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系古今中外推崇的中医经典。后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本文根据“文理服从医理”的要求,着重探讨二书的理论原则及思想方法,首先提出应寻求书中“病脉证治”的主线以提纲掣领,网罗全书,从而探讨仲景辨证之规矩及立方遣药之法度。再说明寒热是观察外感热病的主线,以寒热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六经三阴三阳各证;虚实是观察内伤杂病的主线,以虚实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杂病各证;表里及表里双方的轻重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交叉重复的主线,以表里轻重为纲,可以分析出表里证的先后缓急。文章从六个方面举例进行理论方法探讨,最后指出,寒热、虚实、表里六个方面,也不是各自孤立而不相涉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分析《伤寒论》六经病篇不同证候类型下利病变的理法方药,六经辨治下利妙法层出、方药俱备,三阳下利并非皆为阳热实证,亦有病性属虚或虚实夹杂者,三阴下利并非皆为虚寒下利,亦有病性属实或虚实夹杂者。临证时应遵《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知其表里先后,辨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治病方得良效。  相似文献   

3.
寒热作为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与阴阳、表里、虚实辨证纲领相辅相成。寒热既为症状,又为证名。张仲景继承和创新了《内经》的寒热证治理论,《伤寒论》六经辨寒热,能够判断疾病的病性、正气的强弱并指导临床用药。在六经病中,三阳病多热证,三阴病多寒证,但也有变例。  相似文献   

4.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痰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六经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太阳病就是其中之一,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但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发热恶寒的症状如疟疾发作和少阳病中寒热往来的证候非常相似,但实质不一样,前者为邪在表,表证未解,后者为邪在半表半里,所以使用汤证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中对疼痛的论述颇多,病因包括寒邪、热邪、寒热错杂、气机不利、水邪、风湿、痰饮、正虚为病,分别散在不同篇目中。不同病因所致的疼痛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仲景亦采用不同的治法。寒邪所致的疼痛,究其表里,祛寒止痛;因热所致的疼痛,结合六经特点,泄热止痛;寒热错杂的痛证,仲景擅用和法;气机不利的痛证,《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柴胡剂运转枢机止痛;风湿所致痛证结合湿邪特征并类比表证论治;因虚所致疼痛,仲景重视固护中焦,补虚则痛止。仲景对于痛证的辨证论治,首辨虚实,有虚者必顾其虚;再辨表里,使邪去不伤正。本文根据病因分类,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痛证辨证与治法的条文,并加以总结,以期寻找仲景的痛证辨治规律。  相似文献   

7.
咳喘是肺系疾病常见的两个症状,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咳有新久寒热之分,喘有虚实轻重之别,临床上咳喘二症常同时并见。喻嘉言认为“咳者,肺之本病也。”《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本病常因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怒恐劳倦等,致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产生咳喘,故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  相似文献   

8.
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肺系病证的特点。认为仲景多以六经统赅肺系病证,分表里、虚实、轻重、气血、上下而治,遣方用药多相反相成、脏腑同治,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之滥觞。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施针用灸,范围明确,依病性而定。三阳用针,刺其腧而泄其邪、防传变、理经气。三阴用灸,灸其穴而壮其阳、温经脉、煦百骸。阳证用针,阴证用灸是其常,针刺祛邪,艾灸扶正是其变,随其兼证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医治措施。张仲景临证脉症合参,辨证之后精确把握病位,再考虑疾病寒热虚实,选用治法,病机同则治同,病机异则治异。《伤寒杂病论》论治六经病,充分发挥了针灸经络理论,主要体现在:一,病候与《灵枢》经络病候的相似性;二,病变部位的相同处;三,张仲景不仅明辨经络病变,更利用经络来解释病候。《伤寒杂病论》针刺防变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治未病,杜其萌。二,治已病,防传变。《伤寒杂病论》对危重证候的阐述包括诊断与救治两方面。危重证候的诊断主要体现在体温、脉搏、神志和呼吸频率等方面;救治上,见阳衰阴盛之危象,用汤药恐不济急,乃灸其厥阴,温阳复脉;出现厥利无脉的危重证候,急灸关元、气海。《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针灸的知识虽零散分布,但其书中的针灸特色,不仅继承、完善并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学术思想,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有何认识?对六经的作用有何评价?您对它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答《伤寒来苏集》为我国清代医家柯琴注释阐发《伤寒论》的名著,向有“能卓然自立”及“创通大义”之誉。该书中“六经正义”一节专门研究《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含义。认为六经是将人体从病位上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八纲来分析归纳有关证候,以八法来进行立法施治的辨证论治纲领体系,各经证治不同,又互有联系。如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证之异同、寒热之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本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上加用四生透骨方全身熏蒸疗法。均于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及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脊柱功能障碍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四生透骨方全身熏蒸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肯定,临床药物治疗配合中药熏蒸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辨证常分为风邪外袭型、肺脾气虚型、肺胃热盛型、痰湿壅盛型以及肺阴虚型,辨病又可分为鼻源性咳嗽和咽喉源性咳嗽,小儿推拿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标本兼顾,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寸口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之一,历代医家非常重视,但左右关脉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一家争论焦点。但《黄帝内经》确立了脉学地位,王叔和的《脉经》"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至今广为临床医家应用。经过理论考证、临床实践发现"左关脉应对应于脾胃,右关脉对应于肝胆,"才符合人体脏腑对应原则,通过临床实践,符合临床疾病发病规律,能准确判断疾病的定位、病性,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明 《河南中医》2014,(6):997-999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柴胡汤证进行解读:①大柴胡汤证为少阳之实证,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之重证;②大柴胡汤证为六经之郁证,大柴胡汤解郁作用最强;③大柴胡汤为少阳邪热呕利只重证;(多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证。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寒热往来为少阳病主症之一,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可治疗“寒热往来”之少阳病,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蒿芩清胆汤治温病的三焦气分湿热证,小柴胡汤治伤寒中足少阳胆经病。伤寒少阳病的病位主要在足少阳胆经,温病少阳病的病位主要在手少阳三焦经,两者病变部位不同;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为主,而蒿芩清胆汤分消三焦湿热,并兼有和解表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六经辨证是在《黄帝内经》六经理论及脏象、经络两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得来的,是中医的鼻祖。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在IgA肾病诊治中应用价值。IgA肾病又称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常见,其整个发病过程可视为从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转变为三阴经(太阴、少阴及厥阴)。IgA肾病在各经为病,脉症特点并不相同,因此IgA肾病采用六经辨证为指导,判断病情,能够有效防治IgA肾病,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少阳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时仅靠少阳病提纲是不够的,需要参考少阳病其它表现。因正气不足,少阳病临证可以出现嗜卧的表现。此外,少阳病发热时,需要注意少阳湿热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蔡亚仙  魏丹 《河南中医》2020,40(1):47-50
针灸治疗偏头痛以经络辨证为核心,在十二经脉中根据经脉循行部位的不同将头痛分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等,经络辨证选穴依据主要有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辨证配穴以及根据病变部位上下左右配穴,而偏头痛的发病部位有明显经脉循行的特点。从经脉论,偏头痛属少阳头痛,与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关系更为密切,循经取穴是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从络病论,偏头痛符合脑络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变特点,治疗上宜通络止痛、气血同治,以尽快促进脑络功能恢复,防治脑络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