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不同方案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效果及其再感染与溃疡复发的关系,对88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组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雷尼替丁+羟氨苄青霉素+甲哨唑,铋剂+甲哨唑+四环素和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对Hp的根除率分别是92.9%、81.3%和76.9%;对十二指肠溃疡的4周愈合率分别是85.7%、81.3%和92.3%。平均随访12.4±3.1月,Hp未根除的32例中29例复查,溃疡复发14例;Hp已根除的51例中复查45例,除1例溃疡复发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外,6例复发与Hp再感染有关,1年总的Hp再感染率20.0%。结果提示:根除Hp可防止十二指肠溃疡复发,已根除Hp者溃疡复发大多数与Hp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将141例伴有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48例,以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和羟氨苄青霉素1000mg各每天2次治疗1周。第二组47例,以与上述相同药物及剂量治疗2周。第三组46例,以胶体铋剂24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和甲硝唑400mg各每天2次治疗2周作为对照。疗程结束至少4周后再复查Hp。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查Hp,2项均阳性者定为有Hp感染,2项均阴性时判断Hp已被根除。结果显示,第一、二和三组的Hp根除率依次为89.6%、95.7%和71.7%。前两组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第三组。第三组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反应者比前两组明显增多,在前两组中,有21.1%的病人主诉口内有金属异味,但都能耐受,可以继续服药。这一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联合治疗Hp感染时,具有效果良好、副作用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贵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p)是十二指肠溃疡(DU)的主要病因。但在根除Hp的众多药物配伍方案中 ,以何种配伍最好 ,观点不一。本研究采用三组药物治疗DU ,并观察其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 ,随访3年中的Hp阳转率和溃疡复发率。一、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 :1996年3月以来内镜检查确诊为Hp 感染的DU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三组 ,A组41例 ,其中男29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44.0±13.6)岁 ,B组48例 ,其中男36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46.2±16.6)岁 ,C组39例 ,其中男27例 ,女12例 ,平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兰索拉唑(达克普隆)、羟氨苄青霉素、替硝唑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87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和(或)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3例,每次口服兰索拉唑3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替硝唑500mg,均每日2次,2周为一疗程;第2组44例,给药方式同第1组,只是疗程缩短为1周,疗程结束后继续每日口服兰索拉唑30mg,持续1周。疗程结束达4周时复查胃镜及Hp。35例Hp根除后6个月行14C-尿素呼气试验(UBT)。结果第1组有3例因过敏性皮疹而退出观察,40例用于统计学分析。第1组和第2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900%和818%,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愈合率分别为925%和886%。6个月的Hp再感染率为86%。结论第1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略高于第2组,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较理想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根除Hp对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Hp感染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老年病人并随机分成A、B2组。A组应用奥美拉唑(洛赛克)、胶态次枸橼酸铋(德诺)胶囊和羟氨苄青霉素进行根除Hp治疗;B组单独用洛赛克治疗。4周后停药追踪观察18个月。结果2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96.1%,2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2组Hp根除率分别为85%和16.6%,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8个月后,A、B2组再出血率分别为2.94%和28%,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除Hp对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再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除Hp前后胃粘膜多胺含量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粘膜组织学及多胺(腐胺、精脒和精胺)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Hp阳性患者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胃溃疡7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慢性胃炎31例.