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肌电图检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肌电图检查分析陈国立1黄昌林1韩西1崔化明1毛同斌1肌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有40余年。该方法精确客观,可帮助发现某些神经和肌肉、神经肌肉接合部位以及肌肉本身的病变,还可用于鉴别某些疾病。自1990年10月至1993年12月,我中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优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冷光源头灯(Heine3S LED headlight)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36~68岁,平均53.6岁;病程6~72个月,平均29.5个月。结果:28例患者术后次日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减轻。经6~14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依据JOA29分法进行疗效评分,由术前7~15分(平均11.6分)改善至术后26~29分(平均28.2分),平均改善率为93.1%。结论:冷光源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直视视野清晰、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减压彻底、疗效确实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术与硬脊膜及神经根损伤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里  廖中东  汪冬生 《中国骨伤》2005,18(11):686-687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MED)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如何提高MED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一直以来是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本术式在1.5cm内径的通道内操作,术野小而深,操作不慎或术野不清极易造成硬脊膜及神经根损伤,从而影响手术疗效。我院自2001年3月引进美国枢法模公司生产的MED系统,至2003年10月共施术287例,针对工作初期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如何预防及处理MED术时硬脊膜及神经根损伤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神经根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行TLIF。采用经神经根孔后壁的扩大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和彻底减压,椎间隙前1/3植入碎骨,后2/3植入单个融合器,同时使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脊柱。效果 平均手术时间2(1.5~4)h;术中平均出血量250(100~450)ml。随访1.5(1~2)年,所有患者脊柱节段均获融合(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1)个月。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优良率为96.2%(25/26)。结论 T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融合率高和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40例临床分析郑瑞启,臧东升,姚进先,陈军1955年Schesinger首次提出了骨性侧隐窝狭窄的概念。Ciric等[1]使用CT研究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以来,随着CT用于脊柱疾患的诊断,近年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  相似文献   

6.
含气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刚 Andr  O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5):330-331
含气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吕刚OleAndrenLars-keBrostrm椎间盘内裂隙中气体聚集的X线征象即所谓“椎间盘真空现象”,由Magnusson于1937年首次报告。1942年,Knutson首次描述了此征象与椎间盘变性的相互关系。然而,...  相似文献   

7.
腰神经根封闭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腰神经根封闭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100700)李星,陈力夯,章永东从1991年~1994年,我们共对56例临床症状典型,体征明显,CT检查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腰神经根封闭配合手法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常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如果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即使早期手术,临床中仍发现有部分患者膀胱功能无法恢复,对此类患者膀胱及括约肌功能恢复程度的判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方法对本院148例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中4例(2.7%)合并典型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5个月-9年,平均6.1年),随访内容主要包括二便功能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恢复情况。结果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恢复较快,二便功能恢复较为缓慢。但经过数年的随访,全部4例患者二便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够自理,结果较满意。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经手术减压后二便功能近期恢复不满意,经长期非手术治疗后能够有较满意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张大勇  李重茂 《中国骨伤》2002,15(8):483-484
1 病例介绍病例 1,女 ,4 8岁 ,农民。因腰扭伤疼痛向右下肢放射痛3年来院就诊。体格检查 :腰生理弯曲变直 ,L3 ,4、L4,5右旁叩痛阳性 ,右直腿抬高试验 2 0°阳性 ,右足下垂 ,右膝反射消失 ,右侧股四头肌肌力Ⅲ级 ,右大腿外及右小腿前内侧和右小腿外及右足背皮肤感觉麻木。CT检查示 :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 ,L3 ,4未见椎间盘突出。腰椎管造影X线片示 :L4,5椎间隙严重变窄 ,平齐第 4腰椎右侧椎管内组织及腰 4和腰 5右侧神经根明显压迫影像 ,造影剂充盈缺损 (图 1)。诊断为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上移伴高位神经压迫。施行L4,5后路右侧…  相似文献   

