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双心腔起搏对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5例确诊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并植入双心腔起搏器的患者 ,男性 11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0 2± 15 5 )岁 ,程控为DDD起搏方式。对患者术前、术后第 1次随访平均 (5 1± 1 6 )个月及最近 1次随访平均(2 7 3± 3 7)个月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9例晕厥患者在第 1次评价时即未再发作 ,2例先兆晕厥的患者 ,在第 1次评价时仍有 1例有偶发 ,但在第2次评价时症状也消失。 15例气促、 13例胸痛、 12例心悸患者 ,在第 1次评价时分别有 6例、 7例、6例症状完全消失 ,总消除率约 4 0 %。在第 2次评价时又分别有 5例、 2例、 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进一步症状消除率约 2 0 %。患者左心室流出道跨瓣压差由术前平均 (79 9± 32 6 )mmHg (1mmHg=0 133kPa) ,经半年起搏治疗后降为 (43 2± 18 9)mmHg ,3年后进一步降为 (40 4± 2 4 1)mmHg ,两次结果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心功能由术前的 (2 6± 0 4 )级 (NYHA分级 ) ,提高到第 1次随访时的 (1 7± 0 3)级 (P <0 0 1) ,第 2次随访时的 (1 1± 0 2 )级 (P <0 0 1) ;E/A峰值 ,在术前、第 1次随访、第 2次随访时分别为 0 8±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 ,6 9岁 ,因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 10余年 ,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天入院。体格检查 :血压 10 5 / 70mmHg,颈静脉怒张 ,双肺满布干、湿性罗音 ,心界向两侧扩大 ,心率 6 2次 /分 ,律齐 ,心音低钝 ,心尖部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 ,肝脏右肋缘下约 3.0cm、剑突下4.5cm可触及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胸片示 :双肺淤血 ,心脏扩大呈普大型。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 :左房内径 48mm、左室内径 73mm、右室内径 2 8mm、左室后壁 11mm ,射血分数 0 …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的起搏治疗现状成都市三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蔡琳杨源烈综述杜传礼审校双腔起搏治疗已被推荐用于有严重左室功能障碍的病人,但其疗效不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那么肯定。早期的研究一致证明双腔起搏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有效,近期的研究结果,对疗效...  相似文献   

4.
探讨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 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 (NYHA分级 )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超声 :巨大左室 ,EF 0 .3,二、三尖瓣重度返流 ,E、A峰融合。行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治疗。房室传导时间 (AV Delay)为 110ms。结果 :心功能恢复到Ⅱ级水平 ,术后 3个月左室明显缩小 ,EF 0 .4 9,二尖瓣轻中度返流 ,E、A峰分开。结论 :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设定较短的AV Delay近期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5.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3例扩张童心肌病患者,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植入双腔起搏器,以DDD起搏方式治疗,AV间期调至100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明显增加,随访2~37个月,1例死于脑栓塞,2例猝死,1例因发生心房颤动、改为VVI方式起搏后心力衰竭死亡,其余9例心功能不全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结论:提示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 ,5 2岁 ,因心悸、憋气 1年 ,加重伴头晕、黑、水肿 2个月于 1998年 11月 11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入院体格检查 :血压 10 5 / 75mmHg,半卧位 ,呼吸稍促 ,颈静脉怒张 ,两肺底可闻湿性罗音 ,心界向左明显扩大 ,心率 80次 /分 ,律不齐 ,心尖部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 ,腹部膨隆 ,肝肋下 5cm ,有压痛 ,移动性浊音 ( ) ,阴囊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X线示心脏扩大 ,心胸比例 0 .6 5 ,两肺淤血。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径 6 4mm、左心房内径 40mm、二尖瓣脱垂伴大量返流。 99mTC RBC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影测左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7.
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双心室起搏的治疗机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法患者两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5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Ⅳ级(NYHA).两位患者均进行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导线,于其血管分支内进行左心室起搏.左、右心室的导线通过Y型转换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6个月应用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活动耐量(6分钟步行距离)进行评价,观察双心室起搏的临床效果.结果双心室起搏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从0.23提高至0.48,左室充盈时间延长,心功能改善至Ⅱ级.结论临床效果观察提示,双心室起搏能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病11例,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果。方法 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岁,均确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活动后气短等临床症状,其中6例患者有晕厥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室间隔厚度为2.2cm,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平均为49.05mmHg(1mmHg=0.133kPa)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 在以较短的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室同步化重建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充血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12例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心衰 ,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观察术中、术后 3个月、6个月左室电极的起搏参数 ,以及术前、术后 3个月的 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 (L VDD)、二尖瓣反流量、最大氧摄取量 (VO2 max)与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随访 3~ 2 0个月 ,患者左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 ,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 ,术后 3个月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 (P <0 .0 5 )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改善。随访期间猝死 1例 ,接受心脏移植 1例。结论 心室同步化重建是治疗室间传导异常充血性心衰的有效新方法。三腔起搏器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症状。左室电极植入成功率高 ,性能稳定 ,安全可靠。三腔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ICD)不仅可治疗心衰 ,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双腔心脏起搏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阅读及解释双腔起搏心电图是判断起搏功能,诊断起搏故障的重要依据。熟知双腔起搏器的时间周期、各种程控参数及必要的电生理学知识,是掌握双腔心脏起搏的重要基础。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对如何阅读、分析双腔起搏心电图及常见的典型正常及异常双腔起搏心电图作重点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双腔或多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 ,我院自 1 999年 3月起对 5例植入以双腔或多腔方式起搏器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借助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房室间期的 EF值来调整最适房室间期 ,以达双腔或多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最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7~ 74岁 ,平均年龄 6 4± 1 1岁。常规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经病史、体检、心脏 X片、超声心动图示 ,各心腔明显增大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 72± 3 mm,心肌搏动普遍减弱 ,室壁和室间隔均不增厚、在排除其他…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自1974年1月~1994年12月收住院的原发性心肌病,资料完整的55例,现就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1 资料和结果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患者中,男41例(74.5%),女14例(25.5%),年龄19~78岁,平均53.02±14.88岁。 55例患者均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胸透及心功能判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 (TEB)对老年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IDC)心脏收缩功能及心腔大小的影响。方法 老年 IDC患者 1 4例 ,经胸 3~胸 4棘突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 ,留置硬膜外导管 ,0 .5%利多卡因 3~ 5 ml每 2 h推注 1次 ,持续 4~ 6 w,适当辅以常规治疗。测定并比较TEB治疗前及治疗后 4 w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 (EF)、短轴缩短率 (FS)、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左心室收缩末内径 (D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Dd)、左房径 (LA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TEB治疗过程中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迅速。TEB治疗后 4 w:(1 )纽约心功能分级由治疗前的 3.5± 0 .5级降至治疗后的 1 .7± 0 .5级 (P<0 .0 5) ;(2 ) EF、FS、EDV、ESV、DS、Dd、LAD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3)平均随访 8.5± 2 .5个月 ,无一例死亡 ,所有患者生活均能自理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高位硬膜外阻滞可改善老年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收缩功能 ,缩小扩大的心腔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2 5例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调至 6 0~ 70次 / min,A - V间期在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70~ 2 0 0 m s、房室传导阻滞或合并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2 0~ 15 0 ms。并继续给予药物治疗心力衰竭 ,对伴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观察 0 .5~ 8年。结果  2 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例改善不明显。1例窦性心动过缓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 2例窦性心动过缓伴有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术后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 ,频发室性早搏显著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达 1.5级 (P<0 .0 5 ) ,6 m in步行距离由平均 30 9m增加至 4 17m (P<0 .0 5 )。心排血量 (CO)在初期明显增加 (P<0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改善 (P<0 .0 1) ,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径(L 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 (L VESD)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3月、6月后心胸比率、L VEDD、L VESD逐渐减小 (P<0 .0 5 ) ,CO、L VEF仍得以改善 ,尤其是在 3月时 L VEF改善显著 (P<0 .0 0 1)。结论 双腔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  相似文献   

