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mV、心房感知0.75mV、心室起搏阈值0.4V。术后观察心房感知率98%。给心内无分流的心脏畸形患儿安置起搏器要充分考虑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合理选择起搏器类型和电极长度,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心尖至高位右房的距离,同时熟悉复杂心脏畸形影像学的知识对保证安置术的成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VDD起搏治疗幼儿完全性房室阻滞(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例3.5岁的女性幼儿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致迟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而安置VDD起搏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埋置单根心房感知、心室触发起搏电极,使之于右房内塑形并贴靠房壁;起搏器埋于同侧皮下胸大肌筋膜上囊袋内。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1V、脉宽0.4ms、电极阻抗520Ω、A波振幅1.5mV、V波振幅10.6mV,A波感知设定0.25mV。术后房室同步起搏率100%,临床症状改善。表明VDD起搏器不仅埋置简便,而且具有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起搏特点,是治疗幼儿CAVB的理想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3.
应用非螺旋直电极代替J形电极,普通直导丝代替J形导丝,为4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置了心房按需起搏器。即刻起搏阈值0.72±0.35V,感知灵敏度为1.2±0.3mV与J形或螺旋电极基本相同。全部患者术后起搏功能正常,除1例因感知灵敏度进行性升高致感知欠佳外,余39例感知功能良好。未见电极脱位。笔者认为,采用作螺旋直电极安置AAI起搏器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心房感知不良导致心室安全起搏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62岁 ,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Biotronik公司产ActrosDDDD型起搏器 ,起搏参数为 :DDD模式 ,基础频率60次/min ,滞后频率OFF ,睡眠频率55次/min,上限频率130次/min ,动态房室间期180/100ms,安全房室间期 (SAVD)100ms,心房、心室不应期为425/300ms,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均为3.6V ,起搏脉宽均为0.4ms,感知灵敏度为1.5/2.5mV ,心室空白期为24ms。术后心电图示起搏器心房电极感知不良 ,心室频繁安全起搏。心电图 (图1)A、B行心房感…  相似文献   

5.
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A波平均振幅为2.4±1.4mV;随访期间(平均11±4.9个月)A波感知阈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房室同步起搏率保持在100%,无心房感知不良、肌电干扰和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表明单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具有植入简便和房室同步功能稳定的特点,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根电极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VDD)心房电极感知功能的稳定性。方法:测试了14例安装单根电极VDD的患者在不同体位、扩胸运动及日常活动时的心房漂浮电极的最低感知阈值。并将术中测得的P波与术后测得的心房最低感知阈值做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4例中有12例患者不同体位的心房感知阈值不一致。其中9例在坐、立位时感知阈值最低,将心房感知阈值调至较最低感知阈值低两档的位置后做Holter检查,全部患者心房感知、房室顺序起搏功能良好。扩胸运动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过度感知。术中所测P波振幅与术后测得的最低心房感知阈值相关性良好(r=0.69,P<0.05)。结论:单根电极VDD可替代双电极导管的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DDD),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起搏阈值、起搏阻抗和感知阈值的变化,对42根心房电极和49根心室电极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心房电极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17±0.35V/0.5ms,出现波动者6例(27.3%),心室电极为1.27±0.38V/0.5ms,出现波动者7例(30.4%);19根电极的起搏阻抗在急性期均有波动,慢性期为585.6±150Ω,慢性期出现波动者2例(10.5%);11根心房电极慢性期感知阈值(P波振幅)与植入时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安置DDD起搏器143例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6例安置DDD起搏器患者中长期随访的143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143例发生并发症37例(25.8%),大部分为感知故障(30例,占21.0%),其余依次为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3例,占2.1%)、电极移位(2例,占1.4%)、局部肌肉抽动和导管折断(各1例,各占0.7%)。大部分并发症(感知故障和PMT)可经体外程控有关起搏参数(如调整感知灵敏度、延长心房反拗期)而得以治疗。  相似文献   

