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临证中药用量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成兰 《新中医》2005,37(6):87-88
中药用量,称为剂量。中医理法方药贯穿于辨证论治全过程,中药剂量的准确把握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剂量准确与否,直接关系临床疗效。中药剂量稍有变化,处方的功用、主治则截然不同。治疗同样疾病的药物,不同医师所用的剂量有时会相差数倍,疗效却未必悬殊。所以,中药治疗的有效剂量存在一个变量问题,虽有药典规定量及中药教科书规定量,临床医师则常在其原则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对中药剂量进行一些突破,并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通过资料与调查研究及个人临床体会,从九个方面对中药剂量进行阐述,冀为临床选药投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药物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与药效关系,又称量效关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中药药理实验教学和临床应用中,中药的药效并非像西药那样,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中药的剂量大小与药理作用不一定呈正比例关系,影响剂量与药效关系的因素很多。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连续服用情况等,中药因其自身特点使它的量效关系有异于谣药,并且其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也较西药复杂。  相似文献   

3.
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是临床用药的关键,历来受到医家们的高度重视。药物剂量的大小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与药物本身的功效特点相关,也受到用药目的、临床配伍、量效关系、病情轻重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临床配方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拟定合理剂量,以期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药的剂量与其疗效有着密切关系,单味中药剂量、组方中主药剂量的变化,会引起其疗效的差异。影响中药剂量与其疗效的因素有中药的质量、中药煎煮方法、中药调剂称量器具、中药的调配及其他因素等。应根据病情的需要、患者的体质、药物的性质、药物的质地、季节的变化、不同的地域等因素选定中药用量,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药调配工作直接关系到中药临床疗效。调配质量做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药物疗效的发挥,也影响到病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危。本文从中药调配剂量、处方应付、药物的炮制处理、药物质量等方面,分析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提高配方人员的认识,确保调配质量,从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 中药方剂调配剂量准确,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一般要求处方中各味中药的单剂量及每帖总重要均不得超过标准±5%。因此,每味药总剂量须称准,每味药需分匀。一、应根据称取中药剂量的多少来选用适当感量的戥秤。感量是指称衡能称出的最小剂量,而感量决定了称取药物重量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临床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中药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剂量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合理的剂量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1]. 1 剂量的定义与意义 剂量或称用量,是依据传统经验为达到一定治疗作用所应用的药量.首先是指一味药的成人1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份量,即相对剂量.剂量实际是指药物应用于机体能够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的量.理想的剂量要求有最好、最大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在方剂中,单味药的剂量还涉及对其他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配合后产生共同效应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8.
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寻求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举措。通过对中医药疗效的现状、中药用量与疗效的关系、传统中药用量规定的合理性等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阐释了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医药之所以屡屡受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题;中药疗效平平或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从西药的临床剂量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看,一些中药传统用量设定是欠严谨和科学的;"中庸思想局限论"、"沙锅容积局限论"、"肚皮容积局限论"、"超大剂量风险论"等是中药用量难以突破的制约瓶颈;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比测法等可作为寻找和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重要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对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剂量及大剂量益气强心中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量(CO)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大剂量组患者出现轻度肝肾功能损伤。结论:不同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均能有效治疗急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大剂量组患者出现肝肾功能轻度损伤,提示常规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安全有效,大剂量药物疗效无优势反而增加了不良反应,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方药用量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获得疗效的基础.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可见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重要性.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关系,寻找临床最佳用药剂量,明确最大量和最小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失眠的中医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中医药治疗失眠的进展,分析认为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显著,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指出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利用现代制药手段研制疗效确切,使用简便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剂量与其疗效有着密切关系,单味中药剂量、组方中主药剂量的变化,会引起其疗效的差异.影响中药剂量与其疗效的因素有中药的质量、中药煎煮方法、中药调剂称量器具、中药的调配及其他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成药剂量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阳长明  林丹  郑天骄  王玲玲  顾杰  宋菊  李慧  唐溱 《中草药》2019,50(16):3741-3746
中成药剂量是决定其临床有效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中成药剂量的分析研究较少。通过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919个中成药及其药味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药典收载中成药处方中大部分药味日服饮片量小于药典单味饮片用量,且无论是其处方中单味药的日服剂量还是处方日服总剂量,均远小于中医临床汤剂常用剂量。对中药有效方剂成药化过程中影响中成药剂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在由临床有效方剂转化为中成药的新药研究中,应充分重视临床有效方剂的药味剂量,注重量效关系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研制高质量中成药,以体现、发挥原有方剂的疗效。如何在原临床有效剂量的基础上制定新药剂量,是中药临床有效方剂成药化研究中需关注和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先河,其立法创方之严谨,临床疗效之卓著,堪称经典。历代医家均精研其辨证思想与方证精髓,从中汲取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然而,时至今日,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临床应用方面仍有较多争议。古有传药不传火之秘,中医治病在辨证、立法、选方、遣药之外,取效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药物的剂量是否恰当。笔者认为,用药以偏纠偏,病轻药宜轻,病重药宜重,兼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以经方苓桂术甘汤为例,结合笔者临床案例体会,对该方药物剂量与疗效的临床应用关系做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生存现状分析中医药辨证、治疗、疗效特点,并结合自身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提示中药剂量是对疗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提醒中药合理剂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方剂量折算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方源远流长,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然而,经方剂量则是医家长期争议的话题,至今未获统一认识.还原经方剂量原貌,客观科学认识经方剂量,一定能更好地遵循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该文基本厘清经方剂量沿革,并对经方剂量研究现状、意义进行述评,提出了经方剂量研究今后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贴敷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便实用,特色鲜明,治疗效果肯定。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较为系统整理和分析归纳了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发展沿革、剂型制作、特点和优劣及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状况,以期让贴敷疗法更好地为临床服务,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分析对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促排卵的相关文献。结果:中西医结合促排卵优势包括:①临床疗效肯定,提高排卵率与妊娠率;②中西医治疗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减少并发症;③联合用药发挥整体调节优势,改善卵子质量及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④降低Gn用量,降低治疗成本。结论:中药、针灸及其他疗法联合促排卵具有疏肝、活血、补肾等功能,能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中药内服、外治疗法,并配合降血糖药物。结果:显效20例,有效41例,无效5例,有效率92.42%。结论:小剂量单种降糖药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