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蝙蝠葛酚性碱片是由从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 DC.干燥根茎中提取的以蝙蝠葛碱为主的酚性生物碱制成的片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等病症。在前期研究[1,2]基础上,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蝙蝠葛碱,以期为建立该制剂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1仪器与试剂美国光谱物理公司SP2000泵,UV1000紫外检测器,N2000色谱工作站,AS3120超声波处理器。蝙蝠葛酚性碱片、蝙蝠葛碱对照品(质量分数>99.3%)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相似文献
2.
蝙蝠葛酚性碱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体记录正常大鼠海马CA3区诱发的群峰电位(PS);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观察PS幅度的变化;缺血前给予PAMd(5、10、20mg/kg),观察其对缺血后PS幅度的影响;并观察不同剂量谷氨酸(Glu)对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 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后,PS的幅度显著降低。②5、10、20mmol/l,Glu注入后,PS的幅度均升高;当给予50mmol/L,Glu时PS幅度则显著降低。③20mg/kg PAMd能部分改善脑缺血引起的PS幅度降低,并能减弱50mmol/L Glu降低PS幅度的作用。结论 预先给予20mg/kg PAMd对高浓度Glu和急性脑缺血所致CA3区突触传递功能减弱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蝙蝠葛酚性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24h,观察蝙蝠葛酚性碱(5、10、20mg/kg,再灌开始时ip给药)对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范围、脑水肿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蝙蝠葛酚性碱能明显减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缩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增加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蝙蝠葛苏林碱DSL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Ⅰ、Ⅱ、Ⅲ组分别为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后立即腹腔注射DSl.2mg.kg^-1.5mg.kg^-1和8mg.kg^-1的实验组,IV阴性对照组。建立大鼠复灌性局部脑缺血模型,观察阻断大脑中动脉3h,复通21h的双侧脑组织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蝙蝠葛酚性碱对大鼠致畸胎及行为致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蝙蝠葛酚性碱灌胃的各剂量组母鼠在体重增长、脏器系数及血清锌和铜含量上与对照组均无差异,未发现外观畸形和内脏畸形,但可使胎鼠胸骨缺失率增高,蝶、枕骨骨化迟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一定的剂量一效应关系,表明蝙蝠葛酚性碱有一定的胚胎毒性。观察蝙蝠酚性碱对大鼠后代发育和行为的影响,发现80mg/kg的剂量使仔鼠早期体重增长迟缓,负趋地反射迟缓,旷场试验中排便与修饰次数增多,提示蝙蝠葛酚性碱对仔鼠早期生长及断乳后仔鼠情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凋亡促进蛋白Bax、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 皮质于缺血复灌12h、海马CA,区于缺血复灌24h Bax表达明显增多,Bcl—2表达明显减少,蝙蝠葛酚性碱预防给药能抑制脑组织Bax的表达,并促进Bcl—2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结论 蝙蝠葛酚性碱能抑制缺血—再灌后脑组织损伤,使凋亡细胞减少,对脑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蝙蝠葛酚性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收率比文献有较大提高。采用不同碱液萃取法,适合于较大量的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的制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昆明小鼠股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研究蝙蝠葛酚性碱(phenolic alkaloids from menispermum dauricum,PAMD)的致突变作用和抗突变作用.方法均在10~40 mg/kg剂量下,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1d,在致突变实验,末次给药6 h后处死小鼠,检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在抗突变实验,小鼠在于处死前的24 h,腹腔注射40 mg/kg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或2 mg/kg丝裂霉素C(mitomycinc,MC),末次给药6 h后取样.结果蝙蝠葛酚性碱与对照组相比未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增高(微核细胞率<3‰).蝙蝠葛酚性碱可使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诱发的骨髓细胞微核率增高数值出现明显的降低.PAMD CP组微核细胞抑制率分别为61.83%、43.51%和22.52%.PAMD MC组微核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1.09%、21.50%和8.29%.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具有一定的抗突变作用,而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0.
