剂后复诊,憋喘较前减轻,周身乏力、口干症减,仍时有胸闷,双下肢水肿,舌紫黯,边有齿痕,原方加陈皮15g,茯苓30g。继服7剂后复诊,诸症好转。守方加减继服1月,病情稳定,无复发。某女,78岁。阵发性胸闷、憋喘20年,加重3天。神志清,精神差,胸闷、憋喘,活动后加重,烦躁,自述时有烦热,喜凉,口干,乏力,双下肢水肿。纳眠差,二便调。中医诊断:喘证(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生脉散,党参、麦冬各30g,五味子9g,石斛12g,炒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醋制鸡内金9g,焦山楂、麸炒神曲、炒麦芽各12g,三七粉冲服3g。水煎400m L,1剂/d,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适劳逸。7d后复诊,胸闷、憋喘较前减轻,乏力、双下肢水肿减轻,仍时有烦热、口干,渴喜饮冷。守方加知母15g,秦艽9g。继服7剂后,诸症减轻。守方加减服用半年,随诊,病情稳定,无复发。尤可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属气阴两虚,以生脉散为基础方,标本兼顾,临证加减,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4.
嗜睡治验     
刘××,男,25岁。1986年7月25日就诊。患者2年前夏季在田间劳作时,汗出湿衣,又被雨淋,继贪食生冷,病发热身痛,腹泻呕吐。经当地乡卫生院治疗1周后上述证愈,便留有嗜睡神疲肢倦证久不能愈,秋末后逐渐减轻,到来年夏季又复如故,已历3个夏天,屡服中西药未效。初诊时证见嗜睡,精神不振,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昏沉,胸闷脘痞,口腻口甘,大便软溏,舌质红润,苔白厚腻,脉缓。辨证为湿浊中阻。脾阳困遏。治宜燥湿理气运脾,升清降浊。药用苍术18g,石菖蒲、半夏各12g,茯苓20g,鲜荷叶15g(后下),枳壳、桔梗各9g。日1剂。服6剂后上述证明显缓解,继服20余剂,诸证消失。1988年冬因他病就诊时告谓,嗜睡肢倦证未复发。  相似文献   

5.
白某,男,59岁,1983年9月住院治疗。素有宿痰,咳嗽胸闷气喘,寒热似疟,结合胸透及化验检查诊为肺炎。用解表化痰药不济,病情有进无退,仰卧,痰稠粘如胶,3日饮食不进,口干欲饮;7日后呼吸急促,水入呛咳不已,精神萎糜,病至垂危。此属痰热壅肺,以清热化痰,润燥生津法,用自拟竹沥汤:竹沥100ml。鱼腥草30g,黄芩10g,当归15g,炒杏仁12g,桔梗12g,枳壳15g,茯苓15g,北沙参15g,石斛12g,桑白皮15g,甘草3g,水煎服。连进2剂,病无进退。再煎1剂,药汁与竹沥各半兑服。下午二时服头煎,六时服二煎,  相似文献   

6.
茯苓丸为治痰饮之效方,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痹证、眩晕、咳喘、呕吐等,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痹证马某,女,48岁,1989年6月10日初诊。两侧肩臂麻痛2月余,伸屈活动受限。曾经针灸治疗,其效未显,自购药酒服用,亦未奏效。胸闷欠畅,稍有痰咯,大便干燥,舌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痰饮内蕴,脉络郁阻。治予燥湿祛痰,行气通络法,茯苓丸加减。处方:茯苓15g,半夏10g,芒硝6g,炒枳壳10g,苍术10g,薏苡仁15g,桂枝9g,莶草15g,络石藤15g,桑枝30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5剂后自感两肩臂麻痛大减,大便通畅,苔腻渐化。原方续服3剂,肩臂麻痛霍…  相似文献   

7.
笔者辨治老年顽固性便秘,疗效较好,举例如下。 1 滋阴润燥法 张某,女,71岁,2000年12月13日诊。患糖尿病10余年,长期服二甲双胍、消渴丸。近2年来经常大便干燥难解,2~3日一行,甚或每周1次,服果导片方能得解。近1周来除便秘外常感头昏眼花,少气乏力,口干多饮。诊见形体消瘦,其脉稍弦而细数,舌尖红苔根稍黄而腻。处方:火麻仁(打碎)24g,生柏子仁18g,生地、元参、黄芪、枸杞子各12g,麦冬、钩藤、菊花各10g,党参14g,白芍、生白术各20g,甘草3g,苍术15g。3剂,水煎服,日3次,2日1剂。服药3剂尽后大便已较前通畅,精神较佳,头昏消除,但仍口干欲饮,脉、舌稍有好转。原方改苍术12g,黄芪15g,加生石膏15g,又进3剂,大便通畅。随访至今,便秘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8.
<正> 张××,女,24岁,因头痛、头晕、胸闷不适,颈部板滞,口嘴咀嚼不灵,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左侧就诊,查:右侧额横纹消失,右眼睑不能闭合,右鼻唇沟变浅,右口角向左侧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有力。诊断:面瘫(右侧)随以解肌平肝熄风立法。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2g,葛根20g,白芷10g,杭芍12g,桔梗10g,菊花10g,钩藤12g,川羌3g,珍珠母12g,生石膏15g,甘草6g,六付水煎服,日1剂。药后头痛,头胀减轻,口咀嚼较前灵活,余证如前。上方加天虫10g,地龙3g,继服三付。病情大为好转,右额横纹出现,右眼睑能闭合,左右鼻唇沟对称,右口角左歪不甚明显,乃守方守法继服三剂。药后头痛  相似文献   

