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骨盆CT及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髋臼横韧带(TAL)的解剖学前倾角,以明确其是否可以作为臼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 方法研究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骨盆CT三维重建且无明显骨性解剖异常的成年人共87例(174髋),其中男49例(98髋),女38例(76髋)。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TAL解剖学前倾角,比较性别、左右侧别及年龄差异,统计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测量髋臼解剖学前倾角,比较其与髋臼横韧带之间的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比较性别及侧别间差异,应用单向方差分析比较年龄组间的差异。 结果髋臼解剖学前倾角的均值为(22±4)°,性别之间(t=-1.491)及侧别组间(t=-1.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L解剖学前倾角均值为(18±5)°,性别之间(t=-0.319)、侧别之间(t=-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 =0.828,P>0.05),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为98.85%。TAL解剖学前倾角小于髋臼解剖学前倾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9,P<0.001)。 结论在无髋臼发育异常患者中,TAL可以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CT图像上以水平面和真骨盆平面作为参照进行的关节置换髋臼相关参数所产生的差异,明确其对手术效果的可能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正常髋关节CT影像80例。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包括:CT检查范围包含骨盆、髋臼及全部股骨头;髋臼、股骨头和骶髂关节等无明显病变;被检查者在扫描时无强迫体位。排除标准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其他脊柱疾病及髋、膝关节固定畸形者;因急腹症或其他急诊疾病导致CT检查时可能导致强迫体位者;有外伤或骨折病史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0±6)岁(18~55岁)。CT在自然平卧位下以垂直水平面扫描,在CT定位片及扫描图像上测量双侧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中点-髋臼边缘(CE)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髋臼角,并测量真骨盆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采用CT软件将影像作三维重建,并重新垂直于真骨盆平面进行扫描,用同样方法测量上述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侧髋臼及两个平面下参数的差异,成组t检验比较男女髋臼的差异,两个参考平面的夹角与所测量参数的差值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水平面及真骨盆平面上,左右侧髋臼参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水平面上:t=-0.06、-0.75、-0.33、-1.24、0.62、0.14,P0.05)、(真骨盆平面上:t=1.58、0.47、1.19、-1.25、0.27、0.36,P0.05),但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水平参照面组中外展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女性显著小于男性(t=-4.01、-6.69、-7.19,P0.01);真骨盆参照面组中前倾角、CE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女性显著小于男性(t=-2.61、-1.47、-2.92、-10.02、-4.44,P0.05),髋臼角女性显著大于男性(t=3.49,P0.01)。骨盆倾斜角度与两参照面间髋臼前倾角、CE角差值呈正相关(r=0.49、0.29;P0.05),与髋臼深度、髋臼角差值呈负相关(r=-0.29、-0.22;P0.05)。结论平卧位CT扫描时骨盆存在旋转,直接测量的髋臼参数与以真骨盆平面作为参考的参数存在误差,在做术前计划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盆径线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限制性作用,筛选可用来预测手术困难程度的测量指标。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结直肠外科单一手术组收治的69例TME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5例,女性14例。以骨盆MDCT薄层扫描为基础,利用软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并测量一系列骨盆径线与角度(15项骨盆测量指标)。手术均为开放性手术,其中前切除术19例,低位前切除术29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1例。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作为评价手术困难程度的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价值的骨盆测量径线: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观察骨盆径线对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影响。结果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39.9±32.4)min,术中出血量为(228.8±150.6)ml。多因素分析显示,坐骨棘间径、入口前后径和骶尾间距是影响手术时间的主要因素.耻骨联合上下径和骶尾间距是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均P〈0.05)。3种术式中,前切除术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有较高价值。