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 0~1级,预计行PCI者9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组(n=45)和对照组(n=45)。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 h。对照组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死及死亡情况,并监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 0~2级,即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11.10%(5/45),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8.90%(4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 d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6.66%(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化度,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在AMI急诊PCI围术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脉,又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达到真正意义上挽救心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4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急诊PCI结果及死亡原因。 结果 死亡18例(3.8%),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支病变8例,2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2例,左主干病变3例;死亡原因:心原性休克9例(50.0%),心脏破裂4例(22.2%),无复流2例(11.1%),上消化道大出血致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死于呼吸衰竭、顽固性心室颤动各1例(5.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术期心原性休克、心脏破裂为主要死亡原因。多支病变、并存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单血清标志物缺乏判断预后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本研究评价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ST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围手术期组合分析多血清标志物水平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梗死相关动脉内灌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肌再灌注和减少出血并发症的研究(NCT01181388)连续入选接受PPCI的203例STEMI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化验指标完整可供分析的145例患者,按其术前肌钙蛋白I(20ng/ml)、高敏C反应蛋白(10mg/L),术后即刻B型钠尿肽(2000fmol/ml)的水平是否高于研究界定值分为低值组、单项高值组、两项高值组和三项高值组。比较住院期间超声评估的心功能、住院期间、术后30天、18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心因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出血事件等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住院期间共有4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低值组3例(6%),单项高值组0例,两项高值组0例,三项高值组1例(14%),三项高值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有增加趋势(χ2=7.922,P=0.048)。30天内共有7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死亡2例(均来自两项高值组),再发心肌梗死3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2例,各组患者30天MACE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81,P>0.05),但是两项高值组患者死亡率较高(8%)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82,P=0.026)。180天内共有10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死亡5例,再发心肌梗死3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2例,各组患者180天MACE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血清标志物异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预后不良,组合分析多种血清标志物来评估PPCI患者的预后可能比单独分析一种血清标志物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在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凝血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药物溶栓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PCI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均高于对照组,α角(凝血块形成点-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水平线夹角)、血块强度(MA)、LY30(MA确定后0.5 h血凝块溶解剩余的百分比)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9%,低于对照组的8.47%,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原Ⅲ(AT-Ⅲ...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F将患者分为HF组和无HF组。确定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患者834例,男662例(79.4%),年龄(62.9±12.9)岁。其中,HF组94例(11.3%),无HF组740例(88.7%)。HF组的30 d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无HF组(24.5%比1.5%,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R 2.173,95% CI 1.12~4.212,P=0.022)、ln 24 h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HR 1.904,95% CI 1.479~2.452,P<0.001)、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1.0 mg/L(中位数)(HR 2.901,95% CI 1.309~6.430,P=0.009)和基线血糖(HR 1.022,95% CI 1.000~1.044,P=0.046)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以24 h NT-proBNP≥1171 pg/m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76.8%(c=0.883, P<0.001),以24 h hsCRP≥13.5 mg/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7.0%(c=0.829,P<0.001)。在犯罪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中,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0.4%,而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6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其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发生HF者预后差。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sCRP、NT-proBNP和基线血糖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检测并联合应用不同的血清生物标记物是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H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时罪犯病变的特点,推断这类患者AMI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1例既往PCI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62.1±10.0岁,男性88.5%)罪犯病变位置为左前降支(LAD)47.5%、右冠状动脉(RCA)39.5%、左回旋支(LCX)13.0%。在既往PCI1年后,除了阿司匹林的应用率无明显变化(93.8%比100%,P=0.113)外,全部患者均停用了氯吡格雷,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调脂药的比率明显降低(与PCI后1年内比较,分别为46.9%比75.0%,P=0.001;34.4%比70.8%,P=0.001;28.1%比77.1%,P=0.000)。61例患者的罪犯病变特点: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19.7%),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6例(9.8%),非支架内血栓43例(70.5%),没有支架内再狭窄因素引起。AMI距既往PCI的时间:1个月以下者13例(21.3%),除了1例因术后3天在另一支冠状动脉发生斑块破裂外,其余均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个月~1年者16例(26.2%),其中4例为晚期血栓形成,12例为非支架内血栓;1年以上者32例(52.5%),除了2例为支架内晚晚期血栓形成,其余30例均为非支架内血栓因素。结论既往PCI患者A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冠心病二级预防对减少PCI术后AMI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延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院2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治疗或接受介入治疗的种类、将患者分为直接急诊PCI治疗组(急诊组)75例,延迟PCI治疗组(延迟组)73例以及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128例.收集并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存活出院的患者随访,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于出院第12~48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基线资料急诊组ST段抬高例数高于其他两组,住院天数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急诊组和延迟组.平均随访4.3±2.7年(1.8~7.5年),完成随访247人(89.5%).随访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延迟组为57.4%±3.4%,急诊组为59.3%±7.5%,对照组为54.7%±4.1%.延迟组死亡1例,急诊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14例.与对照组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远期MACE的发生率;与急诊组相比,其左心室功能改善及远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28例急诊P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将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电风暴定义为24 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需要紧急治疗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或电除颤).结果 228例急诊PCI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39例,发生率为17.1%.