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阎喜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5):21-2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短暂而危险的一个阶段,病情不稳定。为预防UA进展,护士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努力使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随机抽样选取84例,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44例采用常规护理,乙组40例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安全性以及护理满意。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安全性以及护理满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治疗安全性以及护理满意,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经该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采用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静脉滴注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指导等全方位护理策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4%(28/34);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7.6%(23/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全方位的护理策略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治疗的有效护理,加强病情观察,更好地指导临床尽快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护理组37例。对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并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22/29),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2.3%(36/39)。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给予心理、饮食、健康教育等特殊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严防疾病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确保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专科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治疗4周后比较比较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的发作情况、活动受限的程度、病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程度等各项的评分及SAQ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采取有效的治疗的同时,加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本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0.4ml,脐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7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6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护理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注射操作并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别为(11.28±3.16)d与(5014.64±373.15)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8±2.35)d与(9167.37±235.63)元;观察组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再梗死的发生率为40%(20/50),低于对照的82%(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4、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满意,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20例中,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例;对照组20例中,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的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应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孟锡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5):88-8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各项常规专科护理,干预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行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治疗4周后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2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评分及SA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加行护理干预措施,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孟锡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7)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各项常规专科护理,干预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行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治疗4周后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结果 治疗2周后,2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评分及SA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加行护理干预措施,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加服比索洛尔,观察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心电图改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症状均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比索洛尔,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许定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4):62-63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4例,根据前瞻性、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3个月后复查血尿常规、血糖、血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2组均未见异常改变。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伐他汀可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使不稳定型心绞痛转为稳定型,明显降低病死率,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35例患者在常规应用硝酸酯类、拜阿斯匹林、选择性倍他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丹参等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钠4250单位(0.4mL)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7d。结果对心绞痛的总有效率89%,未见出血及过敏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一般护理、心理护理、注射操作并重。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1岁。因"反复胸痛半年,再发2h"入院。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痛,多于活动时发作,位于胸骨后,为压榨样闷痛,持续时间约3~5min,休息后可好转,反复发作,性质特点均相同。入院前2h活动时再发,持续时间较前 相似文献
20.
在1993年1月至1997年8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共收治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住院期间的监护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我们的监护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8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全部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其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绞痛分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其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谷一草转氨酶,乳酸脱氧酶)正常,心电图显示胸痛时伴有短暂的ST-T的改变,无新的Q波形成。年龄为43~74岁,平均年龄为58.3岁。男性79例,女性29例。其中伴有高血压病者58例,伴有高血脂症者72例,伴有糖尿病者问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