其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是骶骨上下径和坐骨棘间径(回归方程的校正决定系数Rc^2=0.460,P=0.003):其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是入口前后径、骶骨上下径和骶骨耻骨角(Rc^2=0.358,P=0.022)。测量参数综合分析,入口前后径与骶尾间距的比值影响手术时间与出血量,该比值女性病例显著大于男性;女性病例该比值大于1时,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0):男性病例大于0.9时。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21)。结论骨盆宽、浅者TME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减少:深、窄的骨盆或骶骨弯曲度较大的骨盆会增加手术难度。测量入口前后径与骶尾间距的比值可以预测TME手术的难易度。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术前术后对髋关节前倾角及髋臼壁发育情况的观察,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3例(61髋),男12例,女41例;左侧34例,右侧11例,双侧8例;年龄3-16岁,平均5.6岁。行双侧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测量前倾角(FNA)及髋臼壁的发育情况,与术中所见比较。采用Pemberton或Chiari骨盆截骨及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术后复查三维CT,测量FNA,观察新髋臼的情况,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53例患髋前倾角均增大,最大90°,最小35。,平均(45.6±11.4)°。正常45髋前倾角为(23.5±10.2)°。髋臼各壁不同程度发育不良,与术中所见符合。术后前倾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前倾角平均(15.6±5.8)°。髋臼对股骨头包容明显改善。结论: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全面显示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精确地测量FNA,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术后能更直观地判断手术效果。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分析华南人髋臼前倾角,为设计适合华南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选取115例患者及志愿者(男63人,女52人)作为研究对象,按身高和性别不同分组。对各组研究对象骨盆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人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三维模型;采用Imageware软件测量髋臼模型前倾角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得华南人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为16.37°,与我国其他地区人群及欧美人存在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髋臼前倾角较女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前倾角大小与身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精确测得华南人髋臼前倾角,为华南人髋关节解剖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为设计适合华南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华南地区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sPSA)与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uPSA)比值(s/uPSA)对血清PSA处于诊断“灰区”—sPSA于4.0~10.0ng/ml(放射免疫法范围)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血清PSA(sPSA)于诊断“灰区”的共191例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其尿PSA(uPSA)水平,根据前列腺活检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PCa组,n=76)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组(BPH组,n=115),比较两组s/uPSA比值以及两组间sPSA和s/uPSA比值的受试者运算特性曲线(ROC)面积。结果BPH组与PCa组的sPSA分别为(5.20±1.09)ng/ml和(6.41±2.12)ng/ml,uPSA分别(3.57±0.97)ng/ml和(2.17±0.61)ng/ml,sPSA和uPSA在BPH组与PCa组两者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t=1.24,P〉0.05);BPH组与PCa组的s/uPSA分别为(2.32±0.61)和(4.13±1.09),PCa组s/uPSA比值明显高于BPH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4.17,P〈O.01)。s/uPSA比值和sPS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和0.703。在保持95%敏感性时,s/uPSA比值和sPSA的特异性分别为77.1%和39.6%。结论在血清PSA值4.0~10.0ng/ml范围内,s/uPSA比值较sPSA更好地检出前列腺癌:在保持同一敏感性时,s/uPSA较sPSA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与关节置换相关的华南地区健康成人髋关节形态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测量华南地区正常成人的股骨近段形态学参数,为假体设计及置入提供参考.[方法]招募华南地区正常成人志愿者80例(160髋),对志愿者髋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使用Mimics 10.01重建出三维模型,分别测量髋臼侧和股骨侧影响关节置换的解剖参数.[结果]华南地区正常成年人髋臼AVA、ABA、CE、SID的测量结果分别为(20.09±2.56)°、(49.32 ±3.77)°、(33.46±4.23)°以及(58.74±4.20) mm;不同性别之间,ABA、SID具有显著性差异,而AVA、CE则无显著性差异.