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下桔梗干物质积累和桔梗皂苷D含量动态变化.方法:大田试验设5个密度处理:M1(4 cm×25 cm),M2(6 cm×25 cm),M3(8 cm×25 cm),M4(10 cm×25 cm),M5(12 cm×25 cm),分时期对桔梗个体和群体的生物量积累、干物质分配、根产量、桔梗皂苷D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桔梗个体生物量除M2>M3外,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群体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桔梗器官干物质积累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但趋势相近.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差异显著,其中M2花果所占比例最小,根部物质积累最多;桔梗茎、花果干物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而叶干物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增加.除M2最高外,桔梗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桔梗群体根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桔梗皂苷D含量以M2处理为最高.结论:适宜的密度对桔梗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桔梗根产量、桔梗皂苷D含量及群体产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黄芪是药食同源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之一,为了实现黄芪规范化栽培,提高栽培成效,在黄芪道地产区甘肃省陇西县试验基地行距30 cm条件下,分别采用8,10,12,14,16 cm不同的株距栽培蒙古黄芪。方法:通过测定返青株生长发育动态及药材产量和质量,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旨在确定合理的移栽密度,探寻规范的蒙古黄芪生产技术。结果:在行距30 cm条件下,移栽株距对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株距的增大,蒙古黄芪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小,根冠比增大,但单位面积药材产量下降,药材外观性状随着移栽密度的减小有所改善。在株距14 cm的栽培密度下,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最高。株距8~16 cm栽培密度条件下,黄芪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各株距处理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14 cm> 16 cm> 10 cm> 8 cm> 12 cm。结论:结合产量与经济效益综合评判,最优移栽株行距30 cm×14 cm(密度23.81万株/hm^2),该密度下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健壮,主茎较粗,根冠比较大,产量较高,质量优异。  相似文献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7岁,腹部肿块4个月就诊。尿常规:WBC(+),RBC(-)。查体:左中上腹部扪及约15cm×10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差,双肾无叩击疼。超声诊断检查:左肾外形轮廓显示不清,左肾中上腹探及约17.3cm×13.1cm大小的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包膜完整,内为均质光点回声。  相似文献   

4.
王不留行田间密度与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众 《中药材》1995,18(3):113-115
田间密度对王不留行的生长及结实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本试验对12个不同密度处理小区的王不留行单株分枝数、开花数、结果数及种子产量的调查统计,发现单株生长及结实性能以最大行株距50×30cm最佳,种子产量达33.8克;而亩产量则以大行距小株距(50×10cm)为最高,达368.2公斤。  相似文献   

5.
基于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4个铁皮石斛F1代家系进行遗传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农艺性状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杂交优势明显;筛选出6a×2b,9×66,78×69共3个优良家系在产量、农艺性状与产品专用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茎粗、茎节数量、节间距、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等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茎粗、叶片数量和叶片长度对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影响最为显著,并能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模型;萌蘖数少于4.5株/丛时,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均会随萌蘖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大于4.5株/丛时,萌蘖数对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影响不大。二年生与一年生主要农艺性状比较,萌蘖数、茎粗和叶形指数基本稳定,可用于早期 选择。  相似文献   

6.
Shi FH  Wei JH  Ling ZZ  Chu QL 《中药材》2011,34(12):1815-1818
目的:探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在桔梗育种中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对一个不育系的F1杂交组合进行了株高、主茎粗度、主茎节数、主根鲜重、鲜主根长、主根上茎、主根中茎等12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超标优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F1杂交组合除单株地上干重、鲜主根长和根中茎以外,其他的农艺性状组合间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变异系数最高的农艺性状是根中茎,为85.42%;最低的是主根鲜重与总根鲜重的比值,为3.66%。主根鲜重和总根鲜重的平均超标优势分别为42.35%和45.50%;主根上茎和主根中茎的平均超标优势分别为12.38%和29.97%。地上部生物量与根部生物量相关已达到了显著水平(0.651),主茎节数与6个根部性状中的5个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桔梗的农艺性状F1杂交组合间变异丰富,根部优势明显,从中可以选出产量和根形表现突出的组合;杂交组合植株的株型合理,主茎节数可以作为根部性状的选择指标。以上表明利用雄性不育的方法在桔梗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茯苓中3-表去氢土莫酸(3-epidehydrotumulosic acid,EDHTA)、猪苓酸C(polyporenic acid C,PPAC)和6α-羟基猪苓酸C(6α—hydroxypolyporenic acid C,HPPA)在人肠的吸收。方法:采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EDHTA,PPAC和HPPA由绒毛面(AP侧)到基底面(BL侧)、BL侧到AP侧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紫外检测法对上述3个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并与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进行比较。结果:EDHTA,PPAC和HPPA由AP侧到BL侧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分别为(9.99±1.08)×10^-6、(10.06±0.53)×10^-6和(3.32±0.66)×10^-6cm·s^-1;由BL侧到AP侧的Papp值分别为(17.76±0.91)×10^-6、(19.23±1.16)×10^-6和(8.19±0.57)×10^-6cm·s^-1。与本实验中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呈良好吸收的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的Papp值(1.45×10^-6cm·s^-1)和呈难于吸收的阳性对照药阿替洛尔的Papp值(4.22×10^-6cm·s^-1)比较,EDHTA和PPAC与普萘洛尔在同一数量级;HPPA介于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之间。EDHTA、PPAC和HPPA的Papp A→B/Papp B→A比值分别为0.56,0.52和0.41;EDHTA,PPAC和HPPA外流分别是摄取的1.78,1.91,2.47倍。结论:EDHTA,PPAC和HPPA可以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被动吸收进入体内,EDHTA和PPAC属于良好吸收的化合物;HPPA属于中等吸收的化合物。EDHTA、PPAC和HPPA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可能存在外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吉祥草产量性状的影响因素,为其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田间试验及大棚试验,考察不同底肥施量、密度、栽期等处理对吉祥草产量性状影响。结果:底肥用量试验中应首选处理2,避免处理6,需培育种苗,可选择处理3。密度对吉祥草产量性状中的可分株数及地上干重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叶长、叶数、根数、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地下干重的影响具显著差异,仅对的根长及芽数无影响;处理2对多个产量构成因素的正效应最大,密度15 cm×20 cm系最佳的处理方案。栽期对吉祥草叶长无影响,对可分株数影响最大,对大部分产量性状均有影响。2、3月份系最适栽期,需培育移栽苗则选9月份最好,总的来说,吉祥草的移栽可选择春秋两季,其中3月、9月分别为春秋最佳栽期。结论:底肥施量、密度、栽期等处理对吉祥草产量性状都产生了效应,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底肥用量为1500 kg/亩左右,密度为15 cm×20 cm,2、3月份系最适栽期。  相似文献   

