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HBsAg消失后的转归及对乙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加免疫激动剂干预免疫的效果。方法连续收集感染HBV后HBsAg消失,以后未出现抗-HBs者97名,年龄18~68(41.9)a,分三组。1组57(22名来自组2对乙肝疫苗无反应者)名,予CHO乙肝疫苗30gg,三角肌内注射,1次/wk,共4针;于同侧近腋皮下注射胸腺因子α1(Tα1)1.6mg,2次/wk,共4wk。2组35名,只接种乙肝疫苗,剂量、方法同1组。3组27名,仅作定期复查。结果末针后1mo五项均阴性、抗-HBe+和抗-HBc+、抗-HBc+者中抗-HBs阳转者组1为12/16(75.0%)、14/19(73.1%)、14/22(63.0%)名,组2仅五项全阴性者中1名(1/10,10.0%),组3无1名,差异显著(P〈0.01)。来自组2的22名抗-HBs阳转率(59.1%)亦高于组2和3(P〈0.01)。随访4.7(2-6)a组1和3抗-HBc消失各1名,平均年消失率为0.3%。平均抗-HBs年阳转率为1.4%。组2、3各有1名出现HBsAg复阳(2.4%)。结论HBsAg消失后年抗-HBs自发性阳转率和抗-HBc消失率很低,甚至有逆转为HBsAg的可能;较大剂量乙肝疫苗加Tα1干预免疫是一有效的方法,对HB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者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463例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的统计分析,探讨医务人员通过注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被动感染乙肝病毒(HBV)产生抗HBs阳性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体检的医务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抗HBs阳性的463例,根据是否注射乙肝疫苗将其分组,分为注射乙肝疫苗组及被动感染HBV组,观察其肝功能、B超等检查差异。结果:被动感染HBV组其肝功能、B超明显异常,其中ALT升高者占11.96%(11/92)、ALT和γ-GT两项同时升高者占10.87%(10/92)、肝回声异常者占38.04%(35/92)、脾脏肿大者占14.13%(13/92),明显高于注射乙肝疫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组抗HBs阳性的临床意义不同,注射乙肝疫苗组能有效保护机体,不再被HBV感染。而被动感染HBV组仍有一定比例的肝功能异常、肝脾结构异常。表明医务人员是HB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揭阳市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对2003—2004年到揭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进行健康体检接受注射乙肝疫苗接种人员进行调查,抽血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体检人员6394人,HBV总感染率为74.30%。大三阳及小三阳分别为81人及601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为42.99%,已接种乙肝疫苗者“两对半”五项全阴者为23.97%,未接种疫苗者为27.00%。己接种疫苗者HBsAg总阳性率为3.38%,而未接种乙肝疫苗者为9.7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97.18。P〈0.01)。已接种乙肝疫苗者抗-HBs阳性率为80.79%,而未接种乙肝疫苗者为21.9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11027,28,P〈0.01)。已接种疫苗者大三阳感染率(0.04%)也低于未接种者(2.19%),差异有显著性(X^2=58.37,P〈0.01),已接种者小三阳感染率(4.50%)也低于未接种者(11.99%),差异有显著性(X^2=66.76,P〈0.01)。结论 揭阳市受检从业人员的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HBsAg阳性率较低,而抗-HBs阳性率较高.建议从业人员就业前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乙型肝炎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4.
PCR检测HBV DNA对乙肝疫苗应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应答反应率高(为96%)[1];而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比较低(为65.12%)。本文对成人组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反应15例(34.88%),进一步探索了乙肝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5例正常成人经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反应者和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结果发现15例不产生抗-HBs者,经PCR扩增HBVDNA均为阴性;仅3例为阳性。本文作者在PCR检测指导下,对15例成人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30微克乙肝疫苗联合应用105天后,有12例产生抗-HBs。提示对于接种乙肝疫苗的正常人群,凡经PCR扩增HBVDNA阴性者,经过重复大剂量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绝大多数得到可靠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外来流动人口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对1200例性病门诊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支原体Uu和(或)Mh阳性总检出率为49.3%(592/1200),其中单纯Uu阳性率82.6%(489/592),单纯Mh阳性5.9%(35/592),Uu+Mh混合感染11.5%(68/592)。男性感染率为34.5%(204/592),女性感染率为65.5%(388/592),女性支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耐药性最高的分别为环丙沙星(72.3%)、氧氟沙星(66.0%)、壮观霉素(31.6%),敏感性最高的分别为强力霉素(89.2%)、交沙霉素(83.8%)、罗红霉素(81.3%)、美满霉素(76.4%)和克拉霉素(76.4%)。结论支原体感染依然是外来流动人口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主要的病因,监测支原体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单隆抗体HBsIgM聚合酶链反应(McAbIgM/PCR)技术对临床诊断为特发性肝病毒131例的HBV低水平感染检出率为43.05%(57/131),显著高于分子杂交技术21.30%(28/131)p〈0.05;对乙肝疫苗免疫加强接种仍无应答者检测结果显示:9例中有7例阳性,而分子杂交法仅检出4例。提示McAbIgM/PCR技术对低水平HBV感染的检测,是探讨特发性肝病的病因和研究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8.