股骨侧股骨前倾角、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偏心距、小转子中点上方20 mm处髓腔内外径及前后径、小转子中点处髓腔内外径及前后径、小转子中点下方20 mm处髓腔内外径及前后径、峡部位置、峡部髓腔内径及外径的测量结果分别为(16.47±2.72)°,(129.61±10.32)°,(45.22±3.61) mm,(37.16±3.85) mm,(41.69±4.43) mm,(31.00±3.29) mm,(25.62±4.02) mm,(23.91±3.46)mm,(19.78±2.43) mm,(17.50±3.05) mm,(106.60±5.61) mm,(9.34-±1.68) mm,(25.50±2.32) mm,(4.59±0.84) mm;不同性别之间,除颈干角、小转子中点处髓腔内外径、峡部位置等指标外,其余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华南地区正常成年人的髋臼形态较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差异.近段股骨形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异;与欧美国家相比,颈干角较大,偏心距较小,近段股骨形态整体偏细,峡部位置距离小转子较近且峡部更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正常人骨盆体位变动下相应髋臼角度的三维监测观察,为临床上髋关节假体置入的角度判定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对60名受试者于不同体位下进行骨盆侧位X线摄片并进行前倾角监测。摄片体位包括自然站立位、自然仰卧位及屈髋抱膝仰卧位。结果在自然站立位、自然仰卧位及屈髋抱膝仰卧位的前倾角分别为——青年组:64.2°±3.33°,60.6°±3.53°,45.4°±5.69°;老年组:68.0°±3.33°,67.0°±3.92°,55.0°±3.34°。站立位较自然卧位骨盆前倾角差值均数为3.56°(青年组)和3.60°(老年组)。站立位较屈髋抱膝仰卧位骨盆前倾角均数差值为18.8°(青年组),12.1°(老年组)。结论屈髋抱膝仰卧位较站立位时骨盆前倾角变化显著,使得髋臼窝开口与躯干水平面及矢状面间角度改变较大.会影响关节置换术臼杯置入角度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印迹及骨隧道面积,为临床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55例志愿者110膝,30例双束重建60膝及30例单束重建患者60膝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 2-AW4.4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三维模型,再现股骨外髁内侧壁ACL印迹,圈画、测量印迹及骨隧道面积,计算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结果ACL股骨自然印迹面积双膝之间:左(146.35±29.0)mm2,右(144.51±33.71)mm^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52,P〉0.05)。性别间自然印迹面积比较:AMB:男(87.08±19.29)mm。,女(77.09±15.17)mm^2,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2.04,P〈0.05);PLB:男(62.82±15.19)mm^2,女(61.64±16.55)mm^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27,P〉0.05)。术后隧道面积覆盖率比较:单束(53±18)%,双束(70±16)%,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2.44,P〈0.05)。结论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面积存在性别间及个体化差异,双束重建止点面积覆盖率显著大于单束重建,要实现ACL解剖重建需采用个体化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10.
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男14例,女13例)骶尾椎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以第2骶后孔上缘上方5mm为进钉点的经骶1-2侧块螺钉(the sacral 1-2 translateral mass screw,STMS)固定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外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在水平面上与骶骨正中线的夹角)、上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与S1椎体上终板在矢状位上的夹角)及钉道长度(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距离)。对不同性别间及左右侧别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在三维图形上观察钉道轨迹,并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在15例骶骨标本上置入STMS,观察螺钉与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关系。结果:平均外倾角男性为30.39°±5.01°,女性为35.81°±4.45°,男性左侧为31.14°±5.25°,右侧为29.64°±4.86°;女性左侧为36.46°±4.94°,右侧为35.15°±4.00°,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的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上倾角男性为26.71°±16.50°,女性为19.48°±9.09°;左侧为23.67°±14.81°,右侧为22.22°±12.89°;平均钉道长度男性为54.48±3.01mm,女性为53.02±2.89mm;左侧为53.99±2.78mm,右侧为53.56±3.28mm。上倾角及钉道长度在性别及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维重建图形上观察钉道位于侧块内,置钉实验中STMS均未穿透至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结论:在S1椎弓根螺钉不能提供有效固定的情况下,术前行CT三维测量以获得进钉参数,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可以安全的应用于骶骨固定。  相似文献   

11.