10.
炎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L  Tang T  Yang H  Weng W  Zh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3-736
目的 探讨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基础及其疗效。方法 在 34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测椎间孔外区腰椎节段血管与横突、腰神经前支的相对位置关系 ,椎弓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的深度以及腰神经前支的走行等。 1993年 10月~ 1999年 10月 ,采用后侧肌间隙入路和外侧腹膜后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 11例。 结果 L1~L4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 90 %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 1/2的腹侧 ,血管与腰神经前支毗邻并位于腹前方 ,L1~L5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深度约为 1 0~ 2 0cm ,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约为 7°~ 2 5° ,越往尾侧 ,深度与角度逐渐增加。本组 11例中 10例随访 1年 11个月~ 8年 2个月 ,按照LBOS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定 ,优 8例 ,良 2例 ,比较而言 ,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康复时间等相对较少。 结论 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441例,将其分为巨大型172例、普通型1269例,随访记录其发病年龄、性别、症状特点、突出形态、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术后复发率等,并行统计学对比分析2组在各方面的异同。结果1441例患者资料完整,总体男女比2.99∶1,平均年龄43.4岁。2组之间比较:平均年龄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比例均为男性好发,巨大型组男女比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平均病程巨大型组明显短于普通型组(P<0.05);巨大型组与普通型组相比,双侧症状更多、肌力下降者更多、马尾综合征更多、中央型比例更高、椎间盘脱出者更多(P<0.01);巨大型组中实施双侧减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深部感染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4.12%、93.78%,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巨大型组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与普通型相比有截然不同的临床特点,其手术治疗可达到等同于普通型的良好疗效,术后复发率低于普通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3.
罗成龙 《中国骨伤》2002,15(10):616-617
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自1997年以来作者采用节段性减压稳定性结构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仕荣  石印玉 《中国骨伤》2005,18(7):416-419
腰椎间盘突出症确切致痛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脊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被认为与疼痛和特定节段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然而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现象对此提出不同的解释。该文对近年来有关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其与椎间盘突出物可代偿的椎管储备容量、受累神经根对机械压迫的逃逸避让与弹性延长功能,以及受累神经根低氧消耗与抗缺血性损伤代偿作用等因素有关。这将深化对下腰痛的理解并有助于相关领域的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根据突出部位与程度,分别采用五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其中侧方入路1例,单开窗法25例,双开窗法13例,半椎板切除18例,全椎板切除11例。结果 42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优良率90.5%。结论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伴有低位突出,应充分重视临床查体。手术中仔细探察椎管、重视狭窄侧隐窝的减压、注意潜行椎间盘突出和脱出髓核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与有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突出、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将符合要求的CT病理分型为膨出、突出、脱出的体检或住院或门诊患者120例,按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分为2组,每组按CT病理分型分3组,年龄20-59岁,平均38.5岁,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椎间盘分布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对各组评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矢状径指数(SI)、盘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上口宽度、硬膜囊前后径。CT值由X线断层扫描测定,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④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在SI、CT值、CT评分、硬膜囊前后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隐窝上口宽度、盘黄韧带前间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腰椎间盘突出大小、部位、类型不一定与临床症状存在必然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压迫程度无正比关系;②椎管内突出髓核是否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着诸多或必然因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物可代偿的椎管储备容量、受累神经根对机械压迫的逃逸避让与弹性延长功能,以及受累神经根低氧消耗与抗缺血性损伤代偿作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于泉  潘志军 《中国骨伤》2003,16(4):253-25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本文就目前应用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作一探讨。1 腰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外伤为其发病的原因。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外力作用下,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纤维环损伤本身可引起腰痛,而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放射痛,故有腰痛、放射性下肢痛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和体征。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机制 有关疼痛的机制,众说纷坛,目前主要的理论有:①机械压迫学说;②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髓核的蛋白多糖和β-蛋白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③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的结构组织,髓核突出,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和β-蛋白成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在Satoh等的临床对照实验中发现,在突出间盘组织中通  相似文献   

18.
方忠  李锋  熊伟  陈安民 《中国骨伤》2005,18(1):37-38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APLD)自从Hijikata首次报道成功以来,以其创伤小、出血少、不造成神经根粘连、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病人易接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关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的报道较少,且多数人把此类腰椎间盘症作为APLD的禁忌证.我们通过收治的45例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行APLD治疗后,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楼超  俞伟杨  陈剑  何登伟 《中国骨伤》2022,35(5):448-45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3例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5~83(65.7±7.4)岁;单节段融合27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31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1~78(64.8±7.8)岁;单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开放融合翻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2.4±0.5)年,对照组随访时间(2.6±0.7)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的透视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腰痛、下肢痛VAS和ODI在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术后1、3个月ODI均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而两组间下肢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再次开放融合翻修术相比,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疼痛和功能改善的优点,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