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从舌象变化分析归纳云南地区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及病机特点。方法对223例初次自愿接受中医药治疗或咨询的云南地区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后观察舌象。结果通过对艾滋病期、无症状期患者舌质色分布、舌形态及舌苔质色的观察,各期的病理舌象均以腻苔为主;艾滋病期以白腻苔(47.45%)为主,其次为黄腻苔(16.06%)、薄黄苔(8.02%),而舌质色以淡舌类(淡红舌与淡白舌合计46.71%)居多,其次为红舌类(32.12%)、瘀舌类(21.17%);无症状期均以淡红舌、薄白苔为主,比例均大于艾滋病期,免疫水平相对较高时,正常舌象表现越多。无症状期A组(200≤CD4〈500)红舌类(42.65%)较无症状期B组(CD4≥500)红舌类(6%)居多。结论云南地区HIV/AIDS患者证候和病机特点为:邪实以湿毒秽浊痰饮为主,正虚以脾气阳虚、肺气阴两虚、肾阴阳亏虚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广东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中医病机及舌象变化特点。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71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舌象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舌质以绛舌(40.8%)、胖大舌(87.6%)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黯红舌(33.3%)、紫舌(23.2%)、红舌(16.2%)、裂纹舌(71.8%)、齿痕舌(59.6%)、点刺舌(40.8%),兼有瘀斑瘀点20例;舌苔以黄苔(90.5%)、薄苔(67.6%)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腻苔(52.5%)、厚苔(29.1%);92%以上的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发生改变。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得出绛舌与点刺舌、瘀斑瘀点、颤动舌、痿软舌、苔少、剥苔、燥苔相关;黯红舌与胖大舌、腻苔相关;红舌与瘦小舌、点刺舌、黄苔相关,紫舌与厚苔、白苔、黄苔相关;淡黯舌与润苔、白苔相关;淡红舌与齿痕舌相关。结论:广东地区EH病属本虚标实,血液壅滞贯穿始终。本虚常表现为阴虚和气虚,标实常表现为火热和痰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的主要消化道症状并探讨其中医病机。方法:随机抽取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诉的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进行四诊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并探讨其病机。结果:HIV/AIDS患者消化道症状出现频率按高低分别为:腹泻、纳差、咽部不适、胃胀胃痛、吞咽困难、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肛门不适、胁痛、便秘、呕血黑便、黄疸。伴随消化道症状的HW/AIDS患者中,最多见的全身症状依次为:消瘦、恶寒肢冷、乏力、低热、自汗、咳嗽、面色少华、皮肤瘙痒、心悸、头晕头痛、尿异常、盗汗、痰多、易感冒、腰膝酸软。患者中出现最多的舌象依次为:齿印舌、白腻苔、暗舌、淡红舌、胖大舌、红舌、淡白舌、薄黄苔、薄白苔、黄腻苔、少苔、花剥苔、腐霉苔、紫舌;出现最多的脉象依次为:虚脉、沉脉、迟脉、实脉、数脉、浮脉;浮脉与沉脉、数脉与迟脉、实脉与虚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四诊合参,HW/AIDS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主要病机是脾虚、脾肾阳虚、痰湿内阻、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中医舌象变化特点与证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5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舌象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舌质以绛舌(38.9%)、胖大舌(85.9%)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黯红舌(26.9%)、紫舌(17.8%)、淡红舌(10.9%)、裂纹舌(73.3%)、齿痕舌(65.9%)、点刺舌(47.4%),兼有瘀斑瘀点30例;舌苔以黄苔(89%)、薄苔(66.7%)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腻苔(37.1%)、厚苔(37.1%);以上的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发生改变。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得出绛舌与点刺舌、瘀斑瘀点、颤动舌、痿软舌、苔少、剥苔、燥苔相关;黯红舌与胖大舌、腻苔相关;红舌与瘦小舌、点刺舌、黄苔相关,紫舌与厚苔、白苔、黄苔相关;淡黯舌与润苔、白苔相关;淡红舌与齿痕舌相关。结论:广西壮族地区EH病属本虚标实,血液壅滞贯穿始终,本虚常表现为阴虚和气虚,标实常表现为火热和痰浊。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S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CAS住院患者411例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动脉斑块好发部位、动脉斑块性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2)CAS的斑块性质和血管狭窄程度均与血瘀、痰浊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CAS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痰浊、血瘀和痰瘀互结可能是促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健康体检中脂肪肝患者舌象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脂肪肝患者的舌象特征。方法:采用中医师肉眼观察的方式,对857例体检者(含580例脂肪肝患者)的舌象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结果:x^2。检验和相关因素分析提示,脂肪肝纽红绛舌、暗红舌、裂纹舌、黄苔、腻苔、厚苔的出现率显著增加。结论:本次研究脂肪肝患者出现的舌象变化,中医学认为多为体内有热或湿热的表现。找到了脂肪肝患者的一般病因病机改变,就可更为合理、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后并发贫血和高脂血症的中医四诊信息,探讨其证候特点及共同病机。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方法,以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某课题病例资料为来源,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对其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患者合并贫血或高脂血症出现较多的症状为:疲乏、面色异常、口味异常、健忘、腰酸、腰膝无力、食欲不振和不寐(>50%),出现较多的舌脉象为:白苔,淡白舌和细脉。