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化,阻断双氢睾酮的生物学效应,可以在PCa的化学预防与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其化学预防作用已经在两项大型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而其治疗作用也随着大型临床试验REDEEM研究结果的公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5α还原酶抑制剂对PCa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药物治疗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是一高度恶性肿瘤,其药物治疗已有大量实验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治疗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的四大类药物,即酶抑制剂、抗增生药、抗转移药和促凋亡药,仅供广大医药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双极雄激素治疗(bipolar androgen therapy,BAT)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的新疗法,可显著降低部分患者血清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雄激素全阻断方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睾丸切除加氟他胺治疗C、D期前列腺癌患者23例,并与单纯应用氟他胺治疗的23例进行对照。结果雄激素全阻断疗法在降低PSA及缩小前列腺体积上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加部分缓解率)治疗组为65%,对照组为39%。结论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雄激素全阻断治疗更合理,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晚期前列腺癌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的长期生存率。方法:选取1993年1月~2000年1月初采用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的59例前列腺腺癌患者,其中28.81%和45.76%为临床局部晚期(T3-4 N0M0期)和转移(TxNxM+期)病例,全部随访5年以上。结果:全组病例3、5、7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是79.36%、61.46%、49.15%,其中,临床局部晚期和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77%和32.65%,而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21%和30%(P<0.01)。另外,PSA>30μg/L时其长期生存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采用内分泌治疗的晚期前列腺癌,病理低分化、临床分期达T3 c-4NxMx或TxNxM+期及PSA>30μg/L均提示预后较差,晚期前列腺癌病例的治疗应综合多因素,选择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多种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的研发和上市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也拓展了对前列腺癌疾病管理的认识。简要回顾这类药物的研发史和关键临床用药特点将有助于个体化用药,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和其他治疗获益。  相似文献   

7.
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是一高度恶性肿瘤,其药物治疗已有大量实验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治疗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的四大类药物,即酶抑制剂、抗增生药、抗转移药和促凋亡药,仅供广大医药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虽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几乎所有一开始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最终都将发展成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AIPC是指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或内分泌治疗后反而促进疾病进展,导致不可逆的临床进展恶化,直至患者死亡。有关AIPC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仍缺乏统一的认识,现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预后极差,成为了前列腺癌的治疗难题。尽管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去除了循环中绝大多数雄激素,但CRPC仍可通过前列腺癌瘤内自身合成的雄激素或者改变雄激素受体(AR)来适应患者体内低水平雄激素。本文综述了CRPC中T和双氢睾酮(DHT)的主要合成途径及其所涉及的主要酶和不同阶段的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变化。由于在雄激素合成途径中存在多条通路,阻断单一通路可能导致另一条通路的上调,从而导致雄激素阻断不彻底,进而出现耐药性。因此,明确雄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为研发靶向阻断关键雄激素合成通路的药物或阻断肿瘤内雄激素生物合成并拮抗雄激素受体的双功能药物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初始内分泌治疗失效的晚期前列腺癌更换抗雄激素药物的二线内分泌治疗疗效。方法 48例晚期前列腺癌,采用药物或手术去势联合比卡鲁胺(50mg,qd)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初始治疗失效后更换抗雄药物为氟他胺(250mg,tid)进行二线内分泌治疗,以血清PSA值是否下降作为疗效评估指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耐受氟他胺治疗。