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泻易停糖浆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方黎明(200025)关键词:腹泻,湿热泻,中药泻易停,氟哌酸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多为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中医辨证分脾虚泻、伤食泻、湿热泻三大类,脾虚泻和伤...  相似文献   

2.
刘婷婷  ;刘虹  ;孔秀路 《河南中医》2014,(10):1888-1889
陈宝义教授认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升降之枢机紊乱,水谷不分并走于大肠,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原因,而感暑蕴热,伤食积滞,脾虚湿盛,恣食生冷则是导致腹泻的常见病因。陈教授将腹泻分为常证、变证,常证包括暑热泻,伤食泻,湿泻,寒泻,脾虚泻;变证则包括伤津脱液和阴损及阳,临床依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4.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特征的病症,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临床辨证有常证和变证之分,常证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五型;变证分为气阴两伤、阴竭阳脱两型.由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医疗条件改善,变证临床已很少见.现根据我院收治情况,谈谈我们的辨证施护体会.  相似文献   

5.
鲍琴 《西部中医药》2001,14(6):61-62
小儿泄泻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为其主症。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常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感受暑湿时邪或饮食不洁而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对水谷之腐熟运化功能失调,下迫大肠则成泄泻。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肠炎、消化不良、脂肪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病毒性肠炎等病。中医辨证可分为5型: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变证。我院儿科自1994~1999年共收治腹泻患儿958例,其中伤食泻218例,风寒泻342例,湿热泻240例,脾虚泻152例,变证6例。兹根据笔者临床体会,将5种证型的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6.
久泻乃属“泄泻”之范畴,似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患者甚为痛苦,治疗颇为棘手。其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二途。一为六淫,寒湿暑热皆致,然与湿关系尤为密切;二为饮食失调,伤及脾胃,脏腑功能受损之故。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精微,脾胃功能不健,则水谷消化精微吸收功能造成障碍,脾气  相似文献   

7.
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诸多证型中以脾虚泻多见。从病因病机、治疗体会、典型病例等方面分析刘小渭主任医师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经验,刘小渭主任医师立足于脾虚湿盛的病机,重视恢复脾之运化功能,采用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并随证加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感所致[1,2]。中医外治法在健胃运脾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我科在临床中采用中医外治法综合治疗小儿脾虚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80例患儿均来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儿科就诊的小儿泄泻证属脾虚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  相似文献   

9.
泄泻是小儿的常见病,且以脾虚泻为多。笔者2003年6月-2006年6月应用经验方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泻16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2.
探讨捏脊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的机理。方法:通过中医调和阴阳,培补元气,运行气血,舒经通络,健脾益气,和胃消积等治法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探讨其机理。结果:通过捏脊疗法可以调整小儿脾胃虚弱证的阴阳气血,使之处于平衡状态。结论:捏脊疗法对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15.
糖皮质激素在肾脏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长期大量使用时,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王自敏教授认为糖皮质激素多具"纯阳"之性,初始及长期使用时,阳热过旺,易伤肾阴,减量阶段,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停用阶段,正气亏虚,阳气未复.对于其不良反应的防治,王老主张以分期论治为主,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不同,适当加减用药,归纳总...  相似文献   

16.
陈永灿 《新中医》2002,34(5):6-7
慢性泄泻病程长久,虚实夹杂,寒热交织,症状反复,治疗颇为棘手。从清化湿浊、当知升清,方用清震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健运脾土、更宜疏导,方用健脾丸或资生丸化裁;温壮阳气,勿泥实象,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或二仙汤增损等方面加以论述,并附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总结病例资料,分析并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为IBS腹泻型(IBS-D)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分析100例IBS-D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体质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00例中,脾胃湿热42例,脾虚湿盛18例,肝郁脾虚32例,脾肾阳虚2例,寒热错杂6例;本病的发生与体质有一定的联系,在IBS-D各体质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结论体质与证型关系密切,证型的形成易受到体质的影响。湿热质、气郁质为IBS-D常见体质,湿热质男性多,气郁质中女性居多;痰湿质、湿热质与脾胃湿热证密切相关,气郁质及阴虚质与肝郁脾虚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的升脾阳法对于泄泻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虚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或兼湿盛,或兼寒积,脾虚则清阳不升,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疗以补脾健脾为本,根据不同的病机或补益脾肺,或燥湿健脾,或攻逐寒积,或健脾升阳。  相似文献   

19.
介绍牟重临老师对《伤寒论》六经病中使用人参的临床见解。牟重临老师认为,伤寒病情较重,如迭用攻邪未效,需考虑用人参扶正祛邪,尤其见虚脱先兆,须当机立断用人参。伤寒用人参益气救阴,托邪防变,随病证不同而组方使用。如太阳病用人参益气解表,少阳病用人参扶正托邪,阳明病经证使用人参为益气除热,阳明病腑证用人参为扶虚通腑,太阴病用人参健脾和中,少阴病用人参益气固脱,厥阴病用人参救逆止利。  相似文献   

20.
常言"病下利者多发于阴",然阳证亦多见下利:(1)病在太阳经表,当以葛根汤疏表止利。若兼阳明经表、入里化热,则以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若兼太阴脾虚,则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太阳变证、邪气内陷,在中焦者,以泻心汤辛开苦降;在下焦,滑脱不止者,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水湿偏渗者以五苓散分利水湿。(2)病入阳明成里热腑实,燥屎当结,当用承气汤急下存阴、通因通用。(3)病在少阳半表半里,胆腑郁热所致下利,应用黄芩汤和胆止利。若兼阳明里实,重者用大柴胡汤、轻者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通下;若兼太阴不足者,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温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