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Haller 气房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52例疑似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窦冠状CT检查,了解Haller气房的解剖特点;对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以了解Haller气房与疗效的关系.结果:252例患者中有89例出现Haller气房,总发生率为35%,其中单侧58例, 发生率为23%,双侧31例, 发生率为12%,双侧发生率较低,而且有明显不对称性,包括大小和左右发生率;252例中慢性鼻窦炎168例, 存在Haller气房53例,比较非慢性鼻窦炎组与慢性鼻窦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鼻窦炎发生与Haller气房无必然联系;术后随访发现Haller气房残存有13例,无效8例,无Haller气房残存的40例中无效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鼻内镜手术疗效与Haller气房有关,是复发原因之一.结论:Haller气房具有个体差异及不对称性的特点,不是鼻窦炎的必然病因,熟悉Haller气房的解剖特点可能是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Haller气房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ailer气房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52例疑似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窦冠状CT检查,了解Hailer气房的解剖特点;对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以了解Hailer气房与疗效的关系。结果:252例患者中有89例出现Hailer气房,总发生率为35%,其中单侧58例,发生率为23%,双侧31例,发生率为12%,双侧发生率较低,而且有明显不对称性,包括大小和左右发生率;252例中慢性鼻窦炎168例,存在Hailer气房53例,比较非慢性鼻窦炎组与慢性鼻窦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鼻窦炎发生与Hailer气房无必然联系;术后随访发现Hailer气房残存有13例,无效8例,无Hailer气房残存的40例中无效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鼻内镜手术疗效与Hailer气房有关,是复发原因之一。结论:Haller气房具有个体差异及不对称性的特点,不是鼻窦炎的必然病因,熟悉Hailer气房的解剖特点可能是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1765年,解剖学家Albert von Haller最早描述在骨性眼眶下部可以有筛窦气房,因此,眶下筛窦气房(infraorbital ethmoid cell)也称为Haller气房.虽然也有人将这些气房称为眶筛气房(orbitoethmoid cell),但是,最恰当的名称还是眶下筛窦气房,因为这一名词强调了这些气房的特殊部位和起源。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8(IL-8)是CXC趋化因子的一员,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释放.它在气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与哮喘、支气管扩张[1-2]等疾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IL-8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趋化中性粒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抗菌功能和延长体外存活时间.除此之外,IL-8还具有参与血管生成、趋化嗜酸粒...  相似文献   

5.
鼻窦炎(sinusitis)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3千万人罹患该病[1,2]。每年治疗鼻窦炎相关症状的费用估计超过580亿美元[3]。平均每5张处方就有1张是针对鼻窦炎症状开出的[1]。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水平及群众防病治病的意识相对较差,发病率要更高。目前在国内尚无类似的数据,但初步估计,每年鼻窦炎的患者数将超过1亿人,其中有  相似文献   

6.
鼻及鼻窦炎(rhinosinusitis)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疾病,是指由鼻和鼻窦砧膜炎症反应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鼻塞、流涕、面部疼痛或胀痛以及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目前,我们对导致炎症发生和发展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治疗和转归等还不甚了解。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病程较长,许多患者对各种常规治疗不敏感,即使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也相当高,这给患者和临床医师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在过去10~20年中,该研究领域的重点是探索导致CRS炎症反应的原因以及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炎症反应发生的方法。在众多研完结果中,以Ponikau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由真菌,尤其是念珠菌(Alternaria)所引发的,以嗜酸细胞增多为主要病理表现的CRS炎症学说,其新颖之处在于念珠菌既不是通过IgE介导的变应性炎症反应,也不是感染途径,而是存在于鼻和鼻窦黏膜表面砧液层中的念珠菌通过特殊的免疫反应,促使嗜酸细胞从血管内移行出来并穿行通过砧膜组织,然后在砧液层中直接攻击真菌。这种反应的结果可导致嗜酸细胞活化、脱颗粒并释放毒性蛋白。这些蛋白对鼻和鼻窦黏膜上皮造成损伤,继之细菌通过受损的鼻窦砧膜入侵而继发细菌感染。他们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曾发表于国际一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和免疫学专科杂志上,并在学术届引起了轰动,这一研究项目得到了包括美国最大科研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组织(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赞助。尽管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争议性,但仍对医学尤其是本学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活力。科学研究的关键是注重是事实,客观反映物质存在。因此,我们将Ponikau博士等撰写的文章推荐给本刊读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激发本学科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主诉左眼角反复流脓半年,伴有内眦痛、眼痛及左侧头痛,无视物模糊,无眼球运动障碍.就诊当地医院眼科,考虑为泪囊炎,门诊给予泪道冲洗,冲洗通畅情况欠佳,头孢克肟抗感染治疗好转,停药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遂就诊我院眼科门诊,眼眶CT考虑左侧鼻窦炎,转诊耳鼻咽喉科门诊,给予鼻喷激素、鼻部促排剂、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伴原发性头痛的鼻源性头痛的认识。方法:对1例慢性鼻窦炎伴原发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等进行分析。结果:鼻源性头痛与原发性头痛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若不仔细分析鉴别极易造成误诊。结论:鼻源性头痛的诊断需要严格的临床证据支持,但仍应该排除其他性质的头痛。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实验动物急性鼻窦炎鼻窦黏膜的愈合作用,以及其受体在鼻窦黏膜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在鼻窦炎动物模型建立后将兔麻醉,打开上颌窦前壁,在内镜下于上颌窦底做一黏膜缺损区。左侧上颌窦为对照组,每天用生理盐水处理窦腔;右侧上颌窦为实验组,每天应用含EGF的生理盐水进行窦腔处理。并取未经任何处理的兔子作为正常组。在实验开始后1、2、3、4周,各随机处死6只动物,比较观察两侧上颌窦黏膜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EGF可有效促进鼻窦黏膜创面愈合,创面上皮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局部创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EGF可通过刺激局部组织EGFR的表达从而促进鼻窦黏膜上皮化。  相似文献   