根除Hp前和根除治疗4wk~6wk后胃粘膜多胺含量及其组织学变化,同时设Hp阴性患者20例作对照.结果Hp阳性患者胃窦粘膜蛋白多胺含量(μmol/g)明显高于阴性患者(腐胺096±049vs041±031,精脒201±048vs083±037,精胺258±057vs133±042,P<001).Hp根除后就显著下降(腐胺048±040vs094±042,精脒111±034vs198±039,精胺153±055vs266±044,P<005).胃窦部粘膜腐胺和精脒含量高于胃体部(腐胺099±031vs059±024,精脒207±038vs130±034,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根除Hp感染后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降低.结论根除Hp感染能够降低胃粘膜的增殖活性,从而降低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根除前后胃粘膜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Hp感染患者10例经三联疗法28d.Hp阴转7例于停药1月后及治疗前内镜下取胃窦粘膜,经切片染色后分别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透射电镜显示,Hp聚集处上皮细胞微绒毛变短、减少或消失,细胞呈毛刺状或外突形成分枝状,细胞膜内侧粘液颗粒聚集,细胞破裂,释放粘液颗粒.扫描电镜下Hp横卧于微绒毛表面或垂直镶嵌在微绒毛里.应用三联疗法(德诺120mg+四环素025g+呋喃唑酮10mg,4次/d)治疗28d,停药1月后7例Hp根除.电镜显示Hp消失,粘膜细胞变性逆转,上皮细胞及微绒毛结构恢复正常.结论Hp引起的胃粘膜超微结构损害在根除Hp后有改善及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铋制剂、洛赛克、替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丽珠得乐部剂1.0g,1d4次;洛赛克20mg,替硝唑0.5g,1d2次口服;疗程2周。对照组(50例):洛赛克20mg,qd头孢羟氨苄0.5g,1d4次;甲硝唑400mg,1d2次;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2周行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及Hp检测;并于半年,1年进行相应的随访,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38%和88.00%,Hp根除率分别为88.46%和86.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程后半年、1年溃疡复发率为2.17%和4.35%,Hp再发率为4.35%和6.52%;对照组疗程后半年、1年溃疡复发率为14.29%和19.05%,Hp再发率为  相似文献   

9.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溃疡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2月至1997年3月,我们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PU)患者用奥美拉唑、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联合治疗,并与单用奥美拉唑组对照,随访2年,前者远期效果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活动性PU患者,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出血性十二指肠溃疡自然病程的影响。方法:选择胃镜证实的出血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136例,均有Hp感染(胃粘膜Giemsa染色和14C尿素呼吸试验二项均阳性)。予奥米拉唑20mg,每日2次;羟氨苄青霉素750mg,每日2次;甲硝唑400mg,每日3次,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和Hp,溃疡愈合者分A组(Hp根除)和B组(Hp未根除)进入随访阶段,随访观察3年。结果:溃疡愈合124例(912%),Hp根除111例(816%);Hp根除的溃疡愈合率为991%(110/111),显著高于Hp未根除的56%(14/25,P<0005);B组1年内溃疡复发率达100%,显著高于A组83%(P<005);B组3年累积再出血率100%,显著高于同期A组的90%(P<005)。结论:根除Hp可提高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和减少溃疡复发率,尤可显著减少溃疡再出血率,提示根除Hp很可能改变出血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再感染与溃疡复发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再感染和溃疡复发情况。方法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尿素酶、组织学及细菌培养),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后共184例进行2年定期随访,并配合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定Hp菌株复发与再感染。结果Hp根除后第1、2年再感染率分别为1.10%和0.56%;溃疡复发率分别为2.72%和0.56%;全部病例未发生溃疡出血,而同期Hp未根除的对照组2年溃疡累积再出血率为26.9%(P<0.005)。结论成人患者Hp根除后对Hp再感染不易感,而且发展中国家Hp根除后再感染率也相当低,以预防溃疡复发为目的的Hp根除疗法同样适用于高Hp感染率地区。  相似文献   

12.