面色异常、腰酸头晕、心悸、气短、面色萎黄、神志异常、特殊汗出、耳鸣、手足不温、自汗、白苔、齿痕舌、薄苔和弱脉在贫血组中出现频率较高脂血症组高(P<0.05);腰膝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荣润舌、厚苔、腻苔和滑脉在高脂血症组出现较贫血组高(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后并发贫血和高脂血症的证候以虚为主,主要涉及脾、心、肝、肾。贫血患者出现证型最多的是气血两虚证,其次是脾肾亏虚证,肝肾亏虚证。高脂血症患者出现证型最多为脾气亏虚,肾精亏虚,与脾、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的采集与分析,归纳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的舌象并进行图像记录,应用清华大学研发的《舌象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从1 003例临床资料中,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常见舌色分布依次为:红、淡红、暗、淡白;常见的舌形分布依次为:齿痕、荣润、胖大、舌有瘀斑及舌下脉络发绀等;常见的舌苔色分布依次为:白、黄;常见的苔质分布依次为:薄苔、腻苔、厚苔。属“肝胆湿热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黄,舌质色红,苔腻,舌荣润,苔色白,苔薄,苔厚。属“肝郁脾虚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白,苔薄,舌质淡红,舌质色红,苔腻,舌胖大有齿痕,舌荣润,苔色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涉及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虚、湿盛、血瘀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两种证型患者的舌象分布特点与学会颁布的标准较为一致,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558例HIV/AIDS患者舌象(包括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苔位置等)的横断面研究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关系的初步探讨,以期阐明艾滋病病邪的性质、病机特点、经有偿供血感染HIV/AIDS患者的常见舌象、抗病毒化学药物对舌象的影响以及舌象与不同阶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判断转归预后及治疗时机的把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医体质特点及超声指标。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青年人群(18岁≤年龄≤45岁),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筛选出110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青年人群作为观察组,9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青年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分别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和超声指标登记,分析出其主要体质类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青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医体质特点及超声指标。结果:中医体质类型主要包括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等,观察组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以痰湿质、血瘀质为首,其次是湿热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痰湿质、血瘀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青年人群的颈动脉阻力指数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颈动脉阻力指数、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虽然两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大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在青年时期,动脉硬化的进程已经在悄悄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其反映了血管阻力状况和血管顺应性及弹性状态随着血管动脉硬化的进程逐渐增高。结论: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舌脉指标在不同疾病的痰瘀互结证中分布的异同,为异病同治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以下简称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脑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43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称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6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四诊信息、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卡方检验、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三病舌脉表现的异同。结果:三病出现频数最高的舌脉指标均为弦脉、滑脉、苔色白等。三病做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有弦脉、滑脉、苔色白等,P〈0.05的指标有舌态歪斜、舌态强硬、舌质老等。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心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边有齿痕,舌紫黯、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脑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舌有斑点,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滑,心脑合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淡黯,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苔滑腻或厚腻、脉弦滑、沉滑或短脉。结论:在不同疾病的相同证型中,舌脉表现大体相同,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12.
