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龄儿童的脊柱侧凸具有发生早、畸形进行性加重等特点,治疗困难,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通过支具治疗推迟手术年龄的方法对其矫正作用有限,患儿也很难坚持佩戴支具。 严重脊柱侧凸的青春期患者,可以行矫形融合手术,手术对其脊柱发育和心肺功能影响较小。但是对于脊柱侧凸低龄患儿,矫形融合手术明显影响儿童脊柱和胸廓的发育,导致躯干和下肢比例失凋,很难让人接受。  相似文献   

2.
早发性脊柱侧凸发病年龄早,畸形进展快。临床上治疗畸形严重、侧凸进展快的长节段早发性脊柱侧凸时支具及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效果差;传统的融合矫形手术会导致躯干短小、心肺功能不全;非融合生长棒技术是目前治疗EOS较理想的方法。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维持矫形效果、避免反复手术延长内置物而保留脊柱的生长及尽可能的降低手术并发症是生长棒治疗EOS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生长棒技术应用到治疗EOS领域中。  相似文献   

3.
<正>早期发生、严重脊柱侧凸治疗困难,并发症多。当支具或石膏矫形不能控制时,脊柱非融合指导下的生长棒治疗成为一种选择。半个世纪以来,生长棒装置不断改进,疗效不断提高。近年来,新一代生长棒也已问世,但仍是值得关注探讨和尚待解决的课题。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生长棒的发展史1962年Harrington报道用钩棒装置矫正脊柱畸形,对小儿采用非融合技术[1]。1984年Moe等人报道应用  相似文献   

4.
TSRH钉棒结构在脊柱侧凸后路矫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钉棒结构治疗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 TSRH钉棒结构治疗各种脊柱侧凸2 2例 ,术前平均 Cobb角 6 2°,2 2例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标准俯卧位 CT加密扫描 ,测量入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和椎体的旋转角度 ,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深度和方向 ,术后再次行 CT扫描 ,评价置钉的准确性。结果 经 3~ 14个月随访 ,术后 Cobb角平均 18°,矫正率为 72 .5 % ;平均手术时间 3h 2 0 min,平均出血量 10 5 0 m L ,无感染 ,无神经并发症 ,无假关节形成 ,置钉准确率 96 .8%。结论 术前采用标准俯卧位 CT扫描 ,根据扫描图象测得的相关数据可为术中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重要参考。钉棒结构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 ,由于内固定部件较少 ,所以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 ,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脊柱侧凸后路生长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青少年、成人脊柱侧凸的治疗一样,具有较大发育潜能的小儿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有观察、支具矫形、手术三种方法。但后者手术治疗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要控制、纠正畸形的进展,另一方面还要保留脊柱的生长能力、扩大胸腔容积,减小脊柱、胸廓畸形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发育的影响。目前出现了多种非融合手术技术,较为成熟、临床较常使用的是后路生长棒(growing rod)技术,本文对生长棒手术的发展进行回顾,并对各种生长棒器械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1988年3月~1990年2月,15例脊拄侧凸采用分段矫治,包括:①枕颌垂直悬吊牵引,平均矫正24.6°,矫正率29.5%;②椎板多段截骨、Luque棒固定和植骨融合,平均矫正21°,矫正率28.8%;③侧后方松解与①和②联合矫治,平均矫正54.8°,矫正率达49.8%:④脊髓移位与①、②和③联合应用,平均矫正70°,矫正率55.0%。  相似文献   

7.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早、畸形重、进展快等特点,其治疗困难,对脊柱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过去往往通过支具或管型石膏治疗以期延缓畸形进展和推迟手术年龄,但其治疗作用有限,且经常因各种禁忌证或患儿不能坚持而致治疗失败,手术干预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脊柱侧凸畸形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对畸形矫正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患者畸形特点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因此不同的术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疗效也完全不同。要达到较为理想、肯定的疗效,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脊柱侧凸合理的治疗方案,还有助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及对侧凸最终疗效的评价,便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对推动我国脊柱畸形领域诊治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单位开展了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但层次不一,没有完善而系统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滑动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 EO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2013年1月~2016年9月本科收治的9例EOS患者采用滑动生长棒技术手术治疗。