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7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PJS患者资料5例,回顾性分析PJS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结果 5例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伴黑便及多次呕吐入院,CT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3例合并肠套叠,其中2例为小肠-小肠型肠套叠,1例为结-结型肠套叠; 2例合并肠梗阻,5例均未见明显恶变征象。术后病理结果类型多样,1例增生息肉,1例管状腺瘤息肉,3例错构瘤息肉。结论 PJS患者的主要CT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可伴肠套叠或肠梗阻,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PJS的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小肠肿瘤及瘤样病变与肠套叠的关系。方法对24例小肠肿瘤及瘤样病变并发肠套叠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4例病例中,良性肿瘤14例,瘤样病变8例,恶性肿瘤2例,生长方式均呈息肉样向肠腔突出。结论小肠肿瘤向肠腔内生长者易发生肠套叠,其中以良性病变居多,成人肠套叠应考虑肠道肿瘤的可能,外科手术是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息肉是泛指管腔黏膜表面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按部位可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肠息肉。以结肠、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一直以来,息肉被视为癌前病变,1~2 cm者癌变概率0.9%,>2 cm者可达8.2%[1]。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增生性与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一般癌变概率低,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高,可达30%~58%。为防止消化道息肉的癌变,需行手术切除。以往需外科剖腹手术治疗,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气囊辅助内镜在小肠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怀疑或证实有小肠疾病的患者538例(男282,女256)进行了705例次(经口319次,经肛386次)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并对210例小肠疾病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结果 705例次检查共检出病变440例次,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62.4%.对210例患者共实施镜下治疗操作1 171例次,其中成功摘除小肠息肉1 103枚,镜下止血治疗62例次,其中53例止血成功(85.5%,53/62),小肠狭窄扩张治疗6例次,4例经治疗后腹胀及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另2例无效.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共6例次(小肠穿孔3例,术后有3例出现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消化道出血).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断方法,并能对小肠疾病进行内镜下治疗,开辟了新的小肠疾病治疗模式,可有效避免一些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各类小肠疾病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影像特征。讨论MSCTE的具体操作过程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MSCTE检查患者的具体操作过程,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各种小肠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4例患者中总体阳性率为76.6%(49/64),其中小肠间质瘤3例、腺瘤3例、脂肪瘤1例、腺癌2例、淋巴瘤1例、克罗恩病5例、嗜酸性胃肠炎2例、小肠息肉13例、小肠憩室13例、小肠血管畸形6例。结论 MSCTE对于各类小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小肠病变的定性、分期,为临床医师的后继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息肉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入组,根据结肠镜下诊断分为观察组(结直肠息肉组,300例)和对照组(无息肉组,150例),所有患者完善甲烷氢呼吸检查,比较...  相似文献   

7.
自 1976年~ 2 0 0 2年 ,我们收治家族性息肉病 (FAP) 4 2例 ,现就有关手术方式的选择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2例 ,男 2 4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36岁 ,有明确家族史 2 2例。息肉分布全结肠 ,直肠密集分布 2 2例 ,乙状结肠 ,直肠密集分布 10例 ,结肠散在分布 8例 ,盲肠、直肠及乙状结肠密集分布 2例。息肉伴恶变 8例 ,息肉有高度不典型增生 4例 ,息肉伴小肠原发性癌 1例。临床表现以便血、腹泻、腹痛、大便变形及里急后重为主 ,肠套叠、肠梗阻、腹膜炎少见 ,病程 6~ 2 6a,平均 12a。2 手术方式42例FAP患者中行改良Bacon…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例1:女性,11岁。间断性腹痛,血便伴面部色素斑八年余,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体、胃窦部均可见3-4枚黄豆大小之充盈缺损,小肠气钡灌肠见第二、三、五组小肠内4-5枚小圆形充盈缺损区(图1),消化道造影提示胃肠道多发息肉,临床诊断Peutz-Jeghers综合征,三个月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而行息肉摘除手术。例2:女性,8岁。间断性上腹痛伴颜面部色素沉着6年余,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异常,全消化道造影小肠显示欠佳,但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及病变,家庭无类似病史,诊断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建议随诊观察。例3:男性,13岁。发现四肢及口唇色素沉着1…  相似文献   

9.
肖萧  聂川  栾琰  金茜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0):1129-1130
便血为大肠息肉的主要症状,幼年性息肉便血率最高,这是因为幼年性息肉多发生于儿童,便血是其就诊的主要原因,而幼年性息肉间质增生,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又是表面糜烂及溃疡形成均易出血,甚至出现消瘦、贫血等,从而影响生长发育。高频电结肠、直肠息肉切除术切除息肉效果可靠,病人痛苦小,是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1月我中心使用结肠镜治疗208例结肠或直肠息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55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550 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治疗及1~20 年随访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0% ,50 岁以上患者占 49.1% ,单发性息肉 420 例,多发性息肉 130 例,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50.5% )。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42.2% )和炎性息肉(40.04% )最多,息肉的异型增生发生率为14.2%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2.1% ,结肠癌伴息肉的发生率为 2.9% 。对544 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治疗,息肉的复发及再发率为55.4% ,平均复发时间为 32 个月。随访检出4 例息肉癌变,分别在术后第 3、5、10、20 年。  相似文献   

