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尹锡泰先生系我省名老中医 ,从事教学、临床5 0余载 ,学验俱丰 ,临床中运用补先天之法治疗疑难杂症 ,屡获奇效。今录验案数则 ,以窥一斑。增生性膝关节炎张某 ,女 ,60岁。 2 0 0 2年 1 2月 1 0日就诊。患者膝关节疼痛 ,伴蹲、跪动作障碍 1年 ,曾行理疗、口服中西药治疗 ,效果不佳。近 1月来加重 ,上下楼梯甚痛 ,下蹲、跪床、起立等动作均有障碍。诊见 :患者体胖 ,膝关节轻度肿胀 ,髌上韧带及内外膝眼处有压痛 ,膝关节屈伸障碍。实验室检查 :双膝关节 X线片示 :关节间隙变窄 ,髌骨边缘骨质增生 ;化验血沉、抗“O”均正常。诊为增生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临证时每遇多个病种同时出现的情况,这使病情显得错综复杂,治疗每感棘手。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若遵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治疗,问答能迎刃而解。1 痹证、头痛、淋证合并案 高××,男,64岁,退休教师,1994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双下肢趾关节肿痛24年,伴头昏、头痛、左上肢麻木疼痛13年,小便涩痛,尿有余沥5年。曾多次住省、地级医院分别诊为痛风、高血压、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等病证,血压最高达176/110mmHg,血尿酸最高时为720Wmol/L,经中西医、手术等治疗,症状时有缓解,但常无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4.
王清海教授熟读中医经典,植根临床,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现代中医心血管领域有独特的创见.他认为心阳是维持心系正常运转的前提,心阳不足是血脉不通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心血管疾病应以温通为主要治法.文章首先从心、血、脉的生理、病理角度阐释了温通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 相似文献
5.
6.
三七一药,张锡纯对其推崇备至,认为其能“治愈中西诸医不能治之大病,药性之妙用,真令人不可思议矣”(《医学衷中参西录》)。经笔者临床验证,其功确实可嘉,限于篇幅,兹举案例4则介绍如下。1 血管型头痛伴脂肪肝,前列腺肥大案汪某某,男,64岁。1996年1月23日初诊。患者头痛年余,曾于某医院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服阿司匹林等西药,始终不见效果。证见巅顶隐隐灼痛,旷日持久,烦闷莫支。头颅CT片提示:脑供血不足;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B超诊断:脂肪肝,前列腺肥大。生化检查:甘油三酯3.26mmol/L,总胆固醇6.84mmol/L。舌质稍紫、苔薄白,脉弦细。证属… 相似文献
7.
8.
9.
张仲景止血不远温探析431400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医院蔡柳洲张仲景止血不远温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柏叶汤、小建中汤、黄土汤、’肾气丸、温经汤等方剂,在血证的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不揣疏陋,试就仲景原文精神,结合临床实践,探析止血不远温真谛...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外治法与中医学的诸多治法一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在内、外、儿、妇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而且在骨伤、皮肤、美容、肛肠科也极为常用,尤其在某些疑难病和危重病的救治过程中,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有毒药物对机体造成的蓄积性损害,避免药物口服被胃肠道消化酶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笔者临证过程中运用中药外治法辨治某些疑难病证,疗效显著,现举隅于下. 相似文献
11.
<正>寒者温之,古今常法。然而在眼底病变治疗中,温法除具有这种作用外,尚有许多特殊功用,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运用温法治疗眼底病证的临床实践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温法乃八法之一,又称祛寒法,系用温热药物治疗寒证的方法。临证有温补、温散(包括辛温发表、温通等)之分。前者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寒者热之”,“劳者温之”,为里虚寒证素用之法,即本文所论之旨。至于后者,常用有温肺散寒、温中化湿、温肾壮阳、升阳益气等。 相似文献
13.
温法在《伤寒论》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后世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法在救阳”。《伤寒论》善于运用温法 ,从表证到里证 ,在所有六经病中 ,都有不同的温法 ,而不同阶段的温法 ,又各有其用药规律与特点。温散表寒 ,善用麻桂《伤寒论》中所涉及的表证 ,都是风寒之邪所致的表寒实证 ,辛温解表是《伤寒论》中治疗表证的基本法则。《伤寒论》所有解表的方剂 ,都是以麻黄或桂枝为君。无论是解表正治法的麻黄汤、桂枝汤 ,还是解表权变法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桂枝人参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 ,无不突出以麻黄、桂枝挂帅 ,温散表…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医鼻疗法是通过中药鼻腔给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该疗法治疗痛性病证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近年来,该应用不断得到拓展,人们开始尝试用于减缓和消除癌性疼痛,并取得了可喜的苗头。本文拟对古今运用中医鼻疗法治疗痛性病证作一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结合凉血清热法、温经散寒法、疏肝理气法、益气健脾法分别治疗外科丹毒病、脱疽病、乳癖病、股肿病,并附验案4则。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