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大青龙汤证身重的认识李永清,杨桂香大青龙汤证在《伤寒论》中共两条。一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之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就其方证而言,属外感风...  相似文献   

2.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3.
龚艳桥  戴天木 《光明中医》2008,23(7):921-922
《伤寒论》第38条、第39条同是讲大青龙汤证的条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瞒,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第38条中风乃伤寒之互词,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病机为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比较容易理解。而第39条主症与38条迥异,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等,似乎每个证候都不好解释,所以对39条的病机伤寒学者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张洪林  胡宸韶 《山西中医》2011,27(12):56-56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宋版)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喟,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为仲景辨治风寒束表,阳郁烦躁所设。笔者用该方辨治夏日空调病患者1例,效果显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大青龙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1]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主要治疗有恶寒、身热、烦躁、身疼痛等外寒内热证,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肺炎、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的大、小青龙汤均是治疗太阳病的名方,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下面谈谈我对这两方的肤浅认识。一、对大青龙汤的认识《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合两条经文所述,施用大青  相似文献   

8.
<正> 一、辛温解表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汤用桂杏草,表实无汗喘咳疗. 大青龙治寒包火,再加石膏生姜枣.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能发汗平喘,主治伤寒(伤于风寒)表实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临床多用于冬季及北方农村,体质壮实而感寒较重,并伴有喘息气逆者大青龙汤即麻黄汤倍麻黄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能解肌清里,主治表寒里热(寒包火),而偏重解表,用于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有力者.  相似文献   

9.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10.
大青龙汤是峻猛发汗之剂,临床使用,务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用之稍有不当,则祸旋踵。对此,笔者深有体会,介绍如下: 一、脉沉弱者,不可与之。欧阳××,男,50岁。1984年10月9日初诊。患者发热恶寒,身疼痛,烦躁不安已三日,伴见咳痰稀白,无汗,口不渴,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白相兼,脉沉弱。此为风寒闭遏、郁热于内,当舍脉从证,方选大青龙汤治疗:麻黄12克、桂枝9克、生石膏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0枚。一服汗出如洗,身痛虽减,然恶寒更甚,手足冰冷,脉较前更弱。此为发散太过、汗多亡阳之征兆,若不速治,恐有厥逆之变。当急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阳气蒸化阴液出于肌表而成,纯阳无阴则无汗,纯阴无阳亦无汗。纯阳无阴犹釜火无水,不能蒸腾;纯阴无阳犹釜水无火,亦无法蒸腾,均不能作汗矣。用麻黄汤者,乃表实皮毛闭塞,液津未伤,汗源尚在,故只须此纯阳之剂一鼓作气而汗出。方中麻黄发越阳气而“开鬼门”,桂枝温经通阳,二药相伍焉能不汗?麻杏甘石汤则无桂枝之温通,却用石膏与麻黄为伍,一寒一温,且石膏大寒,仲景原方石膏用量为麻黄一倍,石膏之大寒远远地制约了麻黄之温,此种比例关系不能发  相似文献   

12.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2,2(4):29-30
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13.
大青龙汤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三八)大青龙汤证实即麻黄汤证加烦躁者。因为大青龙汤证是因寒邪外束,菀热内扰所致,寒风外束故现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脉紧证,菀热内扰故现烦躁证,所以大青龙汤既用麻黄汤以汗解外束的寒邪,又用石膏以清解内扰的菀热。在本论里面,为历来注家所聚讼纷纭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而伤营卫之说。这里试先引张隐  相似文献   

14.
<正>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麻黄汤乃发汗竣剂,而大青龙汤又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而成,其发汗解表和清里热两法并重,故而退热功效更加明显。笔者临床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表寒里热证126例,疗效显著,观察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青龙汤治疗5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端权 《河南中医》2000,20(5):37-37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 38条 ,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枣、生姜、石膏组成 ,有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之功效 ,主要应用于外感风寒之邪 ,内有郁热蕴结之证。正如原文所云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我们根据仲景之旨 ,将大青龙汤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中医辨证属于肺中素有痰湿内伏 ,而又新感风寒引发者 ,即所谓“寒包火”证 ,收效满意。1 一般资料 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例共 5 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4例 ,对照组 1 8例。治疗组中男 1 9例 ,女 1 5例 ,最…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清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应用清法,极具特色,现详述如下:清宣郁热治内热烦躁:风寒外束,内有郁热,“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用大青龙汤(38)。方中石膏清泄里热,与麻黄汤配伍,透解郁热。若表郁内热轻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27)。  相似文献   

18.
一,试从药物组成、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等方面)c较麻黄汤方证、麻杏石甘汤方证、大青龙汤方证和小青龙汤方证的异同。答:麻黄汤证的主要证候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风寒外束、卫阳郁闭、肺气失宣所致。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所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证的主要证候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外邪化热入里,肺气失宣的见证。其有辛凉清宣与辛温发汗之别。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有脉浮紧(或浮缓)、发热恶寒、身疼痛(或身不疼、但重)、不汗出而烦躁等。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20.
<正>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仲景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大枣、杏仁组成,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张志聪对《伤寒论》的注解中说到:"夫诸阳之会在面,面色反有热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