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溴吡斯的明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疗效.方法 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溴吡斯的明和坦索罗辛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测定、日排尿次数、24h单次排尿量来评价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测定、日排尿次数、24h单次排尿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实验组的24h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压力、日排尿次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溴吡斯的明联合坦索罗辛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频脉冲电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 3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从而减少尿路感染与防止肾功能损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膀胱功能训练联用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传统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的4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联合采取电针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P <0.05),每天平均排尿次数以及每天平均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P <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的膀胱排尿压力、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最大尿流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的膀胱排尿压力、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用电针可以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疗效。方法按入院顺序将68例脊髓损伤患者平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用常规训练护理方法进行膀胱功能重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膀胱功能训练护理方法进行膀胱功能重建。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膀胱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尿管留置时间、拔管后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护理明显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膀胱功能训练。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增强了患者尿动力功能,减少了尿路感染机会,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对剖宫产术后留置导尿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0例留置导尿的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96例,对照组204例,实验组采用术后4h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拔除尿管,观察两组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的成功率以及排尿异常的发生率。结果采用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拔除尿管后的排尿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1,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可提高患者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膀胱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膀胱功能锻炼.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干预组的满意度(93.6%)显著高于对照组(68.8%)(P<0.05).结论 膀胱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韩月红  张颖  刘溢思 《中国医药》2013,8(7):909-910
目的 探讨术前规范化排尿训练和术后腹部叩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卧床患者排尿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心内科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进行术前排尿训练,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和排尿功能.同时,术后对90例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运用腹部叩诊法和B型超声测量膀胱高度及膀胱储尿量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1.3±0.7)h]和排尿功能[正常66例(66%),排尿功能分级Ⅰ级23例(23%),Ⅱ级8例(8%),Ⅲ级3例(3%)]明显优于对照组[排尿时间:(2.1±0.9)h;排尿功能:正常44例(44%),排尿功能分级Ⅰ级26例(26%),Ⅱ级26例(26%),Ⅲ级4例(4%)](均P<0.01).腹部叩诊法与B型超声测量法判断膀胱高度结果趋于一致,并用腹部膀胱叩诊高度与B型超声测量膀胱储尿量得出膀胱储尿量回归方程,B型超声测量膀胱储尿量=65.627×腹部膀胱叩诊高度-223.971,该回归方程F=231.138,P<0.01,回归方程有意义.结论 术前卧床排尿规范化训练,能够显著促进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尽快排尿,减少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同时,腹部膀胱叩诊法简便易行,可间接测量膀胱储尿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的时间和频次,观察组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提前、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有效康复训练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46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进行膀胱功能恢复,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歇性排尿训练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2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尿管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间歇性排尿训练治疗方法。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11例(42.3%),无效15例(57.7%),尿路感染19例(73.1%);观察组有效24例(92.3%),无效2例(7.7%),尿路感染10例(3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排尿训练有利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吴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4,(14):250-25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76例SCI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38例、常规组38例,所有患者均及时进行骨科手术、药物治疗。康复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康复组留置尿管时间及感染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SCI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恢复,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王艳华 《哈尔滨医药》2021,41(6):134-136
目的 探讨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激发排尿技术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伴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治疗效果和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签法将72例SCI伴NB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6例,对照组仅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仪治疗,进行两组疗效、排尿日记和尿动力指标、USDS评分对比.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7.22%,较对照组的77.78%显著高(P<0.05);两组术后日均排尿的次数、尿量、膀胱容量较术前明显提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日均排尿的次数、尿量、膀胱容量比对照组增多,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压力降低(P<0.05);联合组U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比仅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伴NB患者,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降低USDS评分,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86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并在实施后第15d、30 d、120d对导尿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 泌尿结石、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泌尿系感染在间歇性导尿前与导尿后第15d、30 d、12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随着导尿时间的增加,泌尿结石、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疼痛的发生率增加;护理人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指导患者配合排尿意识训练、腹肌、膀胱逼尿肌、盆底肌肉群训练,科学配合饮水计划,提高依从性,促进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尽量缩短间歇性导尿的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间歇性导尿术能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实用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使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将评分< 2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认知康复护理,干预组予制定个体化认知功能康复护理以及手指操训练3个月,在15天、1月、2月、3月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康复测评.结果 实验组MoCA量表得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抽象等认知功能评分在分组、时间、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忆、定向两项在时间、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与康复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时间的推进,两组干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语言、命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认知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在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病患的护理过程中,采用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就诊并伴有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病患52例,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实施传统流程下的护理模式,作为常规组;另一组则进一步施以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的方式,作为实验组。比对两组病患尿路感染情况以及膀胱容量、残留尿量等情况。结果:实验组病患各项观察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病患的护理过程中,采用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的方式,不但能有效降低病患尿路感染发生概率,同时促进其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尿潴留护理,观察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直肠功能训练及Crede手法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尿路感染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43.3%),(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膀胱残余尿量(47.3±9.7)mL明显低于对照组(114.5±23.2)mL,(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之后膀胱容量(377.3±47.2)mL明显优于对照组(221.2±28.1)mL,(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损伤后应尽可能早期拔除导尿管,在早期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尿潴留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4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转入急诊后的APS和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预后评价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急诊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和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对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2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实验组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行普通膀胱功能训练,于术后3、9个月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9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2组患者3、9个月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生活质量评价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是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掌握和适应新排尿方式的有效途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可以有效提高控尿和排尿能力,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225-226
目的 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6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及传统的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15 d内实验组患者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可防止患肢水肿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更早的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