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患者血清TGF—α、AF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TGF-α、AF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35例、肝硬化患者28例、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转移癌患者2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检测其血清TGF-α、AF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细胞癌各期则明显升高。Ⅱ期与正常 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细胞癌Ⅱ期和Ⅲ期的TGF-α阳性率达83.3%,而肝转移癌组显著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TGF-α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肝癌的1项辅助性指标,AFP的测定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及肝癌流行病调查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损害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慢性肝炎组血清NO值升高、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重型肝炎组、失代偿性肝硬化组,对照组中血清NO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TA<40%的患者NO值与>40%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其NO值与正常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在引起肝损害机制中,一氧化氮具有双重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几种肝疾病患者血清中铁蛋白(Ft)水平,旨在将Ft作为判断疾病的一项检测指标.方法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Ft,酶动力法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Ft在血清中的水平,乙肝病毒携带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与肝硬化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乙肝、急性乙肝、重症肝炎组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肝硬化和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Ft水平与ALT呈正相关,r=0.81.结论Ft可作为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伴SBP 29例,非SBP 23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其血清中的SAA、PCT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伴SBP组患者血清SAA、PCT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非SB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对诊断SBP的敏感性高于PCT , PCT的特异性则高于SAA。经综合治疗后,肝硬化伴SBP组好转或治愈20例,恶化或死亡9例。与治疗前比较,好转组治疗后血清SAA、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其治疗前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病情恶化组治疗后SAA、PCT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SAA、PCT水平对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水平变化对肝癌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35例,肝硬化患者30例,肝癌患者6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IGF-Ⅱ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肝癌患者的TGF-α和IGF-Ⅱ两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肝硬化组(P<0.01),结论:血清TGF-α和IGF-Ⅱ可作为鉴别论断肝癌和肝硬化 辅佐性指标,联合检测AFP可提高肝癌阳性检出率。αⅡ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清TBA水平并与常规肝功能酶学指标ALT、AST、ALP、GGT作对比分析。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慢性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BA异常率与ALT、AST、ALP、GGT异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对反映肝功能受损程度有较高灵敏性,对判断病情活动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60例胃癌患者以及30例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进行了测定,并比较32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无相关,IV期胃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1),Ⅲ期明显高于II期(P<0.05),II期明显高于I期(P<0.01),I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复发组术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后好转组术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结论:VEGF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血清VEGF的检测对探讨胃癌的发生机制,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清唾液酸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求血清唾液酸(SA)含量变化在恶性肿瘤和不同非瘤性炎性疾病中的意义。采用F-8836比色法,测定各种恶性肿瘤患者422例,炎症疾病患者142例,其他疾病24例,正常人77例血清SA含量。结果:①恶性肿瘤组(4.54±1.21mmoL/L)患者血清SA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2.94±0.35mmoL/L)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o.01);②感染性炎症组(4.36±1.49mmoL/L)患者血清SA也有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炎症组中革兰氏阳性球菌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SA均有明显增高(均P<0.01);③病毒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以无明显变化(P>0.05);④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血清SA比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明显增高(P<0.01)。提示:血清SA含量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监测有一定实用价值。在不同感染性疾病中,SA含量也不同,在鉴别不同感染类型上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测定了160例正常人,150例良性疾病患者和152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结果:正常组与良性疾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与正常组及良性疾病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唾液酸测定在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在肝硬化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酶法(选择蔗蔽),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上述项目全部在OLYMPUS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结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HDL-C、LDL-C、apoA1、apo B100浓度均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01)。肝硬化代偿期血清HDL-C及apoA1降低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LDL-C、apoB100下降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同时检测HDL-C、LDL-C、apoA1及apoB100水平,不仅可以反映肝脏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合成代谢水平,同时可以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改良间苯二酚快速比色测定法,检测25名健康人与108例良性疾病患者、35例胰腺癌术前患者、12例胰胰腺癌术后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结果:胰腺癌术前组的血清唾液酸含量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术后组,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05)。但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可作为胰腺炎与其临床表现易混淆良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扶正祛邪方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方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2)方法:选择中,重度慢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42例为观察组,以同期类似患4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加用扶正祛邪中药煎剂,其它治疗药物两组相同,观察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和肝功能的变化。