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文报告60例慢性肝病患者AP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AR)功能、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交叉研究及有关凝血象测定。发现慢性肝病时PAR下降与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异常者延长的秒数呈负相关,与病情严重性相一致,可作为肝硬化代偿与失代偿的参考指标。用血小板聚集交叉试验检测20例慢性肝病患者,发现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的原因是血浆因素及血小板因素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血液研究室(410008)舒毅刚,钟美佐,解勤之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机理与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改变和毛细血管壁的浸润等综合因素有关。本文对32例急性...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辉  李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693-369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比浊法,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以正常人为对照,应用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升高(P<0.01)。结论:该实验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并就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的机制、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等进行讨论,还展望了血小板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喉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喉癌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比浊法,对50例喉癌患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并以良性肿瘤病人、喉慢性炎性疾病病人及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SAS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与其他组病人相比,喉癌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有增强趋势。结论 喉癌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的增强;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判定、预后评估及预测转移有一定的意义;血小板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血小板功能变化对慢性肺心病的影响。方法对6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体内进行PAG测定。结果:MAR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肺心患者存在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聚集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临床意义及纠正方法。方法:对在Coulter JT血细胞分析仪报告单上打出“SUSPECT PLT CLUMPS”字样的患者重新抽血用仪器再次检测,同时取患者手指血做手工计数。结果:仪器计数的结果明显少于手工计数;血以血管外聚集占25.7%,血管内聚集占74.3%。结论:仪器提示血小板聚集除可表明血小板计数偏低外,还可能提示患者的血液处于高  相似文献   

8.
9.
采用我校研制的全血血小板聚集仪,以电阻法检测正常人和血小板减少患者全血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与聚集电阻值的关系用指数曲线拟合。用曲线回归方程式推算不同血小板数值的正常电阻值,可正确、简便地判断血小板计数不一或血小板减少受检者的全血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连素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时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抽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以ATRA+砷剂维持治疗;对照组以ATRA+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维持治疗时间,随访统计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胶原、二磷酸腺苷(ADP)诱聚:观察组分别为(76.72±5.33)%、(81.43±8.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9.46±6.29)%、(88.27±7.95)%(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维持治疗时间为(19±3)月低于对照组(27±4)月(P0.05)。结论APL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能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2.
100例慢性胃炎临床特点与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纤维胃镜检查,结合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确诊了100例不伴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慢性胃炎。其中浅表性胃炎83例,萎缩性胃炎17例,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上的病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镜下观察胃粘膜,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有时同时存在,从而使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本组不符合率分别为2168%和2941%。故认为内镜检查,结合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应作为慢性胃炎诊断的常规,还对慢性胃炎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测定血浆脂蛋白、前列腺素水平、血小板聚集(PMAR)及主动脉组织 Ch、AppB 含量和粥样病变面积,探讨血浆脂蛋白与血小饭的相关性及与二者与主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MAR 与血浆总胆固醇(TC、r=0.727)、血浆甘油三脂(TG,r=0.502)、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r=0.705)、血浆载脂蛋白 B(ApoB,r=0.751)均呈直线正相关(P 均<0.01),与 HDL_2-Ch(r=-0.444),HDL-Ch/TC(r=-0.584)均呈直线负相关(P 均<0.01),主动脉组 Ch、ApoB 含量及粥样病变面积各自与血浆 ApoB,PMAR 呈正相关(P 均<0.05~0.0),而与血浆 HDL_2-Ch 里负相关(P 均<0.05~0.01)。结果提示:血浆 TC、TG、LDL-Ch、ApoB 升高具有激活血小板致 AS 作用.