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认为从调肝古方组方原则中得到启示,发人深思.结合临床体会,提出"肝体虚,养血常配伍疏达药物;肝用滞,疏肝须佐以养血之品;肝有热,清热应兼以养体助用"之观点.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藏血与疏泄相互为用而发挥其生理效应.反之,则相戕而生诸疾.故而遣药组方治疗肝经病时,均应兼顾其体与用之关系,使肝体得养,肝用得畅,二者相安,作为治疗肝病之总要.  相似文献   

2.
肝木曲直论     
论述"肝木曲直"之说对于中医肝藏象理论及肝病临床的重要意义。认为"肝木曲直"应诠释为肝具有刚柔相济、体阴用阳、敷和收藏、化生升发的生理特性与功能;临床上面对复杂之肝病,在充分理解肝禀"类木""曲直"之性的基础上,当采用守恒(涵木体、达木用)而度奇(度病情、度时令、度干犯他脏)之法治之。  相似文献   

3.
杨宏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经验探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宏志副教授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十多年来致力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诊疗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纳其所授,获益良多,现将吾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理论创新及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1 辨证特色 徐灵胎认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目前,慢性乙性肝炎病情反复迁延难愈,…  相似文献   

4.
杨威  于峥 《北京中医》2012,(1):33-35
辨析"五脏贵肝"的不同理解,以溯源澄流,为藏象理论研究提供借鉴。肝应春为长,敷和为平。其本性宜参"敷和"平气,可知木性暄。肝畏清而喜温,郁逆而化肝火",发生"则属木运太过。且春时木旺有气微、气盛的区别,常被忽视。肝厥阴风动,为万病之贼。肝病无常,易延及他脏。风与郁、火致生百病,治当和肝达郁。肝体阴用阳,握升降之枢。肝内寄相火,主动主升。用药总得于体阴、用阳之间求均衡,刚柔弛张有度。  相似文献   

5.
肝为五脏之一,肝病当有虚实。历代医家多认为肝病实多虚少,肝虚证亦是多阴虚、血虚而少气虚、阳虚。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而言,肝虚有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其治疗遵循"虚则补之";从药味的角度而言,补肝大体以酸味药补肝体,以辛味药补肝用,辅以甘味、苦味药。  相似文献   

6.
论肝病治疗之温肝补肝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江华  陈宝明 《光明中医》2010,25(10):1760-1761
对于肝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以清肝泻肝论治,纵然言补肝,亦多谓补血补阴,鲜有人论及温肝补肝。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又根据肝的生理病理及阴阳互根理论,提出在肝病辨证论治中,实证热证有之,虚证寒证亦有之。在虚证中,既有血亏而体不充的血虚阴虚证,也有气衰而用不强的气虚阳虚证。但用清肝泻肝,不用温肝补肝,则有失于对肝病治疗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1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  相似文献   

8.
<正>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和藏血,性如风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与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认为肝属"厥阴风木",并提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  相似文献   

9.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深刻理解并探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以及肝病实脾的意义及其实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五行相制疗法的具体应用,认识实脾的真正含义以及肝虚实证的具体治疗方法,得出实脾的分类以及肝病实脾的前提要分清虚实证候,不能以偏概全,以及由其演化出来的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认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肝纤维化大部分都是慢性肝病迁延日久发展来的。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观点,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肝络。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包括中药与针灸等方法,本文重点论述在络病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治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中所蕴含的阴阳互生、五行生克以及气机升降之机制。"酸、焦苦、甘"补肝法并不违背经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素问·脏气法时论》"辛补酸泻"的补充与发展。临床上,肝的补泻用药更多地体现在对肝病理状态及其传变的分析上,不应拘泥于原文经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BL教学方法在中医肝病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TBL教学法,与LBL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学生对TBL的学习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使学生掌握更多中医肝脏疾病的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P〈0.05)。结论:TBL教学法在中医肝病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具有较明显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治未病思想对慢性肝病护理的指导意义。[方法]给予慢性乙肝携带者、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必将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实践与学生评价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志 《中医教育》2008,27(5):55-58
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至关重要。课程开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许多同学深刻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取决于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实践紧扣主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和推动作用,注重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调动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16.
肝脏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就有9.09%。在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肝活检)是被誉为“金标准”的重要诊断手段和评估疗效的重要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一秒(1s)肝穿刺技术开展肝活检,存在一定并发症。如何更好、更安全地开展肝活检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肝活检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并讨论肝活检的临床意义,以期指导临床更好地开展肝活检。  相似文献   

17.
从温病学辨证理论入手,认为温病学在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黄疸症状、肝性脑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临床辨证应根据病情发展规律掌握动态变化,辨察证候传变。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凯  李秘 《河南中医》2020,40(2):163-166
根据六经是基于脏腑经络的理论,肝脏为厥阴的脏腑基础,厥阴病病机为:病至厥阴,体阴(肝血)亏损,引起用阳(肝阳)的不足,而用阳的亏虚,又引起体阴的病变。厥阴病阳虚的特点为:体阴不足,用阳不及致肝经虚寒,阳气不通。而厥阴阴虚主要涉及肝脏,临床表现为肝筋及经络失于濡养的肝系症状,使用乌梅、当归、白芍等入肝养血之品养肝柔肝,补养肝体。厥阴病体阴不足,用阳不及,阳气不能疏泄,故郁而化热,厥阴病之热的来源可总结为:体阴不足→用阳亏虚→阳气疏泄不及→郁而化热,热像并非厥阴病必见症状,如果无郁而化热之证,只需补肝体,助肝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提纲证中所提到的脾胃症状病机为厥阴肝木之气不能疏泄,引起脾土运化不及,故出现不能运化津液的"消渴",不能运化水谷的"饥而不欲食",用黄芩、黄连清解肝经郁热,干姜、人参补中焦虚寒。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病主要包括厦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而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三者之间又相互关联,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调治不当,脂肪肝进一步发展,都可以导致肝脏的纤维化,最终发展成肝硬化,直接威胁到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不能仅凭中医理论和个人固有经验,而是应从调整人体相关脏腑功能,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辨病分型来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20.
总结朱生棵教授辨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又兼痰、瘀为患;治疗注重疏肝降逆、化痰祛瘀,临证多采用疏肝和胃方化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