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议治未病     
杜凯 《国医论坛》2006,21(4):47-48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指导医生治病,最好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为主,具体表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郑岳花 《江苏中医药》2014,46(10):13-14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从中医"治未病"内涵出发,运用中医理论,论述中医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郁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郁病,不仅能防止郁病的发生,并且能提高患者自我预防意识,主动积极配合,从而收到较好疗效。理论探讨,结合临证体会,试从未病先防、欲病先调、已病防变的角度论述其在防治郁病中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健康的基石","治未病"不仅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需要持之以恒。"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丰富内涵,其重点是突出在防病防变防复发的预防上。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预防的总结和升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所谓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在当今肿瘤难以完全治愈的情况下,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肿瘤学的三级预防有机结合,指导肿瘤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是"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现。把中医见微知著的宏观诊断精华与现代理化科技的微观诊断手段有机结合,就可通过现代科技的智能处理,监测和反映肿瘤形成及发生发展状态。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结合,综合防治,优势互补,既看到肿瘤潜在的"邪",又注意脏腑气血阴阳"正"的重要性。"治未病"不仅突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整体观念,更具个性化、差异化的辨辩证优势,特别是防止癌症复发转移,通过扶正祛邪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通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自然变化,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生命,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岭南无痛蜂疗法是针灸的一种,通过蜂针螯刺穴位,发挥蜂针、穴位、蜂毒的三重功效,以此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从而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无痛蜂疗法可以应用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相信随着对岭南中医无痛蜂疗法的深入研究,这一神奇疗法将在"治未病"领域发挥更为宽广,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预防,就是指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防治体系,历史渊源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中就有关于治未病的记载,并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重病。”简言之再好的刀伤药,不如不开口,高水平的医师是防病之技。所谓保健,是指保障健康的措施,心脑血管病中老年人患者居多。中老年人冬季的预防保健应注意:(1)冬季具有“寒冷痹阻气血,滞塞经脉,给血液循环造成威胁,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2)结合…  相似文献   

8.
金英  姜新 《四川中医》2008,26(10):41-42
就“治未病”理论的酝酿、积累、领悟至诞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是历代医家在历史长河中实践与理论的总结与升华。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含义解释不外三个方面的涵义:①未病先防,即“防患于未然”;②发现征兆和早期治疗;③已病防变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序文和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2层含义,在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及药后调护方面都有体现,如时时顾护正气,祛邪不忘扶正,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加重等。整理、挖掘经典医籍,掌握原始资料,还原治未病的真正内涵,对于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1.
阐述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即强调"无病"、病而未发、已病而未传变等"未病"状态,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止复发的治疗原则。同时强调了针灸重固护正气、保持机体正气充盛的作用及其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和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笔者临床采用未病先防、早治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方法治疗肛裂可明显减少肛裂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降低手术比例,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的"前移",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已是势在必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既秉承了《内经》"治未病"的精髓,又将中医预防思想提升为治疗学层次上的原则与方法。《金匮要略》从"未病先防"到"欲病防发",再到"既病早治"与"已病防传",预防原则一线相贯,全篇渗透的"剂型预防""饮食预防""体质预防"等各类预防方法更是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思想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应用中医中药可以在"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阶段进行干预,通过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偏盛偏衰,增强体质,以实现预防哮喘发病、减少发作次数及防治药源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依据《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以"预防为先"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的“前移”,预防思想研究已成为中医学术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以《伤寒论》原文为据,探讨《伤寒论》中蕴含的预防思想,即未病先防、欲病防发、既病防重、已病防变、病盛防危、瘥后防复;以及相应的预防方法,即针灸预防、剂型预防、服药时间预防、药后调护预防。认为:“活”、“动”、“变”的预防特色是张仲景预防治疗学思想能够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宗明义,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突出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脾胃学说。脾虚证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方面均呈低下状态,是发生肿瘤的重要因素。肿瘤发生、发展、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出现消瘦、倦怠乏力、腹胀纳呆等症状。健脾或补脾,改善脾虚症状;"治未病"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思想、现代肿瘤学"三级预防"理念异曲同工,四季脾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高免疫功能,可延缓或阻止肿瘤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变防渐。"治未病"思想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有充分体现,提倡人们通过适度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等方式增强正气,从而抵御病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是预防动脉硬化,提前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籍中膏方治未病,治其未生(养生防病,却老全形);治其未成(救其萌芽,防微杜渐);治其未传(既病防变,截断扭转);病后防复(痊后谨调,养正防复)的论述,对其治未病理论进行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以"防"为核心,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倡导未病先防,重视养生,核心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健康管理通过控制人们生活方式中的健康危险因素和行为,降低危险因素,维护人体健康。健康管理与"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现"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融合,形成现代中医健康管理体系,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健康管理,大力推动"治未病"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医药发展开辟新方向,使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发挥更大作用,是祖国医学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