15.
1例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NYHAⅣ级 )患者伴发室 上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QRS波时限 2 0 0ms)。因室上性 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加重心功能不全行射频消融。经两次手术 ,射频 消融成功 ,证实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后置入三腔起 搏器治疗 ,症状明显改善 ,QRS波时限 1 0 0ms,射血分数值提高。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较常见,其特点为双侧心室扩张伴有收缩功能不全,少见类型为右室单独受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VD)。DCM多数病因不明,但已发现酗酒、妊娠和产褥期、免疫反应、病毒感染、营养缺乏、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等与发病有关。这些特殊病因引起的DCM将来可能从原发性DCM中划分出来,成为特异的心肌病。 1.酗酒:临床观察证实,长期摄入大量酒精可引起心室扩张、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不全,最后导致心力衰竭。酒精中毒引起的心肌病的特点与原发性DCM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点为前者停止摄用酒精后病情可缓解,重新摄用酒精可使疾病复发,最后引起心肌永久性不可逆性损害,此时即使戒酒,病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心肌病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 ,如心电图、CT、ECT、MRI、心血管造影等相继问世 ,特别是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 ,为诊断心肌病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但心肌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且又棘手的问题。现就原发性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现状进行讨论。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室肌不均匀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病变在左心室室壁和室间隔 ,而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和压力阶差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病变以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1例,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岁,均确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活动后气短等临床症状,其中6例患者有晕厥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室间隔厚度为2.2cm,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平均为49.05mmHg(1mmHg=0.133kPa)。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在以较短的房室间期(100ms)进行双心腔起搏器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49.05mmHg下降至19.07mmHg,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9个月中(5~16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起搏参数。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建华 《山东医药》1994,34(5):35-36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包括:①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②防治严重心律失常;③防治血栓栓塞;④对某些继发性者进行病因治疗。 一、 CHF的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一旦发生CHF,说明病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  相似文献   

20.
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和心脏组织组成 1个起搏系统 ,保证心脏有效起搏。任何一部分发生故障 ,都可导致起搏失效。现有 2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 ,在安置VVI型永久性起搏器后的不同时期内均发生了无效起搏 ,报告如下。例 1 男 ,71岁。临床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于 1995年 12月 8日植入永久性VVI型起搏器 ,电极在右心室心尖部安装。术后 5d ,患者诉右上腹有跳动感。查 :心率 60次 min ,律不齐。查ECG示 :R -R长 0 .82s间歇后见起搏脉冲信号规则出现 ,多数后继以宽大畸形的QRS波 ,频率为 72次 min ,部分未继以QRS波 ,即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