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以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在体感皮层(SI)引起的诱发电位(C-CEP)作为慢痛反应的指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C-CEP的影响及大脑皮层前外侧回联台区(ALA)在其中的作用。实验用猫,在氯醛糖和三碘季铵酚处理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3.
<正> 针刺穴位所引起的镇痛作用是通过机体内因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大量研究资料证明针刺是通过神经,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的。近十几年来发现脑内存在有内在的镇痛系统。此系统涉及到脑室周围和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一些其他结构并通过最后的驿站延脑的下行抑制  相似文献   

4.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 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 mm处),每组10只。足三里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以3 Hz脉冲电流持续进行电针刺激30 min,强度以双下肢微颤为宜(约2~4 V)。以双极铂电极分别引导左侧迷走神经传出及传入纤维,采用生物机能试验仪连续记录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和峰值。结果:刺激前后,对照组与非经非穴组大鼠迷走神经传出和传入纤维放电频率和峰值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组电刺激“足三里”穴(7.5±3.4)min后,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加快,峰值增加,与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经非穴组相应时间点(P<0.01);而传入纤维放电的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强,但对其传入纤维放电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针“足三里”穴对免疫抑制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通过微量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 酵母菌花环试验和红细胞 IC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电针“足三里”穴组大鼠T4细胞百分率、RBC C3bRR、RBC IC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CD8+无明显变化 (P >0 .0 5) ;免疫抑制模型组的大鼠T4细胞百分率、RBC C3bR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T8细胞百分率、RBC IC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 >0 .0 5) ;免疫抑制 +“足三里”组大鼠T4细胞百分率、RBC C3bRR、RBC ICR与免疫抑制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P <0 .0 1 )。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可提高正常大鼠与免疫抑制模型大鼠的T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6.
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胃扩张及电针“足三里”穴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如下 ,电针穴位 :3V ,3 0Hz,方波 ,连续 1 0sec;内脏大神经 :1mA ,双脉冲 ,间隔 4ms,波宽 2 0 0 μs,连续 1 0sec;胃充盈 :8mmHg( 1 0 64kPa)。结果 :①在所观察的 2 4个神经元中 ,1 3个对胃扩张刺激呈增频反应 ,1 1个为减频反应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翻转或拮抗这种改变 ,即抑制增频神经元 ( 62 .50± 6.52 ,与 2 3 .3 0± 6.86相比 ,P <0 .0 5,脉冲个数 ,M±SE ,下同 ) ,兴奋减频神经元 ( 1 9.1 0± 4.72 ,与 71 .60± 1 7.50相比 ,P <0 .0 5)。电针“三阴交”穴具有类似功能 ,但作用较弱 ,无统计学意义 ;②在 2 1个 ( 2 1 / 2 4)神经元中 ,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可兴奋 1 3个神经元 ,抑制 7个神经元 ,其中 3个为完全抑制 ;③刺激内脏大神经同时电针“足三里”穴可见到后者对前者显著的抑制效应。结论 :①躯体与内脏的信息在脊髓水平汇聚并整合 ,进而通过改变内脏传出神经的活动达到调整治疗的目的 ;②针灸具有双向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吴杰  陈培熹 《针刺研究》1989,14(3):328-333
<正> 我们曾报道,隐神经 C 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皮层,引起特异的诱发电位(C-CEP)。其易被镇痛剂吗啡抑制,可以反映慢痛。本文进一步从小脑皮层 C-CEP 作为慢痛反应指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其影响,以探讨小脑皮层与电针抑制慢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猫,体重1.5~3.0kg,雌雄不限。静脉注射1%氯醛糖(80mg/kg)麻醉。气管插管后将猫头固定在脑定位仪上。开颅,暴露小脑皮层,在左侧蚓Ⅵ小叶表面安放单极银球电极引导诱发电位,参照电极置于前额皮下,动物接地。小脑皮层表面复盖38℃石蜡油。分离右侧隐神经,在外周端结扎并剪断之,于近中段分别放置铂丝双极刺激电极、Ag-Ag(?)l 阻断电极和记录电极,  相似文献   

8.
<正> 针刺具有调整功能的研究,文献报道甚多。针刺放应与脏器当时的活动水平有关,对血压、呼吸以及胃和膀胱等脏器的功能都有双向性影响。但有关针刺直接对中枢机能的调整作用,文献报道不多。本实验的目的是应用强、弱两种电刺激怒叫中枢引起叫反应,以叫反应的潜伏期和声强作为指标来观察电针对怒叫中枢是否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曾报道,以极化电流阻断A类纤维的传导后,仅让C类纤维传入时,在对侧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I)记录到可反映慢反应的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C-CEP);电刺激SI区的不同深度对C-CEP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Dariansmith等曾确定猫大脑皮层的前上雪氏回为特异的体  相似文献   