髋臼假体角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安装固定角度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方法在X线片测量236例(248髋)THA术后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将外展角设定为〈30°、30-50°、〉50°3组,前倾角设定为〈0°、0-25°、〉25°3组。分析以上2个因素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结果脱位组外展角平均(39±11.88)°,非脱位组为(38.98±8.65)°,两组之间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脱位组前倾角平均(12.33±14.89)°,非脱位组为(13.21±11.52)°,两组之间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外展角在〈30°、30-50°、〉50°不同范围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在〈0°、0~25°、〉25°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假体外展角在14~58°范围内、前倾角在-15~350范围内与THA术后脱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在前倾角变化时获得理想髋关节活动度所需要的髋臼安装参数.方法 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计算机模型,髋臼杯假体采用半球形,臼杯直径480mm,颈干角分别为127°、131°和135°.股骨假体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臼杯假体俯倾角变化范围为30°~60°、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40°.每变化5°重复一次髋关节在6个方向(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选出符合最佳髋关节活动度的假体安装参数.采用SAS 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颈干角分别为127°、131°和135°的假体,其最佳的臼杯俯倾角安装位置分别为45°、40°和35°;在活动满足后伸>40°、内收>50°、外展>50°、内旋>80°、外旋>40°的条件下,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分别为135.64°±3.45°、126.00°±3.57°和118.29°±3.29°;臼杯假体前倾角(Y)和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0.69×X=36.93°,Y+0.71×X=37.10°和Y+0.64×X=36.79°.结论 臼杯俯倾角最佳安装位置随着假体颈干角的变大而逐渐变小,髋关节在安全范围可以达到的最大屈髋度数随假体颈干角变大而逐渐减小,股骨假体前倾角度和臼杯前倾角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骨盆正位X线片的测量,归纳前倾角的变化与外展角的关系,同时检验Pettersson公式和RitenPradhan公式用于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手术,将髋臼假体按照不同的外展角、前倾角放置于骨盆标本髋臼中,分别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对图像进行测量,发现不同角度下髋臼假体投影的变化规律,应用Pettersson公式和Riten Pradhan公式计算假体前倾角,将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公式的计算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tersson公式和RitenPradhan公式不适用于测量骨盆正位X线片,误差较大。RitenPradhan公式的实用性较强,计算得到的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对应比值表可用于THA后髋臼假体方位角的判断,但仍需进一步试验完善比值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对合并脊柱疾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位置与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对收治的27例(38髋)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4例(33髋),既往脊柱内固定史3例(5髋),左侧19髋,右侧19髋;双髋11例,单髋16例。患者25男2女;年龄21~61岁,平均40.33岁,病程0.5~20年,平均12.1年。术前Harris评分为(37.76±15.9)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末次随访未见下沉、松动等现象,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9.54±7.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6,P<0.01)。所有患者矢状面解剖参数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PI=SS+PT。SS>PT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3.31±6.37)分,而SSPT组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2,P<0.05)。术后Harris评分与SS/PI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为0.682(P<0.05)。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与PT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866(P<0.01)、0.82(P<0.01),与SS成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254(P>0.05)、-0.412(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THA,因为患者骨盆和脊柱对病变或内固定的代偿性改变,术前进行矢状面参数的评估,对髋臼假体最佳位置的安放及避免术后撞击、脱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80例患者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对切口长度,术中的失血量,术后的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6~24)。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6.8~10.3 cm,平均8.5 cm;传统切口组切口长度15.6~23.8 cm,平均18.2 cm;小切口组的术中失血、术后引流血量分别为163.8±15.6 mL,325.4±20.3 mL,传统切口组分别为283.5±13.5 mL,410.4±27.6 mL,两组均有差异(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为89.4±14.2 min,传统切口组为123.5±10.3 min(两组比较,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外展角为43.8±8.5°,传统切口组为46.5±6.7°;小切口组前倾角为22.8±3.5°,传统切口组前倾角为23.5±2.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个月随访,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5±8.9、84.8±7.3分,传统切口组为58.7±6.6、75.4±10.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个月、12个月随访Harris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脑血管意外、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术后的伤口出血及手术的暴露时间,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CT测量和实体测量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股骨后髁角进行测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择期、初次、单侧因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31例;内翻屈曲畸形35例(内翻≤15°,屈曲≤15°),无内外翻畸形5例,年龄56~81岁,平均68.3岁。