而 HDL_2-Ch,HDL-Ch/TC 升高再有抑制血小板抗 AS 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水平的变化规律,为APL临床诊治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及掌握血小板输注时机与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7例APL患者及20名健康人RP%,并计数得出其相应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结果初诊时(3.43±1.47)及治疗中(7.03±3.61)患者的RP%均较正常对照组(1.37±0.52)升高(P〈0.05),而RPC(0.11±0.04,0.27土0.11)较正常对照组(0.35±0.10)明显降低(P〈0.01);经化疗缓解时,其RP(3.87±1.08)及RPC(0.56±0.2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的RP%较初诊时无明显变化(P〉0.05),RPC较初诊时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APL病程中连续检测RP及RPC的变化,有助于判断骨髓造血情况,同时为血小板输注与否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47例肝病死亡的病理与临床诊断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7例肝组织病理检查有关资料,并与其临床诊断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病检与临床诊断不相符者23例,占全部病例的489%(23/47)。病理检查能如实反映肝脏病变的性质,对肝病的诊断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因此应大力开展肝组织病理检查,有利于早期认识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病变的隐匿进展,对重型肝炎、尤其是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代偿无症状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提取法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和感染家兔微量血清中提取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 RNA,然后与(α-~(32)P)dCTP 标记的 R_(22)株 HFRS 病毒 M 片段探针杂交,在6例患者血清和2例感染兔血清共8例样品中,有7例出现明显的杂交信号,而正常对照血清和培养细胞为阴性。R_(22)株 M 片段 cDNA 探针可进一步试用于临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高胆固醇血症(急性 HCA)能增强家兔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血液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聚集率和活性率,加重前列腺环素(PGI_2)和血栓素 A_2(TxA_2)平衡紊乱和增加 PMN在缺血心肌的聚集、浸润,从而加重 AMI 再灌注损伤及功能障碍。应用布洛芬抑制 PMN 功能,调节PGI_2和 TxA_2平衡,减少 PMN 在缺血心肌聚集、浸润,可显著减轻急性 HCA 家兔 AMI 再灌注损伤和改善心功能。提示急性 HCA 时,PMN 是加重家兔 AMI 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及评估急性白血病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2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有无出血症状将所有入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出血A组(162例)与无出血A组(195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常规以及TEG。筛选出血小板(PLT)计数3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临床有无出血症状将他们分为出血B组(51例)与无出血B组(27例)。结果 1出血A组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显著高于无出血A组(P0.05),凝固角、最大振幅、PLT计数显著低于无出血A组(P0.05)。2出血B组血凝块生成时间显著高于无出血B组(P0.05),凝固角、最大振幅显著低于无出血B组(P0.05),出血B组与无出血B组凝血凝血反应时间、PLT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ROC曲线分析,凝固角筛查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症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P0.05),但同时又显著低于最大振幅、PLT计数(P0.05),凝血反应时间与血凝块生成时间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振幅与PLT计数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可以有效地预测及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风险,其中以最大振幅指标的临床意义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CML患者11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组给予伊马替尼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小板参数,凝血和纤溶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前P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PLT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PCT、MPV以及PDW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Fbg、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Fbg、D-D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PT、TT、a P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程度较轻,血液学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57例(占50.89%),血小板减少26例(占23.21%),及时减少伊马替尼用量,并给予G-CSF治疗,均好转。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可使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对血小板形态影响不大,可使Fbg、D-D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测定了45例感染儿和20例健康儿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转铁蛋白(Tf)、免疫球蛋白(Ig)含量。结果:①感染儿Fn(0.038±0.035g/L)明显低于健康儿(0.188±0.037g/L)(P<0.001),②45例感染儿中25例肺炎与20例非呼吸道疾病儿Fn均低于健康组(分别为0.033±0.029g/L和0.044±0.03g/L),P均<0.001)。25例肺炎儿中12例重型Fn(0.0190±0.0156g/L)较普通型(0.038±0.031g/L)降低(P<0.05)③感染儿Tf(1.247±0.854g/L)明显低于健康儿(1.999±0.251g/L)(P<0.001),感染儿IgG(9.593±3.041g/L)也明显低于健康儿(13.010±0.474g/L)(P<0.001);IgA、IgM无显著差异。表明:①Fn含量可作为揭示感染及判定感染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②Tf值具有提示感染及评估铁营养状况的双重价值。③本实验在临床上对感染性疾病患儿评价病情及指导治疗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