10.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试验选用健康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 +“足三里”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通过微量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实验结果如下 :电针“足三里”组大鼠T4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T8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电针非经非穴组 ,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且“足三里”组T4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 (P <0 0 1 )。免疫抑制组T4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T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免疫抑制 +“足三里”组大鼠T4细胞百分率与免疫抑制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P <0 0 1 )。结果显示 ,电针“足三里”穴可明显提高正常大鼠与免疫抑制大鼠的淋巴细胞亚群。而电针非经非穴点则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有关针刺镇痛原理的许多研究工作均已说明针刺穴位可激活机体的抗癌系统,释放有关递质参与痛觉的调制。那么,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痛觉通路上的致癌物质受到何种影响?有何变化?对此了解较少。 P物质是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有工作表明它主要分布于细的初级传入神经内,特别是C类纤维的末梢,因而它与伤害性感受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的脊髓机理,我们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脊髓背角内微电泳导入P物质产生的致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明  黄裕新  王景杰  段丽  曹荣  饶志仁 《针刺研究》2006,31(3):136-139,148,F0003
目的:探讨电针对内脏痛大鼠模型疼痛行为学方面的影响以及延髓内脏带中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针刺镇痛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每组8只。将0·6%乙酸(V/V,10mL/kg)注射入大鼠腹腔内造成内脏痛模型。电针取双侧“足三里”穴,断续波,频率50Hz,强度2~5V,持续30min。观察并计算各组动物的疼痛指数(visceral painindex,VPI)后处死动物,延髓切片进行抗Fos蛋白或抗GFAP单一或双重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数c-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的表达。结果:内脏痛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出现典型的扭体反应,其中内脏痛组更明显,而空白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行为学无变化。各组c-fos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主要位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除了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中c-fos和GFAP表达明显增高;3组之间比较,c-fos和GFAP表达内脏痛组最高,电针后内脏痛组其次,电针组最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内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延髓内脏带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内的小肽转运体(PepT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脾气虚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大鼠均统一饲养于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其余3组均采用不规则饮食和劳倦过度复合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之后,对足三里组进行电针"足三里"穴、非经非穴组大鼠电针非经非穴点干预处理7 d。观察各组大鼠免疫器官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的变化;观测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形态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内的PepT1的蛋白含量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小肠黏膜组织的PepT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脾虚组大鼠的胸腺和脾脏质量以及小肠推进率都明显低于正常组,足三里组相比于脾虚组有所升高;HE染色结果示:与正常组相比,脾气虚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有萎缩、糜烂等改变,足三里组的组织形态较脾气虚组大鼠相比有所恢复;WB及PCR结果示:与正常组相比,脾气虚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内的PepT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与脾气虚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内的PepT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调控脾气虚大鼠小肠黏膜组织内的PepT1蛋白及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小肠对蛋白质的吸收作用,进而改善脾气虚证。  相似文献   

14.
电针足三里穴对肠鸣音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肠鸣音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肠鸣音采集记录系统,检测23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在电针足三里穴前后肠鸣音的变化。结果针刺对肠鸣音的影响是双向的,可使肠鸣音发生明显变化。与电针前比,电针对肠鸣音的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人体肠鸣音可产生显著的影响,提示针刺足阳明胃经局部穴位对胃肠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参照2008年国际拯救脓毒症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分别于入院前及入院3 d、7 d后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D4~+、CD8~+等指标数值,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每个时点的APACHEⅡ评分、CRP、PCT、La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D4~+、CD8~+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MODS发生率分别为36.00%和2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8 d死亡率为28.00%,明显高于针刺组的8.00%(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具有减轻脓毒症患者的促炎和抗炎反应,从而调节体内抗炎与促炎反应趋向平衡,其机制与减少体内促炎和抗炎介质的释放相关。同时电针足三里穴还能降低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脓毒症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肌肉组织COX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气虚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劳倦过度和不规则饮食复合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足三里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治疗,非经非穴组予以电针双侧非经非穴点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7 d。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心肌、胃肌和骨骼肌组织COX4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胃肌和骨骼肌组织CO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脾气虚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心肌、胃肌和骨骼肌组织COX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心肌、胃肌和骨骼肌组织COX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上调脾气虚大鼠心肌、胃肌和骨骼肌组织COX4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参与线粒体能量代谢而发挥健脾益气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的关系,本实验对大白鼠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后,取穴位处深筋膜、垂体前叶组织和血液,分别制成荧光染色标本、电镜标本和ACTH 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标本。结果表明:电针可使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垂体ACTH 细胞的结构变得明显活跃,血浆 ACTH 含量升高。向大白鼠腹膜腔内注射色甘酸钠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再行针刺,垂体 ACTH 细胞的结构及血浆 ACTH 含量均有变化但不如单纯电针变化显著。根据本研究提出:电针后肥大细胞脱颗粒与垂体 ACTH 细胞有伴随相应一致变化的新见解。电针——肥大细胞——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机体的调整作用密切相关,通过经络——神经体液机制来调整机体相应的功能状态。为中医经络气血的物质基础及理论提供了实验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骨科术后患者腹胀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术后针刺足三里穴,对照组68例行常规术后护理。结果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术后骨科术后患者腹胀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电针足三里穴对人体幽门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内镜测压术,检测电针足三里穴前后部分健康成人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括约肌压力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对幽门括约肌压力波参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高低振幅波和降低高振幅波,与电针非经穴点的单纯抑制效应有显著区别。提示电针足三里穴有兴奋和抑制幽门括约肌功能的双相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对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该疗法调节CIA大鼠滑膜细胞分泌功能的部分机制。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牛Ⅱ型胶原在大鼠背部正中线作多点皮内注射诱发CIA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穴进行电针刺激,频率2Hz,强度2mA,时间30min,连续治疗30d。处理前后分别观察CIA大鼠足跖肿胀度、痛阈;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足跖肿胀度,滑膜细胞培养上清中PGE2浓度和TNF-α、IL-1β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痛阈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减小,痛阈升高,关节滑膜细胞培养上清中PGE2浓度下降,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关节滑膜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