蝙蝠葛苏林碱对缺血性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培养PC12细胞为材料,观察了蝙蝠葛苏林碱(Daurisoline,Dau)对六种脑缺血样损伤模型中的细胞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au100μmol/L对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又以对一氧化氮毒性损伤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henolic alkaloids from Menispermum dauricum,PAMD)诱导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细胞系K562/MDR1凋亡及逆转耐药性的作用.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K562/S及K562/MDR1细胞对不同浓度PAMD的敏感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膜联蛋白V (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双参数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变化,分析在PAMD的作用下,两种细胞对伊马替尼(IM,STI571)敏感性的变化.结果:PAMD可诱导两种细胞凋亡,其低剂量72 h时对K562/S和K562/MDR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0.92±1.03)%和(8.12±0.98)%,并可提高伊马替尼对K562/MDR1的凋亡率.PAMD可显著逆转K562/MDR1细胞对伊马替尼的耐药性,其逆转倍数为2.22.结论:PAMD对K562/S和K562/MDR1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同时具有逆转白血病细胞株K562/MDR1多药耐药性、回归靶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AMd)抗神经元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N2a,缺糖、缺氧和缺血清(OGSD)培养90 min,更换正常培养液并加入不同浓度的PAMd,继续培养不同时间后,收集细胞培养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神经递质含量;收集细胞,测定以下指标:①MTT法检测细胞生存活力;②荧光光度法分析胞质活性氧(ROS)含量;③激光共聚焦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④Western blot检测胞质细胞色素C(Cyt C);⑤采用Caspase 3可见光底物DEVD-pNa测定Caspase 3活性.结果 ①PAMd促进OGSD处理后的N2a细胞存活;②PAMd抑制OGSD处理后的N2a细胞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③PAMd直接清除细胞内的ROS;④PAMd能维持线粒体跨膜电位的稳定;⑤PAMd抑制线粒体Cyt C释放和抑制胞质Caspase 3活性.结论 PAMd通过阻断线粒体凋亡途径和抗氧化作用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BXPC-3裸鼠抑瘤作用及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XPC-3裸鼠的动物模型,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转移瘤的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BXPC3小鼠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胰腺癌裸鼠瘤组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AMD各剂量均能明显降低BXPC-3胰腺癌裸鼠瘤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裸鼠胰腺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裸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脑缺血大鼠突触体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参与神经损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体游离钙的变化及PKC的抑制剂灯盏花对突触体游离钙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可以导致突触体游钙增加的抑制剂灯盏花可以阻止脑缺血/再灌流导致突触体游离钙增加。结论:PKC参与神经元缺血性损伤可能与其促进钙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5.
北豆根酚性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时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大鼠大脑不全缺血-再灌注模型,用PC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各实验组(正常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尼莫地平给药组,北豆根酚性碱给药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以P1波和Nl波波幅和潜伏期为观察指标,观察大脑缺血1 h、2 h及缺血-再灌注1 h、2 h后皮层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药物北豆根酚性碱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缺血-再灌注中Pl波、N1波的潜伏期较之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波幅显著降低(P<0.05);北豆根酚性碱干预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干预组P1波、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1、N1波幅显著增大(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初步实验显示北豆根酚性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诱发电位的变化有明显的改善,提示其能使大鼠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致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得以改善或逆转.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本实验研究大鼠前脑缺血10 min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phic factor,BDNF)的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B)的抗体对海马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产生的影响。方法:NO测定电极直接检测海马内NO浓度,海马内血流量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监测。脑缺血前20 min通过微泵以0.08μl/min的速度向海马内持续输注相应液体。结果:脑缺血前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及实验组间NO浓度、海马区血流量没有明显差异,脑缺血过程中3组在NO浓度、海马区血流量也没有显著差异,脑缺血再灌注后,实验组NO的浓度较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产生显著减少。结论:受体TrkB抗体在脑缺血后显著降低海马内NO的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