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55.6%、23.7%、12.4%和0.电风暴组的年龄、梗死相关动脉直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3、0.012、0.036、0.018、0.001、0.049).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越高,电风暴发生率越低.而性别、收缩压、舒张压、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直径(OR:2.381,95%CI:1.127~5.028,P=0.023)、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血流,TIMI分级(OR:4.744,95%CI:1.773~12.691,P=0.002)、再灌注心律失常(OR:12.680,95%CI:4.360~36.879,P:0.000)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来我院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202例,发病时间在12h内(其中13例〉12h但〈24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202例患者中195例(96.5%)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02例患者置入263枚支架。13例发生无血流现象,其中5例死亡。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7例,23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术后195例患者症状缓解,顺利康复,无心血管事件发生。202例患者中7例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3.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1318例,其中老年人338例(25.6%),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老年STEMI 31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两组:PCI组136例(43.0%)和保守治疗组180例(57.0%).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随访2年评价患者预后.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史、家族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壁STEMI、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静脉溶栓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例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多数患者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轻体质量、坚持运动等,较规律服用预防心室重塑、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年随访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人数和1个月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均高于PCI组(分别为17.2%与2.2%,OR=9.224,95%CI=2.756~30.876;31.1%与8.1%,OR=5.132,95%CI=2.568~10.257;8.3%与1.5%,OR=6.091,95%CI=1.369~27.105,均P<0.01).老年STEMI的1年、2年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明显高于PCI组(分别为21.1%与2.2%,OR=11.864,95%CI=3.577~39.349;32.2%与4.41%,OR=10.301,95%CI=4.289~24.736,P<0.01). 结论 PCI可减少老年STEMI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和1个月病死率,尤其是可明显减少1年、2年病死率.因此,早期PCI可明显改善老年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和行择期PCI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8例AMI患者被分为两组,急诊PCI组19例,择期PCI组229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PCI后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52.7±6.3)%比(54.1±2.7)%],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48.8±1.7)mm比(47.8±2.4)mm],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可以防止再梗死和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共入选15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在术后1 h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静脉推注后,以0.15μg·kg-1·min-1持续48 h),对照组(77例)不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状况,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出院后30 d和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再次靶病变血管重建)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的基线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出院后30 d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6.3%比18.2%,P<0.05),其中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统计学意义(1.3%比9.1%,P<0.05).治疗组6个月的MACE发生率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10.0%比23.4%,P<0.05;2.5%比10.4%,P<0.05),治疗组出院后30 d,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比(46±8)%,P<0.05;(57 4-7)%比(50±9)%,P<0.05].两组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显著降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30 d和6个月MACE发生率,改善其30 d和6个月的心功能,同时不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复制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AMI-PCI)后无复流(no-reflow)现象,提供更为接近人类心血管组织生物学特性的动物模型。方法小型猪20头,雌雄不限,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球囊闭塞、微血栓注入造成左前降支(LAD)无复流。监测心电图变化。结果(1)制模共有16头小型猪成活,其中14头达到AMI-PCI后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TIMI血流≤2级,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36.2帧],制模成功率为70%。(2)小型猪在无复流模型建立成功后较闭塞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PRI)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较闭塞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整个实验中,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内心电图的演变均出现类似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的心电图演变规律。结论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再灌注、微血栓注入制备的无复流小型猪模型是无复流研究中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方法 入选668例STEMI并急诊成功行PCI的老年患者,分为无复流组和复流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资料评价无复流,分析评价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 668例老年患者中,发生无复流181例(27.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侧支血流0~1级、PCI前血栓负荷评分≥4分和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随着无复流独立因素数量增加,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升高,分别具有0、1、2、3和4个独立预测因素时无复流发生率分别是10.0%(2/20)、13.7% (32/233)、30.8%(85/276)、38.1%(37/97)和59.5% (2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796,P<0.01)。 结论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入院收缩压<100 mm Hg、侧支血流分级0~1级、PCI前血栓评分≥4分和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PCI)后心肌灌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联合TIMI计帧分级(CTFC)与ST段的回落(STR)评价心肌灌注,并依此分为心肌灌注良好和灌注不良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6个月心室功能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前壁梗死、IRA重建时间长是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周、1个月灌注不良组LVEF低于灌注良好组,而节段运动比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收缩功能均较前改善,LVEF增加。随访6个月累计MACE、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均P<0.05)。结论IRA重建时间与心肌灌注显著相关;心肌灌注显著影响AMI患者的心功能,灌注不良者近期MACE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再流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预测因子.结果 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随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闭塞处影象学为Ⅰ型病变、Ⅱ型病变、Tapered病变、Cut-off病变以及Tapered-cutoff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5、0.84、0.65、0.23与0.75,Fade-out病变、Floating-thrombus病变、Dye-stasis病变以及Big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正相关,OR值分别为4.78、1.19、1.16与1.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预测因素有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以上、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fade-out病变等.结论 梗死相关血管闭塞处有大量血栓并向近段延伸的病变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发生的造影影像独立预测因素.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等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发生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具备以上临床与造影影像特征的患者为发生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