9.
头花蓼规范化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提供制订头花蓼种植SOP的科学的数据,我们以不同株、行距组合成21种种植密度,采用方差法对其不同栽培密度下的药材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头花蓼的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cm&;#215;20cm。  相似文献   

10.
马莲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0):2373-2377
目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柯楠碱(corynanthine,COR)、育亨宾(yohimbine,YOH)、阿马碱(ajmalicine,AMC)和萝芙木碱(ajmaline,AML)在人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吸收。方法: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COR,YOH,AMC和AML由绒毛面(AP侧)到基底面(BL侧),BL侧到AP侧两个方向的转运吸收过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紫外检测法检测对上述4个生物碱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呈易吸收的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难吸收的阳性对照药阿替洛尔的进行比较。用药物的ADMET预测软件,考察4个化合物的P-值与其log D值之间的关系。结果:COR,YOH,AMC和AML由AP侧到BL侧的Papp值分别为(1.863±0.055)×10^-5,(1.540±0.082)×10^-5,(2.5224-0.246)×10^-5,(1.155±0.099)×10^-5cm·s^-1;由BL侧到AP侧的Papp值分别为(2.390±0.017)×10^-5,(1.987±0.154)×10^-5,(1.374±0.260)×10^-5,(2.418±0.124)×10^-5cm·s^-1,与普萘洛尔的Papp A→B值[(2.23±0.10)×10^-5cm·s^-1]基本一致。COR,YOH,AMC和AML的Papp B→A/PappA→B分别为1.28,1.29,0.54和2.09;AML外流是摄取的2.09倍。结论:COR,YOH,AMC和AML能够通过Caco-2细胞单层被动吸收,属于良好吸收的化合物。其中,AML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可能存在外流机制。在4个生物碱的转运吸收过程中,油/水分配系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桔梗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桔梗光合生理特性,为桔梗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桔梗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Pn-PAR)以及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结果 桔梗饱和光强(SL)为1 493.25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44.91 μmol·m-2·s-1;桔梗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午后有典型的"午休"现象.第1峰出现在上午11:00,净光合速率(Pn)为16.66 μmol·m-2·s-1,第2峰出现在15:00,净光合速率(Pn)为10.63 μmol·m-2·s-1.14:00时,净光合速率(Pn)为8.49 μmol·m-2·s-1,是一天中的最低值;桔梗净光合速率(Pn)午后降低出现光合"午休"是由气孔限制因素和非气孔限制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而气孔非限制因素起主要作用.结论 桔梗的光合特性表明为典型的阳生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强,在生产上宜选择光照条件好的地块,并加大种植密度,以提高桔梗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开展桔梗杂种一代品系比较实验,为新品种鉴定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收获期调查主要农艺性状;采用HPLC-ELSD 法测定桔梗中6 个单体皂苷含量;重量法测定桔梗中粗纤维含量。结果:3个杂种一代中,H18、H17、H15 单根鲜重分别为9.71g、7.46g、7.98g;6 个单体皂苷含量总和分别为0.40%、0.48%、0.47%;粗纤维含量分别为5.85%、5.53%、4.97%。H18、H17、H15 小区鲜根产量分别为2646.25g、2227.5g、1821.25g,分别较CK 增产121%、86%、52%。结论:3 个桔梗杂种一代中,H17 皂苷含量最高,H15 粗纤维含量低。H18 可作为综合型品种,H17 可作为药用型品种,H15 可作为食用型品种。3 个品系均具有增产潜力大、有效成分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新品种鉴定及推广应用,达到了选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蒺藜适宜种植密度和最佳采收期。方法:在60cm垄作下,设计4个种植密度,即株距10,20,30,50cm,研究了蒺藜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用薯蓣皂苷作标准品,采用光谱检测法,测定了蒺藜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蒺藜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降低,30和50cm株距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株距间差异显著;单位面积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各密度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8月下旬达到产量高峰;蒺藜生长高峰最佳叶面积指数为1.4;蒺藜总皂苷含量有2个高峰,即6月下旬和8月下旬,其中8月下旬与产量高峰一致,这时总灰分含量也处于最低水平。结论:蒺藜最佳种植密度度为60cm垄作下大约10cm株距,最佳采收期8月下旬,产量可达到1400~2000kg·hm-2。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甲,2000年6月因妊娠7月余,呕吐、黑便一周,突发恶心、腹痛半天,急诊入院。临床拟诊断:胃小弯占位。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发现胃部肿块,行胃大部切除送检。