所选病例术前用CT图像测量股骨后髁角,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量仪测量,算出后髁角。结果测量仪测得后髁角为(3.50°±0.85°);CT测得为(3.26°±0.98°);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5);个体术前CT测量值和实体测量值之间差异范围0°~0.9°,平均0.41°,说明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结论术前CT测量股骨后髁角是准确的,有助于股骨假体正确安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大直径股骨头(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影响该类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12月,采用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41例(4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记录患髋的活动范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X线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和骨溶解情况.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39例(47髋)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为95.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8±1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0±5.4)分.患髋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屈髋由79.8°增加至110.2°,外展由20.9°增加至38.3°,外旋由12.0°增加至26.0°;术后2年屈髋平均可达113.2°,外展可达40.2°,外旋可达30.8°.术后患者轻度跛行3例,大腿不适2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假体松动或脱位、术后异位骨化发生.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外展角为39.5°±4.9°,前倾角为14.5°±2.1°,髋臼未见松动、移位.术后均未发现透亮线和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特别适用于活动量大、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Methods From October 2007 to December 2007,41 patients (49 hips) underwent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metal-on-metal THA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Clinical outcomes measures were Harris score,hip range of motion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Abduction angle and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ere measured on radiological films.The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around the prosthesis were also recorded.Results Thirty-nine patients (47 hips) were followed up at least 2 years.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had improved from (43.8±13.1) points preoperatively to (92.0±5.4) points at final follow-up.All the patients had at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No late complication happened.For the rang of motion at final follow-up:flexion of the hip had improved from 79.8° to 113.2°,abduction had improved from 20.9° to 40.2°,external rotation had improved from 12.0° to 30.8°.Radiological measurement showed the mean abduction angle of cup was 39.5°±4.9°,the mean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as 14.5°±2.1°.No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were found after THA.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is encouraging,especially for young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华南地区正常成人的膝关节股骨远端髁扭转角具体数值,并分析其在性别和侧别间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招募华南地区(往上数五代以内均生在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或者海南)正常成人志愿者71例(142膝),男38例(76膝),女33例(66膝),年龄20~45岁,平均30.56岁,体重40—80kg,平均59.90kg,身高151—185cm,平均167.80cm。通过螺旋CT扫描志愿者膝关节,所得原始数据(DICOM3)刻录为光盘,导入MIMICS10.01中,选择通过股骨内外上髁的层面进行测量股骨远端髁扭转角。结果所测得华南地区正常成人的股骨远端髁扭转角:男性为(6.20°±2.03°),女性为(7.19°±1.78°),均值为(6.66°±1.97°),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P〈0.01);左侧为(6.86°±1.92°),右侧为(6.45°±2.02°),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t=1.238,P〉0.05)。总体股骨远端髁扭转角为(2.39°~11.34°),均值(6.66°±1.97°)。结论对华南人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传统的外旋3。截骨可能会导致对线不佳,应该适当提高旋转对线的外旋度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64排螺旋CT重建正常成人的双侧上胫腓关节,测量活体上胫腓关节坡度,与裸骨测量结果比较,探讨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成年男女志愿者各100名,年龄18~90岁,行双下肢64排螺旋CT扫描,重建胫腓骨全长。选用角尺测量上胫腓关节面与腓骨干纵轴的夹角(∠A)和上胫腓骨关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B)。运用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原理验证测量方法准确性。结果∠A范围为56.16°57.45°,x=56.80°±6.59°,M=56.70°,两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308,P=0.758)。£B范围为32.17°~33.44°,面:32.80°±6.49°,M=32.90°。相关一回归研究结果示∠A和∠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1.87,P〈0.01),两者呈负相关(r=-0.952,P=0.00)。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重建上胫腓关节测量结果与裸骨关节面测量结果一致,证明该方法精确、方便、无创,便于临床应用,并建立大样本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