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咽鼓管咽口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的超微结构.方法 取4例知情同意受检的健康人咽鼓管咽口的组织做透射电镜标本,观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的超微结构.结果 咽鼓管咽口下壁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圆或椭圆形,层状或线圈状小体,致密电子密度,散在.结论 咽鼓管咽口下壁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内有亮颗粒分泌细胞,上皮各类细胞可见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参与咽鼓管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烧灼双侧咽鼓管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光镜观察比较咽鼓管管腔及黏一软骨膜和鼓室黏膜变化。电镜观察咽鼓管鼓室段暗颗粒分泌细胞及其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变化。结果:各组咽鼓管管腔通畅,咽鼓管黏一软骨膜不易受炎症浸润及负压影响。鼓室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咽鼓管黏一软骨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方法取4例健康人咽鼓管咽口的组织做透射电镜标本,观察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无纤毛柱状细胞、分泌细胞、中间细胞和基底细胞等组成,这些细胞的基部均贴附在基底膜上。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黏膜下见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弹性纤维带。结论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板层体存在,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弹性纤维带维持和形成咽鼓管咽口。  相似文献   

4.
鼻黏膜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和相关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内存在着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磷脂构成,磷脂酰胆碱是其主要的组成和活性部分。细胞内磷脂堆积形成板层结构,现在定义为板层体,即是表面活性物质的前体,分布在人体许多器官。鼻通过自主神经失衡、自身免疫破坏、感染、分泌性IgA缺乏等机制引起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鼻黏膜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的超微结构。方法 取正常豚鼠鼻中隔黏膜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鼻中隔黏膜内存在板层体,为圆形、层状或线圈 状小体,致密,散在。结论 鼻黏膜存在板层体,其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在鼻功能和病理生理学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慢性鼻窦炎对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对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反映对中耳、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取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和4例健康人咽鼓管咽口的组织做透射电镜标本,对比观察两类组织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①健康人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②慢性鼻窦炎咽鼓管咽口可出现部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脱落,细胞的纤毛、微绒毛倒伏、脱落,胞质泡状系统融合、扩张、溶解,分泌颗粒、杯状细胞增多。细胞间隙增大,有瘢痕,有炎症细胞浸润。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减少、消失。结论正常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慢性鼻窦炎可引起咽鼓管咽口上皮、上皮各类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减少、消失。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 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 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 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 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 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 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 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 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分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咽鼓管的超微结构与生理功能,应用超微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正常豚鼠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与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分布特点。分泌细胞可以分为亮颗粒细胞,暗颗粒细胞与混合颗粒细胞三种。亮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咽口部,混合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峡部,暗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鼓室口部和鼓室粘膜。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可见于咽鼓管粘膜的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和各种分泌细胞,可能是表面活性物质的前体,对维持咽鼓管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一定关系。通过超微细胞化学方法证实了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存在,为今后深入开展咽鼓管的生理和病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咽鼓管有表面活性物质,它能影响咽鼓管的功能.本文就咽鼓管功能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的开放压、顺应性、纤毛粘液系统、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及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咽鼓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咽鼓管有表面活性物质,它能影响咽鼓管的功能。本就咽鼓管功能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的开放压、顺应性、纤毛粘液系统、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及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与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观察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为深入研究咽鼓管的超微结构与生理功能,应用微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正常豚鼠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与表现活性物质样层体的分布特点。分泌细胞可以分为亮颗粒细胞,暗颗粒细胞与混颗粒细胞三种。亮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咽口部,混便颗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峡部,细胞主要分布在咽鼓管鼓室口部和鼓室粘膜。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可见于咽鼓管粘膜的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和各种分泌细胞,可能是表面活性生物的前体,对维持咽鼓管的正常  相似文献   

15.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分泌性中耳炎 (secretoryotitismedia ,SOM)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常见病 ,特别是儿童期SOM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育 ,治疗颇为棘手。尽管引起SOM的原因有许多 ,但多数学者确信咽鼓管机能不全是SOM发生的重要因素。作为主要病因的咽鼓管功能障碍 ,表现在黏膜表面张力受到其自身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学者在探讨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现简要综述如下 :1 咽鼓管内存在着表面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 ,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 ,鼓室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 1周后检测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反应阈的变化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咽鼓管黏膜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豚鼠鼓室内注射灭活肺炎链球菌悬浮液 5d后 :鼓室积液 ,鼓膜浑浊 ,光锥消失 ,ABR平均 ( x±s)反应阈由正常对照组的 (14 0± 3 1)dB提高至 (45 0± 5 7)dB ;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增厚 ,黏膜面有无结构的红染物覆盖 ,纤毛排列紊乱。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周后 :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 ,ABR平均反应阈由 (45 0± 5 7)dB降低为(2 3 5± 6 3)dB。t检验分析 ,造模组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反应阈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变薄 ,纤毛排列较整齐 ,朝向鼻咽侧。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可能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原因之一,并易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及中耳气压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鼻内存在着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磷脂构成,磷脂酰胆碱是其主要的组成和活性部分。细胞内磷脂堆秘形成板层结构,现在定义为板层体,即是表面活性物质的前体,分布在人体许多器官。鼻通过自主神经失衡、自身免疫破坏、感染、分泌性IgA缺乏等机制引起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和分泌性炎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引起咽鼓管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20.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研究发现,咽鼓管内存在表面活性物质,它的功能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似,其作用为降低表面张力,降低咽鼓管被动开放压力。如果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功能障碍,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继而导致耳部疾病。本研究在建立的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动物模型中应用表面活性物质以及其和不同的药物配伍,来比较它们对OME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