13.
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找科自1988年以来,采用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窦炎18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85例病人据门诊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95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5岁,平均39岁;对照组90例,男性62例,女性用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8岁,平均37岁。两组病例居住环境、生活习俗及职业基本相近,具有可比性,185例中,急性耳窦炎60例,慢性耳窦炎125例,病程最长26年,最短4天。(…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中国人群CRS总体患病率约为8%.CRS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负担[].CR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涉及局部和全身因素,以及环境、微生物、遗传等多因素[2].C...  相似文献   

15.
慢性鼻窦炎(CRS)的基本病理特征为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免疫应答紊乱及免疫细胞分化异常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各种亚型的T细胞及其分泌的炎性因子都对CR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Th1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介导体液免疫,CRS患者体内存在Th1和Th2细胞比例失衡,当Th2免疫活性过度增高,造成Th2细胞浸润鼻黏膜局部,Th2细胞分泌的IL-4在鼻黏膜组织和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增加。IL-4可以对Th1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让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得到增强,进一步促进体液免疫应答。本文重点对CD4+T细胞、CD8+T细胞在CRS中的发生机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检测能将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和其他慢性鼻及鼻窦炎区分开来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同时思考流  相似文献   

17.
综合治疗在慢性鼻及鼻窦炎黏膜炎症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在控制慢性鼻及鼻窦炎黏膜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慢性鼻及鼻窦炎进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随访并行鼻内镜检查取黏膜活检,比较患者临床症状、黏膜炎症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30例术腔黏膜上皮化,但10例(33%)术腔黏膜仍轻度肿胀,持续有黏液样分泌物。黏液纤毛输送速率(mucociliarytransportrate,MTR)术前(3.63±1.74)毫米/分钟,术后6个月(6.27±1.31)毫米/分钟,明显加快(P<0.01)。上颌窦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水肿减轻。但杯状细胞数和黏膜下腺体无明显改善(P>0.05),表面超微结构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慢性鼻及鼻窦炎经综合治疗6个月,虽可达临床治愈,但黏膜炎症仍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在控制慢性鼻及鼻窦炎黏膜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慢性鼻及鼻窦炎进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随访并行鼻内镜检查取黏膜活检,比较患者临床症状、黏膜炎症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30例术腔黏膜上皮化,但10例(33%)术  相似文献   

19.
应用PCR技术研究真菌在鼻息肉及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真菌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6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炎组)生理盐水冲洗前、后的鼻息肉及鼻窦黏膜的真菌,同时检测21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鼻腔分泌物中的真菌,应用Y。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鼻息肉组真菌阳性率:息肉为89.2%,黏膜为89.4%,分别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鼻息肉组真菌阳性率:息肉为7.14%,黏膜为2.63%,分别与冲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真菌在鼻息肉和鼻窦炎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PCR技术在真菌检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鼻窦炎患儿鼻源性头痛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鼻源性头痛是常见病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无明显病因的鼻源性头痛长期得不到诊治 ,我们对无鼻窦炎患儿鼻源性头痛进行临床研究 ,试图通过 3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提出我们的诊断方法 ,供同道参考。一、资料与方法1997年 4月~ 2 0 0 1年 3月治疗无鼻窦炎患儿鼻源性头痛 30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2例。年龄 8~ 14岁 ,平均 11.4岁。病程 6个月~ 7年 ,平均 1年 10个月。将头痛分为 5级 :0级 :无疼痛 ;Ⅰ :轻度头痛 ;Ⅱ :头痛影响生活和学习 ;Ⅲ :头痛重不能学习 ;Ⅳ :严重头痛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恶心、呕吐症状。30例中 ,Ⅱ级 6例 ,Ⅲ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