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伤和交通事故日趋增加,颌面部受损伤的机率也随之上升,上颌窦前壁骨质较薄,面前部软组织也较纤嫩,因此由外伤导致的上颌窦窦内异物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在口腔科日常医疗过程中,由于拔除上颌后牙引起的根尖进上颌窦内者并不少见,我科自1959年10月~1998年1月曾先后收治上颌窦异物共7例,其中2例为罕见异物,经过取出得以证实,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上颌窦异物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65岁,平均47岁。1.2异物类型附表7例上颌窦异物类型1.3典型病例介绍例1男性37岁于外院门诊在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3种径路鼻内镜下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差异。方法:分析近年来收治的150例上颌窦囊肿病例的临床资料,依据囊肿不同位置及是否伴有其他病变,对其采取3种不同手术径路切除,即经上颌窦自然口径路切除58例,经下鼻道开窗径路切除39例,经上颌窦前壁径路切除53例,评价3种径路的治疗效果。结果:150例患者,经过6~12个月的随访,术后鼻腔通气良好,面部胀痛、头痛、头昏等临床症状消失,经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无脓性分泌物,无囊肿复发。结论:根据上颌窦囊肿位置类型及伴有的疾病不同,鼻内镜下选择不同径路手术,上颌窦囊肿的术后康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4.
上颌窦鳞癌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上颌窦鳞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本文分析了478例上颌窦鳞癌的首发症状,临床分期及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III,IV期的晚期病例占95.18%(455/478),首发症状以面部肿胀,疼痛,鼻腔异常分泌物,鼻塞,上牙松动脱落为常见,常被误诊为鼻窦炎,牙髓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结论 首发症状不具特异性是上凳窦鳞癌误诊的主要原因。X线片片尤其是Water氏位片可以作为常规及普查时应用,CT,MIR是理想的诊断方法。上颌窦内窥镜检查创伤小,能达到确诊目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随上颌窦提升术提出许多年来,该技术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上颌窦提升术与上颌窦基本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仍未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就这一主题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上颌窦提升术在临床上常用于增加上颌后牙区的垂直向骨高度,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上颌窦病变,上颌窦提升术的开展受到了限制.这些疾病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增大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行上颌窦提升术前需要进行病史问询、影像学检查,必要时使用鼻内窥镜进行术前筛查,旨在发现潜在的上颌窦病变.本文从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窦稳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上颌窦解剖因素(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对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42例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患者,共计60个上颌窦底提升位点,骨移植材料采用自体骨与小牛骨混合物。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指标参数的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3种解剖因素与术后6个月种植体根端骨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窦底剩余骨高度为(4.46±1.55)mm,上颌窦宽度为(13.86±2.71) mm,上颌窦角度为78.09°±10.2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窦宽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剩余骨高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术为种植体的植入及修复创造了条件,且被证实长期效果可靠,已经全球范围被广泛接受作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方法.但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一直被认为是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的绝对禁忌症.严重制约了上颌窦植骨的可能性,使此类患者难以得到进一步的种植修复.在行上颌窦底植骨前,先行上颌窦囊肿摘除,二期再行上颌窦植骨与种植术,国内尚未见到报告. 相似文献
9.
上颌窦径路上颌神经撕脱术1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上颌窦径路进行三叉神经第二支撕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上颌窦径路在翼腭窝内圆孔外口行上颌神经撕脱术12例,术后随访12-24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2例均治愈,无再次复发病例。结论:上颌窦径路上颌神经撕脱术创伤小,是治疗上颌神经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上颌窦黏膜是覆盖在上颌窦骨壁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随着上颌窦提升术在种植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上颌窦黏膜的成骨潜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目前尚无关于上颌窦黏膜成骨能力的系统性综述。因此,笔者将对目前上颌窦黏膜成骨潜能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取出颞下间隙金属弹片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口腔颌面部的异物,以往多采用开放性手术或在X线透视下取出。开放性手术创伤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X线透视下取出,则存在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带有锐利边缘的金属异物,更易损伤该部位的血管及神经,造成严重的出血及功能障碍,而且医生和患者受辐射时间长。近年,有报道采用术中B超引导取出口腔颌面部的异物,具有安全,准确和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颌窦生理及病理性CBCT影像表现,为上颌窦提升术解剖定位和操作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涉及上颌窦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解剖特征及病变。结果:1.上颌窦解剖结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复杂;2.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解剖因素有生理及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如上颌窦内的分隔,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窦壁上存在的血管影像的粗细,病理性如窦腔内黏膜的增厚,上颌窦内的黏液囊肿,上颌窦内的大量积液等等。结论:CBCT能够准确地显示完整的上颌窦影像,利用CBCT确定解剖定位标志,确定上颌窦提升手术路径和方式,更符合安全、准确、微创的口腔种植理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窦宽度及角度,评估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均行CBCT检查,测量上颌窦宽度、角度及根端骨吸收量。分析影响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因素,评估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预测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价值。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种植体根端骨平均吸收量为(1.81±0.26)mm,其中,49例≤1.81 mm,29例>1.81mm。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是影响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独立因素(OR:3.873、4.518,95%CI:1.594~9.412、1.859~10.979,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及两者联合预测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AUC分别为0.764、0.742和0.908。结论: 上颌窦宽度和角度是影响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指标,两者联合预测术后骨移植稳定性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缺失病人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内异常影像的发生率,为病人行种植术前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1—03因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病人的CBCT资料76例,共152个上颌窦。由两名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影像诊断结果分为5类:①未见异常影像;②窦底黏膜增厚;③上颌窦囊肿;④上颌窦炎;⑤上颌窦分隔。同时测量所有窦底黏膜增厚病例的平均厚度以及缺牙区窦嵴距,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上颌窦中未见异常影像者65例(42.76%),黏膜增厚者36例(23.68%),上颌窦囊肿23例(15.13%),上颌窦炎17例(11.18%),上颌窦分隔11例(7.24%)。窦底黏膜增厚厚度为(3.65±1.65)mm,缺牙区窦嵴距为(7.05±2.99)mm。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窦底黏膜增厚,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缺牙情况下诊断类型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7.
18.
在上颌后牙区进行种植术时,常出现剩余牙槽骨骨量不足的临床条件,上颌窦外提升术能够达到垂直骨重建的目的,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手段.由于受上颌窦解剖结构变异的影响,如上颌窦黏膜增厚、上颌窦底壁骨隔存在、上颌窦动脉走行位于窦底或骨窗附近等,常导致上颌窦外提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如上颌窦黏膜穿孔、术中出血、上颌窦炎、感染、植骨... 相似文献
19.
口内径路摘除下颌支大型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支囊肿通常采用颌下切口经外侧骨板开窗摘除,手术创伤较大,并有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危险。为减少手术创伤,避免损伤面神经,近两年,我们采用口内切口经下颌支前缘开窗摘除囊肿,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就手术方法和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上颌窦影像学特征,探讨不同类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影像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700份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作为研究资料。调查上颌窦分隔和上颌窦囊肿的发生率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缺牙状况进行分组,测量各组缺牙区的窦嵴距及窦底高度,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牙缺失组窦嵴距〉多牙缺失组窦嵴距,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多牙缺失组窦底高度〉单牙缺失组窦底高度,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59岁~77岁组女性窦嵴距〈男性窦嵴距,男性窦低高度〈女性窦低高度,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上颌窦分隔发生率为27%,上颌窦囊肿发生率为4.9%。结论:上颌后牙缺失不同缺牙状况窦底高度和窦嵴距有统计学差异,59~77岁年龄段窦底高度和窦嵴距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