延庆县0—7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免疫效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瑞平 《北京医学》1994,16(5):261-264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以下简称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发病和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且比较重要。我们于1993年4月对北京市延庆县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的普种情况及免疫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分别为72.86%和75.74%(P>0.05),抗体阳转率为91.67%,几何平均滴度(GMT)为800.5IU/L,说明免疫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前期接受常规产后访视护理的305名产妇为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316名产妇为观察组。观察两组产妇第1次访视、第2次访视、婴儿4个月龄时的纯母乳喂养率。于4个月龄时调查产后访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第2次访视、婴儿4个月龄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0.0%(158/316)、62.3%(197/316),均高于对照组的40.0%(122/305)、33.1%(101/305)(P均<0.05)。观察组产后满意率为99.1%(313/3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5%(276/305)(P<0.05)。结论产后访视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儿童55个月后的免疫效果。小剂量组98人,剂量5ug×3次;对照组136人,剂量30ug、10ug、10ug。于0、1、6月三角肌部位注射。同时观察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176人HBV感染情况。结果;首剂接种8、18、55个月后,抗-HBs≥10mIuu/ml的人数,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0/54对57/58(P>0.05);52/53及54/55(P>0.05);36/41对73/78p<0.05)。两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34±0.27对55.4±0.42(p<0.01);42.0对55.0(p<0.05);76.14对139.5(p>0.05)。55个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接种儿童,不论抗-HRs滴度是否达到有效保护水平,HB、Ag均阴性。未按种儿童HBsAg(+)为11/176(6.25%)。结论:与正规剂量一样,小剂量乙肝疫苗同样产生有效的保护作平,接种后机-HBs低滴度儿童仍可防止HBV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HBV-M)在益阳市电力系统人群中的表达特点,及考察注射乙肝疫苗的防护效果。方法将局机关等10个单位2410例标本分成A、B两组:A组曾接受过乙肝疫苗接种,B组未曾接种乙肝疫苗;分别测定两组的HBV-M,并对A组中未产生抗.HBs的人员用体外核酸扩增技术(PCR)检测其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结果在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群中HBV感染率为4.32%;在未接种人群中HBV感染率为15.90%,p〈0.01(x^2=71.327)。在接种了乙肝疫苗但未产生抗-HBs的人群中HBsAg(+)性率为33.04%。结论我局是一涉外型单位,在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中HBV感染应引起重视,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应加强卫生防护,更广泛的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了乙肝疫苗但未产生抗.HBs的人群为高危人群,仍应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无)应答人群复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有效方法。方法:乙肝疫苗低(无)应答对象208例,随机接受2种复种方案,A组105例,予乙肝疫苗30μg1次接种;B组103例,予乙肝疫苗10μg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分别于首次接种后1个月、2个月、7个月检测抗-HBs。结果:复种后1个月和2个月,A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3.33%(56/105)和60.95%(64/105),B组分别为9.71%(10/103)和22.33%(23/103),A组的1月和2月抗-HBs阳性率均高于B组(χ^2=45.679,31.876,P=0.000);复种后7个月抗-HBs阳性率,A组55.24%(58/105)和B组46.60%(45/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2,P=0.213)。B组随接种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逐渐增加,不同时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6.098~30.385,P均〈0.05)。结论:低(无)应答人群复种乙肝疫苗时,增加单次剂量可提高免疫应答,并减少接种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西北地区不同单位健康体检人员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fty liver disese,NAFLD)的发生率及血脂、血糖、转氨酶与NAFLD的关系。方法分析2002年3月--2004年6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2192例体检资料。计算NAFLD总发病率和不同性别的发病率。分别比较体检组中血脂、血糖升高、转氨酶升高者与NAFLD的发生率及关系。结果本组NAFLD发病率为9.31%(204/2192),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3.50%(181/1341),女性发病率为2.70%(23/851)(P〈0.005)。NAFLD组合并有血脂、血糖、转氨酶升高者为50.00%(102/204),体检组中有血脂、血糖、转氨酶升高者为19.22%(382/1988)(P〈0.005)。