(3)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虽也有下降,但与观察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组治疗后ALT,AST,TBiL接近正常,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P<0.01),A/G比值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肝功能ALT,AST,TBIL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与观察组比较也有显差异(P<0.01),A/G比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差异(P>0.05),(4)结论:以益气,养阴,活性,解毒为主组成的扶正祛邪方具有良好的防止肝损伤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改变,以及与常规肝功能检测指标的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7例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进行血清TBA、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γ-谷丙酰转肽酶(γ-GT)的测定,并对血清TBA增高的患儿作恢复期复查。结果:败血症非休克组和败血症休克组血清TBA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1);败血症休克组血清TBA明显高于非休克组(P<0.05);败血症经有效治疗后血清TBA显著下降(P<0.01)。但血清TBA与ALT、TB、γ-GT之间无相关性(P均>0.05)。提示:新生儿败血症血清TBA水平明显增高,恢复期迅速下降。血清TBA升高的程度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3(IL-23)水平的检测,研究其与AS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60例AS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23水平,分别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病情活动组与稳定组,HLA-B27阳性组与阴性组及骶髂关节X线不同分期的IL-23水平,检测AS患者疾病活动性、临床指标( CRP,ESR)、骨破坏程度,探讨其与IL-2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S组血清IL-23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S患者IL-23的水平活动组高于稳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S患者HLA-B27阳性组与阴性组IL-23,CRP,ES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AS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C反应蛋白、ESR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333,0.433;P值均<0.01),IL-23水平与骶髂关节X线破坏程度有关,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 AS患者血清IL-23水平比健康人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与骨破坏的程度相关,血清IL-23水平可作为AS活动性指标,可反映骨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RIA法测定30例正常健康人和15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Ⅳ胶原水平,结果:慢性肝炎各组及肝硬化组血清Ⅳ型胶原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乙肝毒携带组和急性肝炎组无显著性差异*IP>0.05),结论: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其含量的测定有助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培菲康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病综合征(SNS)中的作用。方法:51例SNS患儿随机分为培菲康治疗组(I组,n=35)和强的松对照组(Ⅱ组,n=16)。两组均采用强的松中程疗法,I组另加培菲康,疗程3个月,监测患儿8周内缓解率及3个月内的感染率,反复或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血浆IgG,IgA,IgM水平,并与健康儿童比较。结果:8周内缓解率I组和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感染率I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感染后反复或复发率,I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血清sIL-2R水平,I组和Ⅱ组与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P均<0.01),I组下降显著大于Ⅱ组(P<0.05),并与正常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性(P>0.05),Ⅱ组仍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浆IgG水平,I组较治疗前和Ⅱ组上升明显,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已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仍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血浆IgA,IgM三组间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培菲康对小儿SNS有一定的治疗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 N )和Ⅳ型胶原(CⅣ)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81例肝病患者(肝炎组24例,肝硬化组39例,肝癌组18例)和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同时测定血清HA、PCⅢ、LN和CⅣ等4项指标水平,比较各组肝病和对照组间4项指标的差异及各组肝病间HA水平的变化。结果各组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肝硬化组织、肝癌组 HA水平明显高于肝炎组(P<0.05,P<0.01),肝癌组HA水平高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血清HA 、PCⅢ、LN、CⅣ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健康妇女(正常组,23例),卵巢良性肿瘤妇女(良性组,36例)和卵巢恶性肿瘤妇女(恶性组,45例)外周血清中VEGF的水平。结果 恶性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P<0.01),良性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性组临床分期晚期(Ⅲ,Ⅳ期)的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早的(Ⅰ,Ⅱ期,P<0.01)患者,但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恶性组手术后VEGF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并且与肿瘤切除的干净程度有8关(P<0.05),良性组手术前后VEG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VEGF与卵巢癌的恶性行为密切相关,可能是反映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变化及意义。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78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血清PSA含量,观察31例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PSA变化。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症组比较,血清PSA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前列腺癌临床各期两两比较,血清PSA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分化程度不同的前列腺癌相比较,血清PS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中核素骨扫描提示癌骨转移与未提示骨转移两组血清PSA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PSA明显异常可以预测骨转移的概率.血清PSA的动态变化与临床病情演变基本一致。结论: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PSA测定在前列腺癌诊治中是一个较敏感而有价值的指标。血清PSA检测与核素骨扫描联合应用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以及了解疾病演进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血清胆红素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倩 《河北医学》2003,9(2):139-14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冠心病的影响。方法:对健康组及冠心病组进行血清脂质、脂蛋白的测定,并同时检测冠心病组、其他疾病组、健康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TG、LDL-C、apB、LP(a)较对照组显著增高,HDL-C、apoA、较对照组减少(P<0.01),TC亦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冠心病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其他疾病组这三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的胆红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