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5例患儿中急性型占98.54%,慢性型占1.46%。47.8%的患儿发病前1~4周曾有感染史;32.68%的患儿在发病前3d~1月曾有预防接种史。病原学检查185例,阳性占52.97%。临床表现以轻、中度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合并内脏等重度出血者占6.24%。188例给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血小板在2周内、1周内、3d内达正常水平者分别为96.28%、77.13%和32.98%。结论小儿ITP患者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病毒感染与小儿ITP有密切关系。发生于预防接种后的ITP高于以往报道,其中以乙肝、百白破疫苗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分析其疗效。方法:对135例0-3岁ITP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35例中90例发生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占66.7%;15例发生于疫苗注射后,占11.1%;5例发生于以原体感染之后,占3.7%;5例弓形虫IgM阳性,占3.7%;20例原因不明,占14.8%,发生ITP。其中急性118例,占87.4%;慢性17例,占12.6%。结论:病毒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有关,0-1岁ITP患儿疗效较1-3岁ITP患儿好,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的高低及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微小病毒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4 8例ITP患儿和 32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HPVB19-DNA检测 ,并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 :4 8例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 37.5 % (18/48) ,32例健康儿童HPVB19-DNA均为阴性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 ;ITP组中急性型与慢性型之间HPVB19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病毒感染阳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结论 :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 ,尤其是急性型 ;HPVB19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 ITP) ,是临床常见的小儿血液系统疾病 ,且复发率较高 ,重症病人可合并颅内出血、内脏出血 ,从而导致生命危险 ,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 80例 ITP患儿 ,分别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激素 )、激素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IVIG3种治疗方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均为首次住院 ,血小板计数 <2 0× 10 9/ L19例 ,血小板计数 <(2 0~ 80 )× 10 9/ L 6 1例。 80例患儿中 ,男 47例 ,占 5 9% ;女 33例 ,占 41% ,男女之比为 1.4∶ 1,发病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5.
周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4):1069-1070
目的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56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占64.2%,慢性占35.8%;男女比例为1.95∶1;PAIgG升高占75%,PAIgA升高占5%;发病1周 ̄6周前有明确前驱感染者34例(60.7%);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微小病毒B19感染;除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丽科伟)、磷甲酸钠(可耐)清除病毒感染,急性患者全部治愈,慢性患者疗效提高。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别是慢性病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沙林林 《当代医学》2008,(10):21-22
目的 加深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转归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0例ITP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急性型69例(63.8%),慢性型10例(11.1%),放弃治疗11例.(2)42例(46.7%)有前驱感染病史.(3)60例(80%)轻中度出血,6例(6.7%)重度出血.(4)就诊时35例(38.9%)血小板≤25×109/L,26例(28.%)≤10×109/L.(5)骨髓涂片66例,其中45例(68.2%)巨核细胞总数增多,21例(31.8%)巨核细胞数正常.结论 小儿ITP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病毒感染与小儿ITP发病关系密切;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IT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周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069-1070
目的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56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占64.2%,慢性占35.8%;男女比例为1.95:1;PAIgG升高占75%,PAIgA升高占5%;发病1周~6周前有明确前驱感染者34例(60.7%);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微小病毒B19感染;除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丽科伟)、磷甲酸钠(可耐)清除病毒感染,急性患者全部治愈,慢性患者疗效提高。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别是慢性病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其发生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44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占68.2%,慢性占31.8%;男女比例为1.75∶1;PAIgG升高占75%,PAIgA升高占5%;发病1~6周前有明确前驱感染者24例(54.5%);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急性病例5例(16.7%),慢性病例11例(78.6%);在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丽科伟)清除病毒感染,急性患者全部治愈,慢性患者疗效提高。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别是慢性病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痘(ITP)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丙种球蛋白显效率为66.7%,激素为423%,免疫抑制剂为25.0%。结论发病前患儿多有病毒感染史;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0.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急性IT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9岁的小儿为最多见,婴儿或成人较少见,发病率男女无显著差别。病因和发病原理急性ITP的病因和发病原理至今尚不甚清楚。由于本病发病前常有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史,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在病毒感染痊愈之后,说明病毒与病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60例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发病占75%.病因为感染占87.5%,药物性占9.4%,肿瘤性占3.1%,结缔组织病占1.9%,做病原学检查84例,病毒抗体阳性43例,支原体抗体阳性18例,细菌培养阳性5例.本组中15例患儿用过病毒唑、头孢类抗生素及退热药包括安痛定、泰诺林滴剂等.单纯治疗原发病与同时口服升白细胞药及应用GM-CSF治疗,三组治疗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χ2=42.48,P〈0.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儿急性粒细胞减少症好发于婴幼儿.临床以病毒感染引起居多,药物应禁用安痛定,慎用病毒唑,避免滥用抗生素.治疗原发病同时予以GM-CSF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杨昌训 《海南医学》2008,19(10):102-102