NAFLD组男性合并有血脂、血糖、转氨酶升高者为51.93%(94/181),女性为34.78%(8/32)(P〉0.05)。体检组中男性合并有血脂、血糖、转氨酶升高者为23.36%(28/1160),女性为13.40%(111/828)(P〈0.005)。NAFLD组与体检组中血脂及血糖升高者分别为9-31%(19/204)与1.76%(35/1988)(P〈0.005)。两组间血脂及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7.84%(16/204)与1.80%(16/1988)(P〈0.005)。两组间血糖及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0.49%(1/204)与0.05%(1/1988)(P〈0.05)。NAFLD组与体检组间单纯血脂升高者分别为32.84%(64/204)与14.59%(290/1988),(P〈0.005)。单纯血糖升高者分别为6.37%(13/204)与2.36%(47/1988)(P〈0.005)。单纯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6.37%(13/204)与2.57%(51/1988)(P〈0.005)。结论川西北地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NAFLD的发生率为9.31%。NAFLD主要发生在男性人员中。高血脂、高血糖与NALFD的发生密切相关。血脂、血糖、转氨酶三项指标同时异常升高或三项指标中任意两项异常升高都与NAFL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NAFLD者在体检时应同时测定血脂、血糖及转氨酶。无NAFLD的男性较无NAFLD者的女性更易发生血脂、血糖、转氨酶的异常升高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二级预防的现状。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集北京市劲松垂杨柳地区行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3个月以上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后用药、健康生活方式状况等相关资料,同时测量身高、体重,并检测患者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共入选患者512例,其中单纯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472例,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5例,介入治疗术加旁路移植手术者15例。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服用阿司匹林者93.9%(481/512),介入治疗术患者规范使用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的为94.9%(462/487),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82.0%(420/512),他汀类药物为81.4%(417/51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拈抗剂为76.2%(390/512),注射流感疫苗者3.7%(19/512)。重要危险因素指标中只有舒张压、HDL—C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率超过90%,其他指标达标率均不高,LDL—C的达标率只有44.5%(228/512)。健康生活方式情况:目前不吸烟者比例为81.4%(417/512),饮食节制为78.5%(402/512),体重达标者61.7%(316/512),规律运动者为58.2%(298/512)。结论本组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患者规范使用抗血小板及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者比例较高,但多项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仍不理想,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二级预防现状存在巨大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采用乙肝疫苗穴位注射加中药黄白汤(治疗组)与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照组)治疗慢性乙肝各50例。两组比较:症状体征消失和肝功能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HBsAg阴转率:治疗组为26%,对照组为10%;HBeAg阴转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26.32%(P<0.05);HBV-DNAP阴转率:治疗组为14%,对照组为2%。结果提示:乙肝疫苗穴位注射加中药黄白场治疗慢性乙肝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技校学生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乙肝免疫水平。方法:对2006年到我站进行健康体检的技校学生进行静脉抽血检查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结果:共调查体检人员1049名,其中HB8他阳性73人,阳性率6.96%,HBsAb阳性171人,阳性率16.30%,肝功能(ALT)异常5例,最高为120单位;男、女学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5.85%和7.72%,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18,p〉0.05),HBsAb阳性率分别为20.37%和13.5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x^2=6.24,p〈0.05);1049名受检者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16.68%,已接种和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14%和8.1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x^2=9.91,p〈0.01),HBsAb阳性率分别为P4.29%和0.69%,两者比较差异显著(x^2=465.8,p〈0.01);已接种乙肝疫苗者中单纯HBsAb阳性占的比例大,为52.00%。结论:被调查学生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低,而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提示应加大预防接种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7.