9.
咳喘 患者,男,70岁。自述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最高时血压为170/110mmHg,近1个星期来出现咳喘,夜间尤甚,剧则不能入眠。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水肿,日轻夜重,小便短少,大便调。舌淡胖,苔水滑,脉濡。此为水寒射肺之证,治宜温阳化饮、利肺止咳,遂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麻黄8g。杏仁10g。日1剂,水煎服。服5剂小便得通,咳喘得减,原方再进5剂,咳喘消失,至今未再发。  相似文献   

10.
当归贝母苦参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方,由当归、贝母、苦参3味药组成,原为治疗“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而设,但在中医内科杂病中也是屡用屡效,现举案例如下.1 咳嗽赵某,女,31岁.咳嗽半月不愈,咳吐黄痰质稠,有时胸痛,口干欲饮,纳少,苔薄黄腻,脉滑数.证属肺热咳嗽.治宜泻肺清热止咳.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当归10g,浙贝母24g,苦参12g,葶苈子18g,桑白皮15g,桃仁9g,薏苡仁24g,黄芩12g,橘红12g,桔梗12g,甘草6g.服上方4剂后,咳嗽大减,效不更方,继服4剂,咳止病愈.2 心悸张某,男,24岁.心悸、烦闷不安1周,伴周身关节酸痛,发热恶风,口渴,舌质淡红,舌苔黄燥,脉细数.诊为风湿热心悸.治宜养心定悸,祛风除湿清热.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当归10g,浙贝母12g,苦参24g,羌活12g,生地黄15g,秦艽15g,豨莶草15g,麦门冬15g,忍冬藤20g,防己12g,桑枝15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5剂后心悸明显减轻,热退.原方加太子参15g,继服10剂,心悸消失,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11.
舌痹治验1例     
黄某,女,38岁,1999年5月25日诊。述舌尖麻木如针刺3个月余,四处求治而无效。现仍舌尖麻木如针刺,食不知味,伴头昏头痛,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双上肢有轻微冷麻感觉,口干不欲饮,舌边有淤点,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细弦涩。查过去曾用中药处方,有导赤散、温胆汤、龙胆泻肝汤。证属淤血内阻,脉络阻滞,舌失濡养。宜理气和血通络。用血府逐淤加减。当归、生地、红花、赤芍、木通各10g,桃仁12g,枳壳、甘草、柴胡、桔梗、桂枝各6g,川芎5g,香附15g。水煎服,日1剂。服2剂后口干、头痛头昏减轻,舌尖麻木大减,仅有时轻微发作,夜寐较好。前方去木通继服3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2.
杨占林 《山西中医》2002,18(2):57-57
各种治法均有其长处和不足 ,针灸擅于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药物长于协调脏腑 ,扶正祛邪。如哮喘证 ,针刺虽能平喘于即刻 ,但难以根治。曾治王某 ,女 ,成年人。患过敏性哮喘 ,发作时呼吸困难 ,颜面苍白 ,极度痛苦。当即为其针定喘、膻中、内关 ,捻转针刺 3m in,哮喘即止。又为其拟止咳平喘脱敏剂 ,药用 :麻黄 6 g,陈皮 6 g,黄芩 10 g,桔梗 10 g,桑白皮 12 g,杏仁 9g,川贝母 10 g,半夏 9g,白果 9g,款冬花 15 g,白僵蚕 12 g,蝉蜕 9g,枳壳 10 g,炙甘草 6 g。 5剂 ,每日 1剂 ,早晚服。服完后来诊主诉服药后发作次数减少 ,病情减轻。继服 5剂 ,来…  相似文献   

