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彩琴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4):2649-2649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类药物(PG)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达94.3 %[1].近几年,成功地在中期妊娠引产中得到使用,其优点:无创伤、成功率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现将我院自1999年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中期妊娠36例,临床效果及安全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米非司团问世应用于早孕流产得到临床的肯定,我院自1996-01~1997-01应用米非司团与米索前列酸配伍应用于中期引产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均为妊娠几周一28周,要求终止妊娠者。年龄在17岁一32岁,凡因有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确定妊娠及周数,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化验均正常,无施术禁忌证者均可应用。1.2方法:口服米非司酮每次100mp共服三次,每次服药间隔8-12h,服药前后要空腹各兄。最后一次服药隔8-12h,阴道穹隆部上药米索前列酮600mg。如果8-12h后胎儿仍未排除,可重复明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米非司酮配伍米前列醇用于中期引产的结果。完全流产率96%,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后6h、12h内流产率为71.87%、91.67%。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疗效 ,观察组 68例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 ,对照组 60例用利凡诺引产 ,观察两组从规律宫缩至胎儿娩出时间 .结果 :观察组从规律宫缩至胎儿娩出时间孕 2 0周前及孕 2 0周后分别是 ( 6 5± 0 5 2 )h和 ( 7 6± 0 4 8)h均比利凡诺组的 ( 13 2± 2 4 )h和 ( 11 1± 0 3 )h明显缩短 (P <0 0 5 ) ;而且孕 2 0周后观察组胎盘胎膜完全排出率 ( 3 8 8% )明显高于对照组 ( 2 0 % ) (P <0 0 5 ) .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孕引产具有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无严重副作用的优点 ,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成功保障。方法对我院住院行中期妊娠引产的产妇60例普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28例单次应用米索前列醇后引产成功,2例重复应用米索前列醇后引产成功,成功率为100%。结论该种中期妊娠引产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张彩霞 《大家健康》2013,(8):139-14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全部100例中期妊娠引产病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将100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用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阴道放置引产;对照组50例,用利凡诺羊膜腔穿刺引产。结果:观察组末次用药到胎儿胎盘娩出时间、清宫率、产时、产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副作用:观察组中1例轻微恶心,对照组中4例低热,剧烈腹痛。结论: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阴道放置可缩短中期妊娠引产时间,成功率高,副作用少,方法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孕12~20周引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100例孕12~20周妊娠妇女在引产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利凡诺尔引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成功率为98%,显著高于利凡诺尔引产,产程较利凡诺尔引产缩短,出血量和胎盘滞留率显著降低,未见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孕12~20周引产方法,在临床上有值得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的抗孕激素和抗皮质激素药物,口服吸收后与孕酮竞争结合其受体,使体内孕酮水平下降,蜕膜出血剥脱,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促使宫颈成熟,在配伍米索前列醇使子宫颈的前列腺素显著升高,发生宫缩而流产。效果肯定。而在中期妊娠引产中也获得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的疗效。方法: 对35例瘢痕子宫孕妇,孕期13~26周,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结果: 引产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子宫颈裂伤或瘢痕破裂。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引产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用于利凡诺引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孕16~26周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用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B组利凡诺羊膜腔内引产配伍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两组效果进行比较,并统计从注入利凡诺的时间至引产成功后24 h,阴道出血量有无差别。结果: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可以缩短引产时间,产后24 h阴道出血量及胎盘、胎膜残留较少。结论: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终止中期妊娠比单用利凡诺引产方法更有效,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13.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已被广泛使用,近期用于终止中晚期妊娠也获成功,本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死胎引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惠冰 《医学文选》1999,18(4):602-603
对于死胎引产,我院过去采用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入引产法,自1996年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0例妊娠20周~足月要求死胎引产的健康妇女,年龄20~40岁,平均27岁,无急慢性病史,无青光眼、哮喘、癫痫及过敏史,经妇科及B超证实无胎心搏动及胎动后,引产前常规行阴道清洁度、血尿常规、出凝血方面的有关检查,血小板、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均示正常。1.2 分组 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5例为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入法(对照组),B组25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法(实验组)两组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死胎引产的孕妇晨起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50mg),次日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400μg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200μg。结果 完全流产率97.2%,随着孕龄增加,用药至流产的时间延长。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具有效果好、安全的优点,是较为理想和有应用前景的引产药物。  相似文献   

16.
王妍  继玉萍 《黑龙江医学》2007,31(4):320-320
利凡诺羊膜腔注射用于中晚期引产为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效果可靠,但有产程长、清官率较高的弊端。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中期引产是近年开始应用的一种引产方法,其优点正逐渐被大家认识,本文对两种引产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梁海真  陈毅英 《当代医学》2010,16(18):50-5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及死胎引产中两种使用方法效果的比较。方法对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中期妊娠死胎引产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随机分为2组:A组于入院当日18:00及次日06:00口服米非司酮各75mg,服末次米非司酮1~2h后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0.6mg;B组于入院后第1、2d每12h口服米非司酮50mg、25mg、25mg、25mg,第3d上午07:00时再口服25mg,服末次米非司酮1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结果 2组在末次应用米索前列醇后在排胎时间、胎盘胎膜残留、产后出血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恶心、呕吐、发热等副作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中期妊娠及死胎引产,可采用两日用法及米索前列醇阴道用药,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胃肠道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秀芳 《当代医学》2011,17(6):43-43
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序贯口服给药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为安全有效的终止妊娠的药物。本站采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4~26周妊娠,改变单纯口服给药法为口服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观察 14 5例 11~ 14周孕妇 ,随机分为服药组 74例 ,给予米非司酮 2 5 mg,饭前、饭后 2 h口服 ,1天 2次 ,连服 3天 ,第 4天米索前列醇 60 0 μg,口服或给予阴道后穹窿放置后清宫或钳刮。对照组 71例放置宫颈扩张物或直接钳刮术。结果两组的宫颈软化及宫口扩张情况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0 5 )。两组术中综合反应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0 5 )。术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对孕 11~ 14周人流月份偏大者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后再清宫或钳刮 ,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医务人员便于操作和孕妇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王珍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992-99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100例中期妊娠的健康妇女行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引产。结果:全部引产成功。结论:此方法简便易行,又经济,在基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