夏坚明  徐玢  李燕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17-118
目的归纳老年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增生特点,利用监测骨髓象来指导临床用药,使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个体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7月间16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报告结果,从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细胞化学染色及化疗疗程中骨髓象的变化等方面总结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特点。结果(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18.75%(3/16)。增生明显活跃者25.00%(4/16),增生活跃者31.25%(5/16);增生减低者25.00%(4/16)。(2)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62.5%(10/16);单核细胞酯酶染色(a-NAE、a-NBE)阳性(+-++)50.0%(8/16)。(3)化疗过程中骨髓象完全缓解者33.3%(5/15);部分缓解者26.7%(4/15);未缓解者26.7%(4/15);死亡13.3%(2/15);1例没有进行治疗。(4)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CR为66.67%(2/3);增生明显活跃者CR为50.00%(2/4);增生活跃者CR为20.00%(1/5);增生减低者CR为0(0/4)。结论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增生情况与化疗缓解情况有关,应关注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716例皮肤和粘膜海棉状血管瘤患者共796个病灶的好发部位、发病时间、患血管瘤个数以及198Au胶体瘤体内间质注射治疗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血管瘤患者多数(69.95%)为先天患病,出生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血管瘤主要发病于胸背以上部位(87.56%),而以头面部发病率最高(60.O%);90.95%患者患单个血管瘤;198Au胶体1次注射治愈46.64%(334/716),2次注射治愈73.88%(529/716),总有效率为99.72%(714/716);198Au胶体治疗效果主要与其用量和注射体积、血管瘤患病部位、患者年龄,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及注射手法等因素有关;胶体198Au注射治疗海棉状血管瘤疗效快,不留疤痕、无复发现象。  相似文献   

19.
罗晋  洪涛  李强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6):166-167,169,F0003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量化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已确诊的肝癌病人共53个肿瘤结节。在超声引导下瘤内量化注射无水酒精(PEIT),注射量按回归方程Y=2.885X(肿瘤直径≤5cm时),Y=1.805X(当肿瘤直径2〉5cm时)计算,式中X为肿瘤最大直径(cm),Y为注射酒精量(mL),每3~5d注射一次,直径≤5cm,4~10d为一疗程;直径〉5cm,15-20次为一疗程。超声观察肿瘤大小及内部回声变化,随访观察1、2、3、4、5年的生存率。结果超声示:肿瘤直径有不同程度缩小,1~2个疗程后,其平均直径从4.8cm降至2.8cm,肿瘤结节普遍回声增高,26%肿瘤结节周边示高回声环,20%肿瘤明显缩小呈光斑样,后伴明显声影。23例肿瘤直径≤3cm的患者,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21/23)、86.9%(20/23)、69.6%(16/23)、60.9%(14/23)、47.8%(11/23)。13例肿瘤直径大于3cm患者,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6.9%(10/13)、61.5%(8/13)、53.8%(7/13)、46.2%(6/13)、30.8%(4/13)。36例中60%病人注射无水酒精后有脸部及上身皮肤潮红(酒醉面容),休息数小时后恢复正常,36例均未发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及全身并发症,无一例术后12h内死亡的患者。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量化注射治疗肝癌,疗效安全可靠方法简单,易操作,副作用极小,损伤小,价格较低廉,患者易接受,尤其是对肿瘤直径≤3cm的疗效更佳。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马秀丽 《中原医刊》2009,(18):64-6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所生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乙型肝炎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探讨乙肝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100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肌注对母婴垂直传播进行阻断,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86例,慢性乙肝14例。对HBV—DNA≥1×10^3copies/L者自孕28周肌肉注射HBIg200IU,每月1次,共3次;HBV—DNA〈1×10^3 copies/L者孕期不用HBIg。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尽早(12h内),最好在6h内注射HBIg 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此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全部孕妇及婴儿于产后立即、婴儿7个月时抽取静脉血化验乙肝五项、HBV—DNA。结果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HBsAg(+)、HBV—DNA(+)率为10%,HBV—DNA阴性孕妇无一例传播。结论对孕妇、新生儿进行HBIg、乙肝疫苗联合可阻断孕晚期及分娩过程中传播,仍不能阻断早期宫内HBV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