以T_1~S_1、T_1~T_(12)和固定节段的高度作为脊柱生长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记录随访期间再手术次数和各类并发症情况。[结果] 9例患儿随访24~49个月,平均(28.74±7.62)月。主弯Cobb角由术前的(70.33±10.47)°显著纠正至术后1周的(26.19±6.80)°(P0.05),末次随访时为(23.03±5.12)°。T_1~S_1高度由术前(23.74±2.27) cm,显著增至术后1周的(27.42±2.11) cm,末次随访时为(30.42±2.37) cm,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12)高度由术前(14.53±1.82) cm,显著增至术后1周(16.65±1.93) cm,末次随访时(18.92±2.11) cm,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高度由术后1周的(19.26±2.17) cm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1.54±2.25) cm(P0.05)。术后2年时,固定节段高度增加了1.32 cm,固定节段生长速度为0.66 cm/年。术后仅1例出现Adding-on现象,1例于术后2年6个月更换更长的金属棒。无手术切口感染、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滑动生长棒技术在纠正EOS侧弯的同时有效保留了脊柱生长潜能,有效减少了撑开手术次数,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随着生长棒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为脊柱侧凸的矫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回顾生长棒在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历程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其中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测量初次手术前、后,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的主弯冠状面Cobb角、柔韧性、侧凸矫正率、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T1~S1高度和T1~S1生长速度。[结果]平均随访28.8(10.9~49.2)个月。初次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72.8±15.7)°、柔韧性(35.34±10.71)%、胸椎后凸角(39.9±15.8)°、腰椎前凸角(46.2±13.8)°、躯干偏移(1.29±0.93)cm、矢状面平衡(1.96±1.10)cm、T1~S1高度(24.46±3.77)cm;初次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4.9±9.1)°、侧凸矫正率(52.01±7.69)%、胸椎后凸角(31.3±11.2)°、腰椎前凸角(46.1±5.9)°、躯干偏移(0.50±0.29)cm、矢状面平衡(1.32±1.19)cm、T1~S1高度(29.22±4.05)cm;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0.8±12.5)°、侧凸矫正率(57.92±14.80)%、胸椎后凸角(29.5±7.4)°、腰椎前凸角(48.8±5.7)°、躯干偏移(0.39±0.24)cm、矢状面平衡(0.79±0.45)cm、T1~S1高度(31.72±4.68)cm。共撑开1~4次,平均1.9次。后续撑开期间T1~S1生长速度(1.26±0.60)cm/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脊柱纵向生长。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ai Y  Zou DW  Ma HS  Chen XM  Peng J  Chen ZM  Zhou XF  Shao SL  Bai KW  Tan R  Zhou LY  G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89-1292
目的探讨和评价不同部位和程度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7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了矫正融合手术。按照畸形的程度和部位分为4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各组患者的失血量、手术时间、矫正率、随访矫正丢失率及并发症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侧凸矫正率分别为:第1组:81%;第2组:86%;第3组:68%;第4组:72%。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年以上,平均为38个月(24~52个月)。结论根据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和部位,正确选择适当的矫正方式,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混合型生长棒技术与常规生长棒技术矫正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10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采用混合生长棒技术,50例采用常规生长棒技术进行矫正.比较两组患儿的初步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15.