29例(60.4%)血清PSA值下降,其中17例(35.4%)下降50%,中位有效时间(10.2±3.5)个月;12例(25.0%)下降50%,中位有效时间(7.4±2.7)个月。19例(39.6%)治疗无效。统计分析显示一线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长者可获得良好的二线内分泌治疗反应(P0.05),而Gleason评分,一、二线内分泌治疗前PSA及治疗后PSA谷值均与二线内分泌治疗疗效无关。结论晚期前列腺癌初始内分泌治疗失效后,部分患者更换抗雄激素药物仍可取得一定疗效,可作为细胞毒化疗前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双极雄激素治疗(BAT)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新型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笔者结合近期国内外临床试验,对BAT提出的背景、机制、发展进程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男性健康。药物治疗作为转移性或局部晚期前列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雄激素轴线进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新疗法,更加精确地针对雄激素或雄激素受体发挥作用,为延长患者存活率提供了可能。现就目前抗雄激素分子靶向治疗前列腺癌相关研究现状及药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癌症之一。研究表明雄激素-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雄激素剥夺疗法已被广泛用于前列腺癌治疗多年, 但大多数患者会不可避免地发展成更具侵袭性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因此, 迫切需要新的策略来解决这一困境。目前, 通过降解雄激素受体治疗前列腺癌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医用前景。本文对降解雄激素受体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78 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全身麻醉,截石位,经直肠超声勾画前列腺轮廓,计算机制定植入计划,经会阴 125I 放射性粒子依次植入,术后继续全雄激素阻断治疗 18 个月停止内分泌治疗,后每三月复查 PSA, PSA 连续 3 次上升≥ 2 ng/mL 或至原来底限的 2 倍,则重新开始内分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植入粒子 41 ~ 94 粒,平均 69 粒。术后随访 18 ~ 54 个月,平均 35 月。术后 18 月内分泌治疗结束 56 例患者 PSA 降到 0.02 ng/mL 以下,18 例 PSA 未达到 0.02 ng/mL 以下,4 例患者出现 PSA 反弹;术后 27 月 1 例发生多发骨转移死亡;术后 39 月 3 例出现 PSA 反弹,再次全雄激素阻断内分泌治疗 3 个月 PSA 值下降到治疗时低值,目前随访中 53 例 PSA 在 0.02 ng/mL 以下,继续密切监测 PSA 及全身状况随诊观察。结论: 125I 粒子植入联合术后全雄激素阻断内分泌治疗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一种微创、可供高危前列腺癌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长度超过200个左右核苷酸的非编码RNA,曾被认为是DNA的"转录噪音",但现已证实其广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并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的发生、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已有系列lncRNA被证实参与调控前列腺癌进展,包括癌细胞从激素敏感性到去势抵抗性的转化过程等。雄激素受体(AR)是目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共同证实的在前列腺癌发生和进展过程中最为关键作用的调控因子,而当前研究亦证实lncRNA可通过影响AR通路,继而影响前列腺癌的进展和耐药。故此,厘清AR和lncRNA之间的互作关联有助于了解前列腺癌发病或进展的生物学机制,并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一种能阻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与染色质读框蛋白(chromatin reader)BRD4结合的化合物,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细胞中能有效发挥作用,为阻止恶性进展前列腺癌中的癌基因复合物功能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最近在线发表在Nat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男性胎儿雄激素靶组织外生殖器皮肤的雄激素 (T、DHT)水平、5α 还原酶活性及雄激素受体(AR)配基结合能力 ,探讨其在性别分化成熟中的作用。 方法 :4例孕 16~ 2 0周因意外事件而被迫引产的胎儿 ,取其包皮和阴茎皮肤组织。 10例 4~ 7岁和 2 3例 2 0~ 3 4岁男性因包茎或包皮过长行包皮环切术后的组织 ,制备匀浆 ,经差速超速离心 ,分别制备胞质、核浆和微粒体 3种组份 ,RIA方法测定匀浆中T、DHT水平 ,按作者建立和改良的方法分析 5α 还原酶活性及雄激素受体 (AR)配基结合能力 (B)。 结果 :孕 16~ 2 0周男性胎儿靶组织T为 ( 4 .5 5± 2 .84 )pmol/(mg蛋白·ml) ,DHT为 ( 3 9.12± 17.3 0 )pmol/(mg蛋白·ml) ;5α 还原酶 Ⅰ 型同工酶活性为 ( 162 .15±3 6.94 )pmol/(mg蛋白·3 0min) ,Ⅱ 型同工酶活性为 ( 3 0 7.62± 4 0 .5 5 )pmol/(mg蛋白·3 0min) ;胞质AR的B值为 ( 18.86± 7.62 )fmol/mg蛋白 ,核内AR的B值为 ( 10 8.5 5± 4 9.3 4 )fmol/mg蛋白。各项参数均高于儿童时期 ;除AR外 ,甚至高于成年男子 (P <0 .0 5~ 0 .0 1)。 结论 :胎儿时期雄激素靶组织中具有高水平的雄激素及其受体 ,尤其DHT ,提示雄激素在介导男性外生殖器分化形成和成熟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治疗后PSA变化模式对其生存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近12年来114例接受全雄激素阻断(MAB)联合近距离治疗的PCa患者的临床资料,从PSA变化规律入手,初步分析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81(15~14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23%、78.07%和68.42%。