13.
心悸治验3则     
马志杰 《新中医》2004,36(5):45-45
1 气阴不足。郑某,男,47岁,2000年7月20日初诊。半月前因伤暑发热,继则出现心悸不安,失眠,神倦少气,时汗出,口干,面色略红,舌红少津,脉细略数。证属气阴不足,治以益气养阴安神,予生脉散加味。处方:生晒参5g,五味子3g,麦冬、酸枣仁(炒)、柏子仁(炒)各10g,熟地美12g,远志、甘草(水制)4g。3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心悸、口干减轻。上方加黄芪12g,续服5剂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4.
谢某 ,女性 ,32岁 ,患者于 2 0 0 0年 3月 2 0日起突发声音嘶哑 ,至就诊时已 1月余。检查见咽喉粘膜充血 ,双扁桃体无肿大 ,会厌 (- ) ,披裂及室带稍肿 ,声带充血稍肿 ,未见结节 ,前部充血。诊为急性咽喉炎。曾用抗感染、少量激素及对症治疗未效而来诊。诊见声音嘶哑 ,口干不喜饮 ,纳呆 ,欲呕 ,胸闷 ,咽部淡红 ,舌胖质淡 ,脉弦滑。诊为寒痰阻于胸咽 ,治以温阳化痰利咽方 ,用五苓散加味 :桂枝1 0 g、白术 1 0 g、半夏 1 0 g、甘草 3g、泽泻 1 0 g、猪苓1 0 g、射干 1 0 g、桔梗 6g,每日 1剂水煎服。 5剂后失音逐渐好转 ,继以健脾化痰之药 3剂…  相似文献   

15.
鲁海婷 《陕西中医》1995,16(9):415-416
<正>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眩晕、泄泻、胃脘痛等证,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1 眩晕 王某,男,60岁。因头晕20d于1990年9月26日入院。入院后曾投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平胃散10剂,疗效不显,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气短,胃中饱满不欲食,呃逆,口干口苦,舌淡暗、苔白腻,脉滑。证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0g,黄连、干姜各6g,大枣5枚,佩兰、党参、炒苡仁各12g,焦三仙、炙甘草各9g。服7剂后,头晕减轻,余症亦减,继服20剂后,诸症均消,病告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正> 例一安某,男,52岁。1985年4月4日初诊。患者头晕头痛、目眩已4个月余。经多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现头晕头痛、目眩,早晨6点半始眩晕头痛加重,8点后可自行缓解,每天如此,已持续近10日,并见面部发热,口干欲饮,小便黄,大便干,日一行,舌质红、苔少,脉滑稍数。证属胃肠热盛,上扰清窍。治宜清胃滋阴。药用:生石膏30g(先煎),沙参30g,麦冬20g,生地12g,玉竹15g,知母12g,川牛膝9g,丹皮9g,升麻3g。水煎早6点服药,日1剂。二诊:服上方3剂后,眩晕头痛大减,继服6剂,眩晕头痛止,余症悉除。并嘱患者忌食辛辣之品,以防胃燥太过,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新用--姜树民教授治疗"休作有时"疾病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红荣 《国医论坛》2004,19(6):11-11
胡某,女,30岁。幼时曾患咳喘,成年后每遇风寒即发,常于夜间加重。近日来,每于凌晨5时许咳喘定时发作,喘息不能入睡,服中西药物治疗寸功未收,特求治于姜教授。诊见患者舌体稍胖,苔白,脉沉滑。治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2g,党参10g,半夏10g,甘草5g,牡蛎30g,生姜9g,大枣4枚。日1剂,水煎服。仅服1剂,次日凌晨5时许醒后喘息未再发作,服至2剂时眠佳晨安。先后共服3剂,多年宿疾竟获痊愈。  相似文献   

18.
洋金花中毒抢救治疗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赵某,女,62岁。因意识模糊、失语伴小便失禁1h于2005年12月15日17时30分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家属代述病史,患者因咳嗽、气喘、咯少量白色粘痰1周于2005年12月15日中午就诊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中药治疗,处方主要组成为洋金花2g,炙麻黄5g,细辛2g,桂枝10g,杏仁10g,桔梗9g,麦冬12g,制附子6g,干姜9g,陈皮12g,共6剂。患者回家于当日16时许煎服中药1剂,服药约300ml,20分钟后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头晕、口干、唇麻、步态不稳、躁动不安、颜面潮红症状,无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休息约10分钟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9.
防风善治高热惊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飞侠 《中医杂志》2003,44(7):491-491
防风辛温发散,气味俱升,功善疗风。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自拟防风退热汤治疗高热惊搐28例。处方:防风9g,大黄6g,栀子9g,黄芩6g,连翘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大便泄下停服。曾治28例,其中15例服1剂6小时内热退搐止,10例服1剂12小时内热退搐止,3例无效。如治患者黄某某,女,4岁。食滞内阻,风寒外袭,发热3日,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干口苦,咽喉不利,  相似文献   

20.
<正> 治疗方法 白茅根60g,云茯苓、葶苈子各15g,汉防己、椒目、瓜蒌各10g,大枣5枚,甘草6g。日服1剂,早晚水煎服,每10d为1疗程。临症高热加二花12g,阴虚盗汗加前胡12g,咳嗽加桔梗、川贝母各12g,神疲尿少加黄芪15g、泽泻9g,痰浊偏盛加薤白20g,肋痛加川楝子12g,纳差加焦三仙各9g,腹满不适加大黄(另包后下)10g,口干苔燥加天花粉30g、天冬9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