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补液方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3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Ⅰ组65例,Ⅱ组66例,Ⅰ组患者采用传统补液法治疗,Ⅱ组患者采用亚休克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h、治疗1~2h、治疗2h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他各项指标。结果 I组治疗1~2h病死率、总病死率与Ⅱ组比较较高(P0.05),Ⅰ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8.46%)与Ⅱ组(19.69%)比较较高(P0.05)。Ⅰ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与Ⅱ组比较较低,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与Ⅱ组比较较高(P0.05)。结论亚休克疗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与传统补液法比较有显著优势,可以使输液量及严重并发症减少,有利于病死率的降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提高对创伤性休克的认识,增强院前急救处置能力。方法及时接诊、迅速评估、制定方案、有效措施、监测体征、迅速转运。结果 52例病例中院前急救有效缓解45例,死亡3例。结论缩短急救半径、健全急救队伍、完善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水平是降低创伤休克患者致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研究院前急救护理疗效。结果:4例伤势过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6例转送途中死亡,其余患者成功抢救生还。结论:院前抢救护理适用于创伤性休克临床治疗,医务人员要提高抢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的应用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足量快速补液,观察组给予限制性补液。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平均输液量较少,病死率较高,PLT、Hb水平较高,PT、APTT较短,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对控制出血、降低病死率、提高急救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措施进行分析。方法我院院前急救科出车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共86例,院前的急救措施包括:评估患者的伤情,进行急救治疗,在送院途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监测,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结果全部患者中,80例患者安全的送至医院,6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原因包括:患者的损伤比较严重,大量失血,抢救时间延迟,患者内脏器官出现衰竭。结论在现场对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急救,送院途中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并实施心理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98-200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挑选56例作为对象,按照不同补液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足量液体的快速补充,研究组则实施限制性补液处理,治疗结束后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对不同疗法组并发症、病死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和对照组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3例,占比10.7%;病死2例,占比7.1%;对照组患者预后并发症11例,占比39.3%;病死8例,占比28.6%,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静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5):188-189
目的:分析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对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性。方法处理17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现场急救时,快速评估伤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转运途中随时监测病情变化,并积极进行患者心理护理工作。结果通过对本组创伤性休克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抢救成功率达91.66%。结论相对固定的院前救护人员、培训知识的牢固、扎实的救护技能以及齐全的急救设施等能够大大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水平。方法 对52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52例创伤性休克病人,其中140例脱险(92.10%),130例抢救成功85.85%。结论 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能提高创伤休克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到达现场迅速评估病情,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早期液体复苏,安全转运入院,并要严格交接班。结果:本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14例存活89例(78.07%),6例自动出院,死亡19例(16.67%),其中包括院前死亡5例(现场均已呼吸、心跳停止)。结论:熟练的抢救技术,合理的早期抗休克治疗是提高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液体复苏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限制性液体复苏和传统治疗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康复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20中心2002年9月-2006年8月收治的5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比较,其中2002年9月-2004年8月接受传统治疗的10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04年9月-2006年8月收治的489例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患者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489例,康复出院462例,死亡8例。对照组109例转入相关专科治疗,康复出院93例,死亡16例。治疗组康复率为94.48%,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率83.49%(P〈0.01)。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有效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康复率。 相似文献
13.
14.
我科近年来收治5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 ,通过规范化、程度化的急救措施 ,快速静脉输液 ,及时去除病因 ,在短时间内使血压迅速回升 ,为进一步救治患者的生命提供了保证。1临床资料本组50例休克患者中 ,男34例 ,女16例。年龄5~76岁 ,其中脾破裂8例、肝破裂2例、骨折伴大血管损伤6例、宫外孕大出血4例、中重型颅脑伤11例、消化道大出血5例、骨盆及多发性骨折7例、复合伤7例 ,伤后入急诊科时间 :30分钟内12例、31~60分钟22例、61~120分钟10例、120分钟以上6例。来时血压小于90/60mmH…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94年元月~2001年12月共收治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病人768例 ,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768例中男552例 ,女216例 ,年龄7~80岁 ,平均年龄36岁。颅脑外伤176例 ,胸部外伤154例 ,肝脾损伤218例 ,骨盆骨折92例 ,股骨骨折128例。住院18~126天。治愈678例 ,好转73例 ,死亡17例。2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护理2 1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 :病情危急 ,发展迅速 ,病人入院后 ,立即安置在抢救室 ,取头侧平卧位 ,头部抬高15度 ,下肢抬高20度 ,以增加回心血量 ,有利于呼吸、循… 相似文献
16.
17.
术中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中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创伤大、范围广,失血过多以致有效循血量不足,造成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功能障碍,因此需要及时迅速和足量的输液或输血。故本文仅就输液问题进行讨论。1对穿刺针头与血管的选择手术患者一般选用9-12号针头,注意针尖要锐利,以免针尖过钝不易刺入血管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除下肢手术外,穿刺部位以大隐静脉为最佳,因为大隐静脉较粗,大针头不易刺破血管。大隐静脉位置固定且表浅,即使有些水肿或循环较差的患者,血管看不清,也可根据其解剖位置顺利刺入,而且踝关节活动范围小,易于固定。另外用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创伤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对6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施行抗休克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68例患者中66例抗休克有效,经过治疗后出院,2例死亡。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救治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如何快速补液复苏纠正休克.方法 通过对12例烧伤面积大于50%TBSA Ⅱ~Ⅲ度、因延迟复苏导致休克的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快速补液复苏.观察休克期补液量、尿量、脉搏、呼吸、二氧化碳总量(TC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快速补液后2 h内输入液体占第一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40.1±5.6)%,第一个24 h实际补液量占第一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126.4±18.7)%;第二个24 h实际补液量占第二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120.6±5.8)%.快速补液后,尿量大幅增加,TCO2上升,未出现心肺功能不全情况,休克纠正率88%.结论 深静脉置管快速补液可以迅速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