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篇题解释] 本篇从生理、病理等方面,对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经脉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论述,故以“太阴阳明”作篇名。高世栻注:“太阴,脾土也。阳明,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腑脏,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 [本篇主要内容] 一、论脾胃的表里关系及脾胃因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的区别而发生的疾病也不同。二、阐述脾主四肢、旺于四时的道理。三、强调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及脾病的病机和病侯。以下分兰段讨论: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相似文献   

2.
脾胃在《伤寒论》三阳三阴病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张仲景在《伤寒论》六经病中是特别注重脾胃的。先从阳明和太阴病篇来看:《伤寒论》阳明病多胃家实证治,太阴病多脾家虚证治。这显然是从临床上丰富和发展了《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阴阳异位,……故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阳明病胃家实证治的显著特点是“燥”和“降”两个  相似文献   

3.
“四肢为诸阳之本”出于《素问·阳明脉解篇》。原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它是解释阳明热盛,何以能“登高而歌,……踰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该篇紧接《太阴阳明论》而来。彼篇则重点阐述脾胃之间以及脾胃与四肢之间的关系。论中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  相似文献   

4.
<正> (三)脾脾与胃为表里,是足太阴与足阳明经脉。脾为阴,胃为阳,两者同居中焦,但阴阳异位,表里不同,在生理、病理上各有其特点。不过,脾胃以膜相连,更虚更  相似文献   

5.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历代医家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各不相同,其中分歧最大者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下列举有代表性的三家观之:其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阳明为阴阳脏腑之海,五脏六腑各因十二经脉受气于阳明,故经脉得为胃行津液之气”。他认为十二经脉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6.
李埔 《光明中医》2011,26(12):2561-2562
中医所言脾胃应该是涵盖整个消化系统及部分免疫、泌尿、运动等系统功能一个范畴。脾与胃相表里,分属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脉。脾为阴,胃为阳,两者同居中焦,但阴阳异位,表里不同,在生理上、病理上各有其特点。脾胃以膜相连,更虚更实,互相传变,又有其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何谓“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又如何理解“阳道实,阴道虚”? 答:两句经文均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更者,更替之意。中心意思是举太阴脾和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特点,以此概括人体脏腑经络和三阴三阳的相互关系。太阴牌为阴经,阳明胃是阳经,阳在外,阴在内,二者的经脉循行部位不同,故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脾是五脏之一,主藏精而不泻,有升清和输精之功;胃是六腑之一,乃泻而不藏,有降浊和受纳之功。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相似文献   

9.
近读《园地》有关《内经》注释争鸣的文章,很受启发。联想到《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现在很多注释本均从隋·杨上善的解释,笔者认为并不妥当。杨注曰:“太阴为阴,阳明为阳,即异位也。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虚实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顺;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顺也”(《黄帝内经太素·藏府气液》)。这是以四时阴阳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应的关系来解释的;虽然于理尚通,但似有失原文之本意。从《素问》本篇的内容来看,重点讨论了太阴、阳明两经及其所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发病特点,基本上并未涉及与四时的关系,因此杨注没有能真正反映原文的含意。要理解这句经文,必须从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及病理特性上去分析。从经络而论,太阴、阳明是两条经络,互为表里,阳明主表属阳,太阴主里属阴,此即“阴阳异位”之意。“更虚更实”者,虚实之更替也,即太阴虚,则阳明实;  相似文献   

10.
《索问·太阴阳明论》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全国统编教材《内经选读》取吴崐之说,把此段经文中“亦为之行气于  相似文献   

11.
太阴病证与针灸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阴病证与针灸辨治215003江苏省苏州中医院针灸科欧阳八四一、太阴生理: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并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出腋循孺,下肘至指,足太阴脾由趾走足,上踹循胫,过膝入腹,属脾络胃,...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实则阳明以“胃家实”为纲;虚则太阴,以“腹满,食不下,自利”为纲。李东  相似文献   

13.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脾升胃降,通上达下,外灌三阳,内渗三阴,为五脏六腑之海,转输之机,成为心肝肺肾四脏生理活动中心,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李东垣以“人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而立论,后人又有“气化之机则在于脾之健运”及“治脾胃可以调五脏”之说。  相似文献   

14.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所谓太阴,系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旺盛之意,因其位于阴经之表,故从阴阳开阖枢而论,有“太阴为开”之说。太阴主脾和肺,并与胃、大肠相表里,属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入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阖、本燥标阳从中化等特点。《难经》拓展对于阳明经脉的论述,提出“冲脉并行阳明经脉,阳明脉浮大而短,手阳明属下部,足阳明属中部”等观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现阳明与其他五个界面生理病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联性,对同时立足于阳明合病去解释和治疗相应疾病进行了延伸,如太阳阳明合病宜透邪;正阳阳明多见火热燥实,久则津液不足;阳明少阳合病则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太阴阳明合病,虚寒治之太阴,湿热治之阳明;少阴阳明合病,注意顾护元气;厥阴阳明合病,土虚木乘,注意顾护中土。温病学医家关于阳明病进一步拓展了“承气法”,并更注重固护阴津,明确卫气营血辨证,提出阳明温病热邪深入营血分的治法。后世医家还提出了“膈阳明分上热中寒,宜上下分消”“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究其原因,阳明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为多气多血之脏。《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阳道实,阴道虚”,此阳道实即指阳明胃而言,而阳明之实,又有生理之实、病理之实的不同,兹将阳明多气多血之由及其治疗大法,析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阴阳互用法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据中医阴阳学说,动脏可以调腑,动腑可以调脏。所以,在临床上子午流注可以这样去应用:如果辰时(足阳明胃经流注时间)需要刺激胃反射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做,可以在巳时(足太阴脾经流注时间)刺激胃反射区和睥反射区,照样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脾与胃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宁  向丽萍  田毅  康建娅  阙华发 《陕西中医》2022,(8):1082-1085,1090
本文先从脾与胰关系溯源,得出脾、胰在中医范畴内统一关系的论点; 再根据脾、胰主消化吸收的现代生理特点,推演出其二者在中医藏象学共同的太阴脾土属性,进一步从“消渴”“脾瘅”病机方面阐述了太阴脾土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随后通过梳理 “瘀”与太阴肺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与“瘀”的病理机制,分析了糖尿病高危足以及中医足痿的临床特点,指出中医“足痿”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高危足的高度相关一致性,最后立足于“治痿独取阳明”以及“阳明太阴相表里”的经论,剖析了“足痿”与藏象太阴脾、肺之间的病因病机。本文初步从藏象学太阴视角对糖尿病高危足进行探讨,为临床从太阴防治糖尿病足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言简意骸,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在中医学中,将脾胃提到人体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这样重要的位置,并弄清楚其实质,对于在临床中正确掌握脾胃病的证治,有一定的帮助。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的阳明、太阴,主要是指二经的相应脏腑,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阴之脾与肺,尤其是指足阳明胃腑,足太阴脾脏。至于  相似文献   

20.
一、概况:十二经脉,隶属于十二脏腑,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即肺手太阴经、心包手厥阴经、心手少阴经,合称“手三阴经”;大肠手阳明经、三焦手少阳经、小肠手太阳经,合称“手三阳经”;脾足太阴经、肝足厥阴经、肾足少阴经,合称“足三阴经”;胃足阳明经、胆足少阳经、膀胱足太阳经,合称“足三阳经”。它们的命名原则是,首先按经脉分布的部位,凡在上肢的称手经,在下肢的称足经;再根据内阴外阳,前阴后阳的原则来比较阴阳的大小,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