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心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减少献血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泰安市临床用血全部由无偿献血者自愿提供,正常情况下,每次献血200~400ml,不会发生献血反应,但由于献血者个体差异及各种原因,部分献血者在献血时会发生献血反应,给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及防止这种反应的发生,笔者在站领导的支持下,总结了2006年我站在实施采血过程中所发生的献血反应的情况,找出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虹 《中国医药指南》2023,(9):183-185+189
目的 探讨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中随机抽出60例作观察对象,30例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视为对照组;30例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护理满意度及心态变化。结果 观察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意识异常、皮肤湿冷等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81,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67,P <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等负面情绪评分分别为(24.11±1.36)分、(23.78±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6.45±2.33)分、(36.93±1.72)分(t=5.828、28.513,P <0.05);1年内随访,观察组再次自愿献血概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χ2=5.455,P <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干预中,不仅...  相似文献   

4.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对比观察了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前1年初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1年的同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也有利于动员人群更多地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中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偿献血者8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00)和常规组(n=400)。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全称早期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中度献血反应发生率0.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P <0.05)。实验组轻度献血反应、重度献血反应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总满意度99.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0%(P <0.05)。结论针对无偿献血者开展全程早期护理,能够明显减少献血反应,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我国颁布《献血法》以来,部队官兵已成为无偿献血队伍的主力军。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青年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献血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精神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因此,医护人员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来消除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紧张恐惧感尤为重要。现将  相似文献   

7.
自1998年我国颁布《献血法》以来,部队官兵已成为无偿献血队伍的主力军。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青年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献血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精神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因此,医护人员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来消除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紧张恐惧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方法 300例无偿献血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对无偿献血者进行采血。观察组献血前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有献血反应率1.33%少于对照组6.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剧痛率14.67%少于对照组2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使献血者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增强耐受性,减少因紧张所带来的疼痛,能有效的减少献血者的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血采集中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降低其反应率。方法选择2014年全血采集中随机抽取700例初次献血者分组进行研究,对两组献血反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血采集中护理干预组献血反应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结论全血采集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保障无偿献血者身心健康,对无偿献血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偿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心理,从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立稳固无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队伍。方法采用自制问卷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无偿捐献血小板的1097名献血者进行献血心理调查,并加以分析。结果无偿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心理排在第1位的是有爱心、奉献心理的献血者为49.2%(540名)。其余依次为健康投资心理为19.5%(214名),免费体检心理为11.2%(123名),防病心理为10.5%(115名),尝试心理为7.3%(80名),隐匿心理为2.3%(25名)。结论研究无偿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心理,采取有的放矢的宣传措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选用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纳入200例无偿献血者研究(2019年02月~2020年06月),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100,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100,选用护理干预),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率、再次献血率.结果:(1)组献血反应率:观察组(6.00%)低于对照组(18.00%),统计值χ2=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接收的10642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21例)和观察组(53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绪情况和献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成人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积极健康情绪,有助于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献血工作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论述,对目前糖尿病心理研究状况的探讨,以及对糖尿病患者个性研究的归纳,说明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有很大的影响,从而提出了糖尿病干预策略。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提高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潘振英  朱莉丽 《中国医药》2011,6(7):861-862
目的 探讨初次献血时的献血心理和再次献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电话调查以及当面心理咨询的方法,对983名初次献血者献血心理进行调查,并跟踪调查其是否再次献血,对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 初次献血排在第1位的是持有爱心奉献心理的献血者,为39.2%(385名),其余依次为健康投资心理20.5%(202名)、免费体检心理13.2%(130名)、防病心理12.5%(123名)、尝试心理10.3%(101名)、隐匿心理4.3%(42名);初次献血时的献血心理与再次献血行为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投资心理者再次献血的比例76.7%(155/202),为第1位,其余依次为防病心理60.2%(74/123)、尝试心理48.5%(49/101)、爱心奉献心理41.6%(160/385)、免费体检心理30.8%(40/130)、隐匿心理26.2%(11./42).未再次献血的原因:28.1%(85/302)献血者表示因为太忙,暂时顾不上,以后还会献血;22.9%(70/302)表示已经献过血了,不想再献了;22.5%(68/302)表示因为家人劝阻或者听说献血对身体不好而放弃;6.3%(19,/302)表示怕痛;其他表述不清或者综合原因占19.9%(60/302).结论 献血者初次献血时的献血心理与再次献血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了解、研究初次献血时的献血心理,不断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宣传力度,有利于发动更多的无偿献血者,提高人群的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献血员在献血全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7月双日在采血屋献血的748人设为对照组,以及同期单日献血的967人设为实验组。在对照组中,运用常规的交谈方式,在实验组中,运用特殊的、灵活的交流方式和服务方式,记录两组献血员献血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不良反应的程度实验组也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特殊的心理干预方法是预防献血反应发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这样可使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保留住献血者,壮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入托儿童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注射室行静脉穿刺采血的入托儿童3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9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静脉采血操作程序进行,干预组在静脉采血期间应用心理干预,包括鼓励、赞赏、转移注意力等。结果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儿童积极配合操作,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190例,成功率为97.4%;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155例,成功率为79.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使入托儿童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采血工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献血者心理问题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血工作中应用医学心理分析观察献血者,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可使采血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对献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避免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我站560例首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献血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4%,与对照组的5.71%相比发生明显下降,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首次献血者展开献血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的发生,充分促进我国献血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血车上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582例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首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4%)高于多次献血者,分析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恐惧及受他人影响。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及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不孕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生育障碍状态,是育龄夫妇的生殖健康不良事件。不孕症是指性生活正常,至少12个月未避孕未曾受孕,在男性则称为不育症。世界卫生组织(WHO)1995年统计结果,全球不孕症发病率为10%15%,某些发展中国家高达30%[1]。2009年《中国不孕不育调研报告》中指出,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20余年已由3%攀升到12.5%。随着不孕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不孕症将成为除去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外的世界第三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