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证侯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医证侯诊断指标及方法。方法: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4周,2周时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小型猪冠心病模型。测定30点体表心电图、体重指数、采集舌象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采集股动脉脉搏图像,分别对胸痹心痛的主症、兼症、舌象及舌下脉络和脉象进行标准化评分,分析舌象RGB及HIS数值变化,对脉搏图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物的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均有明显的改变,此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模型组舌象图像R分量下降,红色饱和度降低;模型组动物在实验2周时表现出脉搏图h3/h1改变。结论:证候客观化评分方法在实验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中有较好的稳定性,规范化的舌象图像采集有助于评价疾病变化,而脉搏图评价复合因素造模实验动物的脉象的方法还需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月后,2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TG、T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颈动脉癍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小于对照纽(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象的特征。方法应用"中医舌诊系统"观察了7例大肠癌临终患者和62例非临终患者舌象的改变,并进行了舌质、舌苔RGB(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值的量化观测。结果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质以淡红舌和红舌多见,舌苔以无苔和厚黄腻苔多见;非临终患者以红舌、厚黄腻苔多见。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质G、B值较非临终患者降低,R值相近,B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R/G、R/B增高,R/B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癌临终患者薄苔较非临终患者G、B值降低,R值相近,R/G、R/B增高,R/B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厚苔RGB值相近(P0.05)。结论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象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E2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98例女性脑梗死患者按绝经与否分为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测定患者血清中E2、hs—CRP水平,并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结果:绝经后组不稳定斑块为23.97%(29/121)明显高于绝经前组10.26%(4/3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绝经后组稳定斑块为76.03%(92/121)明显低于绝经前组89.74%(35/3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O.01)。结论:血清E2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中医症状及舌脉特点,为脑卒中的中医预防提供辨证论治依据,并为脑卒中高危人群辨证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前瞻性观察方法,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筛查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2536例,分析其中医症状、舌脉、证类分布的频数特征,观察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症状分布特点的差异性。结果检出率前5位的中医症状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视物模糊(1670例,65.9%)、急躁易怒(1458例,57.5%)、腰膝酸软或痛(1445例,57.1%)、头晕(1286例,50.7%)、双目干涩(1274例,50.2%);检出率前5位的舌脉象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苔白(1401例,55.2%)、苔薄(1260例,49.7%)、脉弦(1201例,47.4%)、舌黯(1168例,46.1%)、舌红(1027例,40.5%)。头晕、失眠、苔白、苔薄等检出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齿摇、苔腻、苔黄、脉弦等检出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齿摇、双目干涩、口渴、舌黯、舌红、脉弦等的检出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急躁易怒、麻木、气短、舌齿痕、苔薄、脉沉等检出率中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复杂,既有肝脾肾亏损本虚之象,又有风火痰瘀的标实之征,多属虚实夹杂证。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高危人群症状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象与血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关系。方法观察200例新发单侧脑梗死患者不同苔色、不同苔质,分析其与血CRP含量的关系。结果厚苔组(117例)CRP高于薄苔组(7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相关分析r=0.186,P=0.008,舌苔薄厚与CRP成正相关。不同滑润、燥苔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腻苔组(149例)CRP高于非腻苔组(51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腻苔与CRP成正相关。不同苔色组CR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象的变化可能与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重症脓毒症的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本课题组前瞻性收集的410例包含中医信息的重症脓毒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各项证候发生的频数.结果 重症脓毒症410病例为成人重症病例,年龄15~99岁,平均(62.9±18.8)岁,APACHEⅡ分值为2~50分,平均(23.4±9.8)分.在本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脉象中最常见的是脉微弱205例(50.0%)、其次为沉细137例(33.4%)、滑31例(7.6%)和洪大37例(9.0%).在本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舌象中最常见的是舌体胖大159例(38.8%),舌质苍白156例(38.0%)、紫暗125例(30.5%),舌苔白177例(43.2%)、舌苔黄141例(34.4%),舌苔厚228例(55.6%),舌苔腻219例(53.4%).最常见的证候有痰340(82.9%)、发热337(82.2%)、腹胀337(82.2%)、神志不清314(76.6%)、出汗251(61.2%)、肢端湿冷248(60.5%)、心悸248 (60.5%)、水肿243 (59.3%)、躯体疼痛201(49%),其次为口干欲饮198 (48.3%)、肠道不排气223 (54.4%)、休克178 (43.4%)、皮肤瘀点瘀斑162(39.5%)、畏寒108(26.3%).结论 本研究结果的证候结果显示符合脓毒症各期各证型的诊断要素,是诊断重症脓毒症时中医辨证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