刘宗克  柴充 《颈腰痛杂志》2022,43(2):262-264
目的 探讨混合型生长棒(mixed growing rod,MGR)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27例EOS患者,根据患儿手术方法分为MGR组(n=13例)和GR组(n=14例),分别给予生长棒(gro...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对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深入理解和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效果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对于仍有较大生长发育潜力的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仍然是脊柱外科领域的一个难题[1].对于这部分患者,不仅需要有效矫正脊柱畸形,还需要保持脊柱的生长能力.大部分患者早期都会尝试支具治疗,然而由于支具治疗的种种弊端及大多数患儿年龄较小难以配合,导致支具治疗常难以奏效,一旦支具治疗失败,手术就成了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生长棒治疗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0岁(7.5±2.1岁)。随访时间2~10年(5.1±2.8年)。生长棒置入术后每6个月撑开1次。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后凸角、躯干高度(T1~S1),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前侧凸Cobb角69.0°±21.2°(43°~90°),末次随访25.3°±15.0°(12°~45°),矫正率63.3%。躯干高度术前323.0±29.1mm(288~355mm),末次随访400.5±25.7mm(361~430mm),躯干高度增加77.1±18.3mm,每年继续生长11.7±3.3mm。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69.2%。共发生并发症16例次,包括内置物失败9例次(56.3%),交界区后凸5例次(31.3%),内置物外露1例次(6.2%),深部感染1例次(6.2%)。9例后凸角50°患者中6例(66.7%)出现并发症,4例后凸角≥50°患者中3例(75%)出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726)。结论: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可有效改善脊柱畸形,并且保持躯干的继续生长;伴有严重后凸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脊柱侧凸手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随着各种新器械的诞生而得以迅猛发展。本文旨在综述脊柱侧凸手术技术的进展,讨论各种器械的优缺点,并概述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脊柱侧凸手术器械的进展 60年代开始应用和推广的Harrington器械[1]已成为脊柱侧凸手术中最常见的矫形和内固定方法,它同时又成了评价其他器械的标准。哈氏系统经过25年临床检验,证明是有效的。 矢状面的总体平衡(即生理弧度)极为重要[2,3];腰椎前凸对外观与预防疼痛,对步行时能量消耗的减低都很重要。圆头哈氏棒在矫正侧凸时无法保留胸谁的生理后凸和腰椎的生理前凸,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49-1953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脊柱高度和胸廓容积变化,评估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对胸廓发育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本院23例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完整资料,测量术前、初次及各次撑开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脊柱和胸廓发育相关参数指标,包括主胸弯Cobb角、T_1~T_(12)高度、胸椎后凸角度、胸廓前后径和矢状纵径、胸廓最大宽度、坎贝尔空间供肺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次及各次撑开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TK、T_1~T_(12)高度、胸廓最大宽度、胸廓前后径和矢状纵径以及SAL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到末次随访主胸弯Cobb角变化值与T_1~T_(12)高度(r=0.584,P<0.05)、胸廓矢状高度(r=.0594,P<0.05)及SAL的变化值间(r=0.693,P<0.05)呈正相关;随撑开次数增加,各项胸廓发育参数变化曲线先显著增加后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利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不仅能够矫正脊柱畸形、保留脊柱生长潜能,还可以调整左右胸廓的高度差和不对称性,增加胸廓容积容量,但随着撑开次数增加,这种效应逐渐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200例颅盆牵引加弹性生长棒矫治发育期间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经验,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坚固内同定的治疗方法相比较.[方法]采用Harrington钩棒法的原理,下端用1只钩挂腰椎全椎板,上端用2只钩挂胸椎下关节突,1棒和2棒之间用捧间接头相连接,在1棒的末端与棒间接头之间套有弹簧,以便跟随着脊柱的生长,自动弹开延长.对发育期较长的儿童,还可在钩与棒的锁口之间作小切口分次撑开,扶持脊柱纵向成长直至骨骼发育成熟.[结果]200例患者通过2~15年的随访结果证实平均脊柱侧凸的矫正率为70.32%;术后身高增加为5~22 cm;远期随访时保留下来的脊柱活动度均优于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坚强内固定.脱钩的发生率为2%;断棒的发生率为3%;脱钩断棒的原因与早期开展这项工作时内固定器械的安装固定方法不当有关,改革后,脱钩断棒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颅盆牵引配合弹性生长棒内固定治疗发育期间的脊柱侧凸,是一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治疗方法,不影响脊柱的纵向成长,能克服坚强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带来的并发症--曲轴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