9.
为210例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166例,头静脉切开56例,其他2例;起搏阈值:心室0.4 ̄0.7(平均0.5)V,心房0.3 ̄0.9(平均0.6)V;起搏方式:心室起搏181例,房室顺序起搏43例。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认为熟练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的电极定位和严格的囊袋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房不起搏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窦性停搏,交界区逸搏心律。安置DDD起搏器时发现心房电极更换了多个部位、起搏电压达10V,均不能起搏心房,也不能下传心室,故改为VVI起搏。例2女性,9岁,发现心跳慢6年,晕厥2次入...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平均6.5±2.5)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个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窦房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单电极VDD起搏可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12.
对33例植入心房电极者进行起搏阈值的随访,结果表明:起搏阈值峰值为1.44±0.74V/0.5ms,出现在植入后两周内;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22±0.40V/0.5ms;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慢性期起搏阈值(1.70士0.37V/0.5ms)明显高于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者(1.16±0.37V/0.5ms),P<0.01;激素电极的起搏阈值峰值(1.12±0.29V/0.5ms)和慢性期起搏阈值(0.77±0.17V/0.5ms)均显著低于非激素电极(1.80±0.68V/0.5ms和1.40±0.33V/0.5ms),P<0.05及0.001。提出在非特殊情况下,将出厂时的电能由5.0V/0.5ms降至2.5V/0.5ms既可保证有效起搏,又可节省电能,从而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激素释放电极对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长期的影响,检验激素释放电极能否用来长期低能量安全的进行双心腔起搏。方法:81例患者,男45例,女36例,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应用双心腔频率反应起搏器(DDDR)。心房和心室电极分别采用MEDTRONIC5524M及5024M激素释放电极。心房和心室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分别测试双极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结果:心房和心室激素释放电极在随访24个月期间所有测试的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保持低水平,呈稳定的平台型,无以往非激素释放电极植入早期的起搏阈值明显升高现象。另外,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中有98%的心房起搏阈值及94%的心室起搏阈值≤1.3V,因此可安全地以2.5V的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结论:被动固定激素释放电极可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长期的低起搏阈值状态。使绝大多数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可长期安全地以2.5V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从而有效地延长双心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单电极VDD起搏呆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96年以来安置VDD起搏器9例。男7例、女2例,年龄平均64(42~78)岁,均为高度或Ⅲ度房室阻滞(AVB)者。术前Holter检查及心电监护证实心房变时性正常,P波频率均>60bpm。常规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单根电极VDD起搏器(Bio...  相似文献   

16.
121例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2例;病窦综合征79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60例、慢─快综合征19例。安置DDD起搏器40例,28例为心房变时性反应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置AAI、AAIR(变时性反应不良者选用)起搏器49例。发生并发症14例,均为采用心房电极起搏方式者。其中电极脱位3例、低感知4例、膈刺激现象及输出阻滞各2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3例,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提出了选择生理性起搏方式的原则,并就其应用限制进行了讨论,强调全面评估病情是作出最佳选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8.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后阈值变化的情况及其基本特征。方法对20例AAI起搏患者,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阈值测定,并与同期收治的10例心室按需起搏(VV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起搏后不同时间的平均阈值较VVI起搏后高0.2~0.8μJ,第1周达高峰(2.15±0.15μJ),2周时趋于平衡(1.70±0.16μJ),随后速即转为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与阈值呈负相关(r=-0.5186,P<0.05),低阈值组P-R段抬高幅度达0.28±0.12mV,显著高于高阈值组的0.17±0.10mV。结论AAI起搏后的阈值在2周后即趋向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对保证理想的阈值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20.
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安置经验。方法总结分析2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技巧、心室颤动(室颤)的诱发及除颤阈值(DFT)测定方法以及ICD的程控原则。结果2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54.1±14.4岁;冠心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房缺修补术后1例,右室发育不良2例,原发性室颤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例;19例术前均接受胺碘酮治疗,1例服用索他洛尔。手术全部采用单切口,ICD埋于胸大肌下,电极导线于切口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右心室。首选T波同步电击法诱发室颤,成功率80%。DFT18.4±4.7J,1例对调电击极性、1例加用上腔静脉电极后DFT才符合要求。电击阻抗53.7±7.6Ω。R波振幅12.4±6.0mV,1例因R波振幅低而加用心室螺旋电极。起搏阈值0.6±0.2V。起搏阻抗540.0±110.8Ω。1例与单极起搏器合用,术中测试无相互影响。结论胸部单切口置入ICD方法简便可靠,术中需酌情决定上腔静脉电极及心室螺旋电极的使用,T波同步电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发室颤方法。ICD与起搏器合用时,术中需测定二者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