大体检查:胃窦见一结节状肿物:6cm×3cm×2cm;肿块位于粘膜下,向腔内突出,表面形成溃疡,切面灰白、灰红,侵及浆膜层。镜下所见:瘤细胞较密集,呈巢状、片状排列;以上皮样细胞为主,胞浆较多,边界不清,部分胞浆呈空泡状或透明状;胞核较大,园形或卵园形,核具有明显异型性;少部分细胞呈短梭形: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菘蓝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菘蓝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菘蓝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定期定点采集菘蓝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结果与结论: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菘蓝主根根长和根直径生长均呈现“先快后慢”趋势;而单株叶片数增长却呈现“先慢后快”趋势;叶长和叶宽生长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单株叶片、根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在出苗后65~76 d达到最高。不同种植密度下菘蓝叶片及根部产量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叶片及根部产量2个方面,25 cm×7 cm为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栽植密度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不同的栽植密度对丹参中有效成分含量及丹参产量的影响 ,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实验设计分 7个不同的密度处理 ,株行距分别为 :2 0 cm× 2 0 cm ,2 0 cm× 2 5 cm ,2 5 cm× 2 5cm ,2 5 cm× 30 cm ,2 5 cm× 35 cm ,30 cm× 35 cm ,30 cm× 2 5 cm ,每个处理为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共 2 1个实验小区。收获期记录丹参存苗数 ,采样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丹参素、丹参酮 A 的含量 ,统计每小区的丹参产量及每株单产。结果 丹参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均以 2 0 cm× 2 5 cm的栽植密度为最佳 ,根产量以鲜重计可达 16 31kg/亩 ,丹参素含量可达 2 .15 % ,丹参酮 A 含量可达 0 .4 2 %。结论 在进行丹参规范化栽培时可选择株行距为 2 0 cm× 2 5 cm的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HPLC测定氨金黄敏颗粒中胆红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C18(4.6ram×250ram,5μm),流动相:甲醇-三氯甲烷-0.1%磷酸(88:6:6),流速:1.0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449nm,进样量:20μL。结果:胆红素在6.72—53.76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A=9.918×-16.54,r=0.9982。平均回收率为100.3%(n=6)。结论:本法简单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氨金黄敏颗粒中胆红素的含量涮宗方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除痰止嗽丸(CTZSW)中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E、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的含量。 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速1.0 mL·min-1,流动相乙腈-水(35:65)(桔梗皂苷D和桔梗皂苷E),ELSD漂移管温度105 ℃,载气(N2)流速2.6 SLPM·min-1;流动相乙腈-甲醇-水(40:30:30)(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检测波长321 nm。 结果: 桔梗皂苷D和桔梗皂苷E分别在0.041 3~0.826 0 μg(r=0.999 7),0.079 7~1.594 0 μg(r=0.999 8)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2%,98.94%,RSD(n=6)分别为0.80%,0.93%;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分别在0.154 9~3.098 0 μg(r=0.999 4),0.051 7~1.034 0 μg(r=0.999 8)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2%,99.15%,RSD(n=6)分别为0.86%,0.95%。 结论: 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除痰止嗽丸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量化和优化川党参高产的农艺措施。方法:通过川党参大田栽培,设置不同的农艺措施,测定其产量。结果:育苗移栽,冬季移栽,密度20cm×6cm,搭架、打叶、摘花的植株调整方式,FM6施肥方式下川党参的产量最高。结论:农艺措施对川党参产量影响较大,可进一步量化和优化川党参高产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板蓝根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动态积累变化,以期为菘蓝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25 cm×5 cm(A),25 cm×7 cm(B),25 cm×9 cm(C),20 cm×8 cm(D),20 cm×10 cm(E),定期采集菘蓝样品,测定板蓝根中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结果: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板蓝根中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动态积累变化趋于一致;但各处理间活性成分含量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基于产量与品质2方面考虑,安徽阜阳地区菘蓝种植密度行株距设为25 cm×7 cm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