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试Evans和Chrisman-Snook术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的术后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采集18具冰冻下肢标本,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9.3±11.2)岁,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Evans术式组(B组)和Chrisman-Snook术式组(C组),每组6只标本。解冻后在B、C组中切断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造成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并采用Evans术式和Chrisman-Snook术式重建外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侧方应力加载下的位移情况。结果:①胫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显示B组对外侧副韧带损伤修复后位移大于A、C组(P<0.0001),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距下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显示B组术后位移大于A、C组(P<0.0001),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造成踝关节不稳,在其修复术式中Chrisman-Snook术式比Evans术式在重建踝关节术后初期稳定性上优于Evans术式,Chrisman-Snook术式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LARS韧带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病例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为(23.1±5.3)岁(18~27岁),左踝19例,右踝11例。由同一位医生采用仰卧位全关节镜下行外踝Y形人工LARS韧带重建术。观察术后2周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度。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指导病例行相关康复锻炼。结果 病人随访时间为(12.6±1.7)个月(12~24个月),全部病例踝关节切口愈合情况佳,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满意。AOFAS评分和Kofoed评分分别由术前(42.20±5.98)分、(66.17±3.31)分提升至术后(80.63±5.39)分、(81.60±4.35)分,VAS评分由术前(7.63±0.85)分降至术后(1.03±0.67)分,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度由术前14.73°±1.46°缩小至术后12个月的2.8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项康复锻炼均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应用人工LARS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满意,具有踝关节稳定性好,快速恢复运动等优点,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8~47岁)。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8.2个月。围术期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踝关节活动受限,未出现膝部肌腱供区肌肉功能障碍。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1±6.8提高至术后的9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3±1.7提高至术后的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方式简便,术后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骨折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研究已发展到磁共振成像和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水平。治疗方面多倾向于手术内固定,在手术时机、内固定材料、关节镜使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对下胫腓联合分离和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提出了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94年6月至2007年7月采用Watson—Jones手术和改进的Chrisman—Snook手术治疗踝关节不稳24例(踝),其中11例采用Watson—Jones手术,13例采用Chrisman—Snook手术。结果除8例失访外,余16例获平均5年9个月(2.5—9年)随访,踝关节功能采用踝关节稳定度(50分)、踝关节内翻试验(25分)和踝关节抽屉试验(25分)等来评价,疗效优(85~100分)14例,良2例(70—84分),无失败(〈69分)。还比较了Watson—Jones法与改进的Chrisman—Snook法疗效。术前、术后稳定度、踝内翻试验和抽屉试验两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著意义。本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踝关节外侧不稳采用Watson-Jones手术和改进的Chrisman—Snook手术修复踝关节外侧韧带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不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宾尧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1):46-48
踝关节不稳指踝关节内、外侧稳定结构的损害,导致踝关节频繁内/外翻性损伤所引发的踝关节骨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统计表明96.7%为足内翻导致踝外侧稳定结构的损伤,3.3%为足外翻暴力致踝内侧三角韧带等稳定结构的损伤。由于足内翻伤日常频繁发生,因此,踝关节外侧不稳尤为常见。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出现10—100次踝关节内翻损伤,只要其中一次对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一主要是副韧带严重损伤就会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怕行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踝关节后方隐匿性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病例资料,探讨其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病人的资料。2003年9月~2006年6月共收治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7~38岁。6例均有明确踝关节扭伤史,无明显骨折脱位而早期行保守治疗,2例未予固定4例予石膏固定3周。所有病例伤后均有踝关节后方持续疼痛及关节处压痛,行走时及静息时均有胀痛感,疼痛可向小腿后方或足底放射。6例病人在受伤当时均未诊断撕脱骨折,伤后4个月~1年入院,X线侧位片可见踝关节后方小骨片影,正位片可不明显,其中4例经CT检查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折,其部位与临床症状部位一致。6例病人均予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及CT所示骨折部位选择内后方或外后方入路显露踝关节后方,术中见关节内骨块均为关节囊附着处的小片软骨撕脱,切除骨片,功能位石膏固定踝关节1周后即予下地行走。[结果]6例病人均于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无复发。[结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有其特征,但在早期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诊治.[方法]14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合并53例下胫腓关节分离,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nd-T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86例,良47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和固定,治疗的目的是维持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保证损伤的骨及韧带更好修复,防止踝穴增宽及踝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及康复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及康复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2004年10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126例,男81例,女45例,平均年龄36岁。根据Danis—Weber分类,A型12例,B型86例,C型28例。采用Baird—Jackson系统评价临床疗效,随访1~5a,平均18个月。[结果]优65例(52%),良44例(35%),可11例(9%),差6例(5%),优良率为86.51%。[结论]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解剖复位,结合康复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手术时机、骨折分型、手术方法及康复治疗对于踝关节骨折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资料,左侧2例,右侧3例;年龄18~50岁;病程2~12a。5例早期均被误诊。均行滑膜切除术后放射治疗。[结果]随访1~4a,平均2.5a,治愈2例,好转3例,未见复发。[结论]该病早期诊断困难,临床、放射学及病理检查相结合是确诊关键;滑膜切除术后结合放射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严重闭合性踝关节骨折及脱位的手术操作技巧,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10年12月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03例严重闭合性踝关节骨折及脱位患者,男76例,女27例;年龄18~71岁,平均40.8岁。根据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8例,旋前-外展型27例,旋后-外旋型46例,旋后-内收型12例。合并后踝骨折3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4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5 d。术前101例行跟骨骨牵引,78例行踝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结果]98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0.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1例下胫腓固定患者在术后第24周随访时发生固定钉断裂,于术后12个月完整取出;47例下胫腓固定钉于术后12周单独取出。所有患者于术后12~18个月完整取出内固定装置。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的并发症。末次随访疗效评定根据美国足踝外科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48例,良31例,中16例,差3例,优良率80.6%。[结论]术前准确及全面的评估,正确的手术入路及方法,术中精确及牢固的解剖复位固定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总结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要点。方法:对随机抽取的39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情况进行分析,随访9个月-3年。采用齐斌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非手术治疗12例,优8例(66.7%),良4例(33.3%),优良率为100%。手术治疗27例,优18例(66.7%),良8例(29.2%),差1例(4.1%),优良率为95.9%。结论:(10松质骨加压螺钉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2)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应使骨折解剖复位,并注意下胫腓关节间隙距离,恢复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标准。(3)外踝是一个关键性结构,外踝骨折务必达到准确的解剖复位和稳妥的固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