目的 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殿(ITP)的临床特点,其发生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3年至2004年间住院的24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ITP占62.5%,慢性ITP占37.5%,男女比例1.4:1,病毒感染5例占20.9%,在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清除病毒感染,急性病例全部治愈,慢性病例疗效提高.结论 ITP自发性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可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rdcpurpura,ITP)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以急性最为多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急性ITP好发于儿童,其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慢性型好发于成年女性,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抗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92例初治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因素。结果:男性患儿占大多数为66例(71.7%),婴幼儿为主59例(64.1%),秋冬季易发病为64例(70.5%),发病前有感染病史达65例(70.7%),49例(53.3%)有不同程度贫血,血小板相关病毒阳性40例(43.5%),血小板抗体阳性62例(67.4%)。提示病毒感染和贫血可能是ITP发病的诱因,男性、婴幼儿、秋冬季节易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方法:对60例ITP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的检测,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检测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检测的抗体为IgM。结果:检测发现ITP患者中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风疹病毒、肝炎病毒、HPVB19抗体呈不同的阳性率。结论:小儿ITP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为免疫介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3年62例ITP住院患儿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6月以下21例(33.9%),3岁以下46例(74.18%);感染为主要诱因,病原体依次为CMV,MP,EBV。34例(54.8%)应用静脉激素(年龄≤3月用地塞米松,>3月用甲泼尼龙),逐渐减量改口服醋酸泼尼龙治疗,共达1个月。26例(41.9%)同时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1次,疗效显著。结论 ITP好发年龄以婴幼儿居多;多有感染诱发;6月以下小婴儿合并CMV感染时,PLT上升缓慢,且容易反复下降;合并EB慢病毒感染时易使病程迁延,警惕可能转为慢性。积极去除病因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或同时联用丙种球蛋白蛋白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丙种球蛋白与强地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 46例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IVIG)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随机分组治疗对照观察。结果表明 :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 ,虽IVIG组的显效率高于激素组 ,但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提示对中重度以上的ITP ,首选大剂量IVIG治疗可尽快改善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23(3):256-25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66例ITP患儿和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66例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26例,阳性率39%;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4例,阳性率10%;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36,P<0.05).ITP组中急性型与慢性型之间有显著差异(X2=12.65,P<0.05).而初发与复发、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血小板高与低以及不同性别之间其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尤其是急性型IT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综合征 (SSSNS)的发病是否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方法 采用桥联酶标法 (APAA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 )检测 2 0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呼吸道病毒抗原和血清病毒抗体。结果  SSSNS患儿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其病毒检出率明显增高 (P <0 .0 5 ) ;SSSNS患儿病毒检出率与尿蛋白定量密切相关 (P <0 .0 5 )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 5 0 m g/ (kg· d)者的病毒检出率高于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 <5 0 m g/ (kg· d)者 ,尿蛋白转阴时 ,体内病毒消失。结论 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 ;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是其主要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本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急性型,多发病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成年人。临床上以皮肤粘膜的出血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同时伴有缺铁性贫血。一、急性型ITP 急性ITP可发病于各种年龄,但临床上以儿童为多见,特别是2~5岁的儿童,男女发病率相近。约有80%的病例在发病前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