低剂量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研究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三联疗法进行改良,减少其中阿莫西林及甲硝唑的剂量,对Hp阳性的173例慢性胃炎患者及26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用药方法为胶体次枸橼酸铋(德诺,CBS)120mg,阿莫西林250mg,及甲硝唑200mg同服,每日4次,连服14天,Hp根除率为86.8%。此外,对49例慢性胃炎及107例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者减少服药次数,采用每日2次给药,连服14天,Hp根除率89.1%。研究证明,低剂量三联疗法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依从性。每日2次服药与每日4次服药临床疗效相似,Hp根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致病机制,应用切口末端标记方法前瞻性观察了16名正常人胃粘膜标本和31例Hp阳性胃炎患者抗Hp治疗前后胃窦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胃窦上皮细胞AI为1.3±0.6,Hp阳性胃炎AI为7.1±1.6,明显高于正常(P<0.001);根除Hp后,AI显著下降至正常水平,Hp未根除的Hp阳性胃炎AI无明显下降;Hp阳性胃炎的AI与炎症程度无关。提示Hp感染能引起胃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损伤胃粘膜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病细胞凋亡的关系,我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Hp阴性的33例慢性胃炎和Hp阳性的32例慢性胃炎、29例胃溃疡、30例胃癌的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凋亡指数分别为1.6%、16.8%、24.1%、6.3%,Hp阳性的胃病凋亡指数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0.01)。对31例Hp阳性者进行根除治疗,其中23例根除后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从19.5%下降至5.8%,差异显著(P<0.05);而8例根除失败者治疗前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Hp感染可促进细胞凋亡,根除Hp后可使细胞凋亡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尿素酶快速诊断法及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诊断的特异性,同时探讨Hp在结肠粘膜上皮的感染情况。1.研究对象:60例因有胃肠道病症而来做大肠镜检查的患者,其中肠易激综合征31例,慢性结肠炎16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克隆病1例,结肠腺瘤性息肉8例。其中男性39例,平均年龄40.6岁(21-75岁);女性21例,平均年龄42.5岁(25-70岁)。所有病例肝功及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既往无慢性肝、肾疾病史…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相关 ,探索理想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Hp感染可造成血浆中胃泌素的变化 ,而根除Hp后患者血浆中胃泌素是否有相应的改变 ,尚不清楚。本文旨在考察兰索拉唑联合羟氨苄青毒素、甲硝唑根除Hp感染的疗效 ,并对比根除前后血浆和组织中胃泌素的变化 ,进而阐明Hp感染与胃酸、胃泌素的 关系。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 1999年 6月~ 1999年 9月 ,符合下列条件的门诊患者 :( 1)年龄为 16~ 65岁 ;( 2 )有中上腹胀闷、烧灼感、隐痛或空腹痛 3个月以上 ;( 3 )胃镜证实为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球炎。符合…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检测法比较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对272例慢性胃病患者,采用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法检验并与胃镜活检组织Hp快速尿素酶试验同步比较,结果Hp检出率相似。对其中132例Hp培养阳性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羟氨苄青霉素最敏感,而灭滴灵不如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8.
含埃索美拉唑的一周三联治疗能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根除Hp感染不但能缓解与其相关的胃窦炎 ,而且可治愈消化性溃疡。许多共识性纲要也对此作出肯定结论。在世界范围内 ,1周三联治疗 (1种抑酸药加 2种抗生素 )已是公认的Hp根除治疗方案。其中常用的是奥美拉唑 (Ome) ,羟氨苄青霉素或甲硝唑加用克拉霉素。Ome联合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 (1g和 0 .5g均每日 2次 )可使活动或非活动性溃疡病病人Hp根除率超过 80 %。Ome及其他质子泵抑制剂 (PPIs)都是苯丙咪唑类化合物 ,是R型和S型异构体的混合物。而埃索美拉唑 (Eso)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根除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分布特点.方法有消化道症状,Hp+慢性胃炎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9岁~74岁,平均44岁.采用CBS,FuZ,Met三联治疗2wk,在根除治疗前及治疗结束4wk后从胃底、胃体、角切迹、幽门前大弯侧多部位取活检,以WarthinStary染色检测Hp,HE染色观察局部胃炎程度.结果三联治疗前Hp呈全胃分布,各部位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Hp数量和胃炎程度各部位有差异,且有明显相关性(r=0948),以角切迹Hp数量最多,胃炎程度最重,局灶性萎缩、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亦最高.22例根除治疗后Hp仍阳性患者,以胃底检出率最高(909%),角切迹最低(318%),两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χ2=144,P<001).结论角切迹是治疗前Hp的最佳检测部位,胃底是治疗后Hp的最佳检测部位.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用胶体次枸橼酸铋(CBS)和硫糖铝(Sul)为中心的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疾病中根除Hp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71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36例。铋剂组46例,硫糖铝组25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9.3岁(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