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PSA水平、PSA最低值、PSA下降时间、PSA倍增时间以及PSA缓解幅度均是可能影响生存预后的临床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SA最低值、PSA下降时间以及PSA缓解幅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并分别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可能1.7、3.3和6.8倍。结论:局限高危PCa患者在接受MAB联合近距离治疗后,其PSA能否降至1μg/L以下、能否在3个月之内降至最低值,以及PSA最大缓解幅度能否达到96%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5)I粒子前列腺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BT)联合全雄激素阻断(CAB)临床用于治疗初诊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7例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BT+CAB治疗组40例,单纯CAB治疗组37例。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均为49个月。随访期间每月监测血清PSA及睾酮水平,记录PSA最低值及到达最低值的时间。每6个月行盆腔MR及ECT全身骨扫描检查,记录疾病出现进展的时间。Kaplan-Meier法分别绘制两组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比较。对可能影响BT+CAB治疗组患者疾病进展的临床病理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BT+CAB治疗组和CAB治疗组患者的PSA最低值分别为(0.31±0.43)ng/ml和(0.57±0.72)n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AB治疗组患者PSA达到最低值的时间明显要长于CAB治疗组[(7.38±1.60)个月vs.(6.73±1.15)个月,P0.05]。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63%和58.11%,但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总体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AB治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状况明显优于CAB治疗组(P0.05),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和33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04%和35.5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和PSA最低值是BT+CAB治疗组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与单纯CAB治疗相比,BT+CAB治疗可以明显延缓初诊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并取得一定的生存获益,这种联合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Gleason评分(≥8分)和PSA最低值(≥0.4ng/ml)是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BT+CAB联合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列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BT)联合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MAB)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m PC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173例m PCa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内分泌治疗组(MAB组) 126例,联合治疗组(BT+MAB组) 47例。动态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记录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3年及5年总生存率(OS)。结果:随访时间6-76(44. 17±19. 73)个月。BT+MAB组血清PSA谷值低于MAB组[(3. 77±4. 14)μg/L vs (5. 96±7. 01)μg/L,P=0. 046],达到谷值所需时间更短[(5. 19±2. 83)个月vs (6. 52±3. 34)个月,P=0. 016]。两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 307),治疗后1、3、5年均明显小于同组治疗前; BT+MAB组患者治疗后1、3、5年前列腺体积均明显小于MAB组(P 0. 01)。两组患者IPSS在治疗后1、3年明显小于同组治疗前(P 0. 01),但在治疗后5年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0. 05);两组间比较,IP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无显著差异。BT+MAB组PFS优于MAB组[(37. 29±15. 73)个月vs (29. 41 14. 37)个月,P=0. 011]。BT+MAB组比MAB组3年OS(74. 60%vs 62. 60%,P=0. 227)和5年OS(60. 70%vs 51. 50%,P=0. 356)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也显示,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05)。结论:内分泌治疗和前列腺~(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m PCa均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联合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更长的P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