11.
小肠腺癌的MS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腺癌(SB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小肠镜、病理确诊的小肠腺癌病人(除外壶腹部、壶腹部周围腺癌及转移癌)MSCT资料.结果:56例SBA病例,发生于十二指肠29例,空肠18例,回肠9例.MS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51/56,91.1%),定位诊断准确率为(53/56,94.6%),根据病人的CT表现,可分为4型:缩窄型、溃疡浸润型、息肉肿块型、弥漫型,共有45例SBA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CT及与术后病理分期,Kappa检验表明两种分期方法有较高的一致性,另有2l例同时行MSCT小肠造影及推进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两者术前定性、定位准确率均较高.结论:CT小肠造影对SBA术前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掌握小肠腺癌MSCT表现,有助于提高SBA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作者研究了26例被证实的小肠淀粉样变性双对比造影,检查时小肠粘膜的表现有:无数直径1~3mm细小结节(16例)、直径3~4 mm多发性结节(4例),直径4~10mm的多发息肉样突起(3例),环状皱襞不规则(12例),多发性糜烂(8例)。经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后多发性结节和糜烂消失,而其它异常随访检查仍然存在,无变化。内窥镜及活检显示,粘膜细小结节为粘膜固有膜层明显的淀粉沉着,X线所见环状皱襞不规则系多发细小结节位于环状皱襞所致,多发息肉样突起为粘膜和粘膜下层大块状淀粉沉着。多发结节状隆起呈白色,触之易出血,常伴有多发糜烂和浅溃  相似文献   

13.
梁丽丽  李浩杰  胡瑶  李震 《放射学实践》2016,(10):1018-1019
病例资料 患者,男,20岁,发现十二指肠,结肠多发隆起性病变7年余.在当地行胃镜及肠镜示胃肠道多发息肉,予以胃肠道多发息肉切除术.今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3 g/L,红细胞压积36.6%,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3.2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09 g/L.影像检查:MRI平扫+DWI显示:胃、十二指肠,部分小肠,结肠内多发占位,其中十二指肠病变呈分叶状伴不全性肠梗阻(图1a),DWI上呈高信号(图1b).CT小肠结肠双期增强显示:十二指肠,部分小肠,结肠内多发占位,结合临床,符合PJ综合征,十二指肠新生物较大伴不全肠梗阻.多段肠管见环靶征,考虑肠套叠可能(图1c、d).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道了一个家庭三代5人患有Peutz-Jeghers综合征,均有肠道多发息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其中1例有广泛的唇周、颊粘膜和鼻部的色素沉着;3例钡餐或钡灌肠检查显示有多发小肠息肉、单发结肠息肉和一时性空肠肠袢套叠,其中1例有持续5小时的套叠和大量肠道出血。因肠管梗阻和扩张,US能显示此部位的息肉。口服钡剂后CT扫描除可显示0.5~3cm的息肉外,还可显示“地毯”样征象,系因多发的1~2mm的息肉聚集在小肠粘膜上形成。作者指出,该综合征的色素沉着多在唇部,特别是在下唇的粘膜面和颊粘膜。临  相似文献   

15.
口服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服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几种小肠病变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造影影像特征及手术病理结果的相互关系。全部病人均行口服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2例行CT检查,病例均经治疗确诊或病理证实。结果:26例中,临床有18例消化道出血,5例间断性脐周疼痛,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外伤后呕吐来诊。其中腺癌5例,类癌2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瘤1例,腺瘤或息肉4例。淋巴管扩张症、肠结核、克隆氏病各2例,血管瘤、神经节细胞瘤、小肠结石、外伤后肠狭窄、重复小肠各1例,其影像表现各具特征。结论: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对小肠腔内及管壁受累病变有重要价值;而病变起自肠壁且向腔外生长者需结合B超及CT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肠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肠道息肉有癌变及出血、梗阻等风险,及早检出并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0月-2010年8月,我们共检出结肠息肉186例(314枚),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等情况采用不同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肠良性肿瘤的临床与X线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肠良性肿瘤的临床X线特点,提高对小肠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气钡双对比小肠造影发现并经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良性肿瘤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小肠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本组无症状者5例,有轻重程度不同的腹痛,腹不适,大便潜血等25例.病变发生于十二指肠20例,空肠7例,回肠2例,12指肠-空肠段1例.29例为单发,多发1例.病理上 腺瘤5例,平滑肌瘤11例,绒毛膜管腺瘤4例,脂肪瘤2例,息肉8例.小肠肿瘤向肠腔内呈结节状生长,直径大小0.5~5cm,表现为类圆形或半圆形充盈缺埙,边界光整,粘膜无破坏,不侵犯周围组织,对肠管的生理活动无明显影响,肿瘤带蒂者9例,表面出现小溃疡8例.结论:口服气钡双对比小肠造影是小肠肿瘤诊断和定位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临床治疗的选择及手术定位能提供最佳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45岁。因反复月经周期缩短半年,于2015年9月份在当地妇保院检查,发现盆腔包块(自诉约5cm大小),常规宫颈癌筛查未发现明确肿瘤病变,未予任何治疗,定期行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包块有增大趋势;自诉2015年10月当地妇保院行宫颈4次活检,病理未提示癌变; 10月份于我院行PET-CT检查提示P-J综合征致小肠及结肠多发炎症、息肉。自觉平素偶有下腹痛,呈阵发性胀痛,休息后好转,无同房后不规则阴道流血,既往月经规律,月经周期缩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Scan染色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经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息肉行i-Scan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行EMR治疗,留取完整标本送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结果本组102例患者共检出150枚息肉,直径为0.8~2.0 cm,均为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148枚,术后1个月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未追加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他处转移。结论依据i-Scan染色预测息肉的组织学病理较确切,腺瘤性息肉系癌前病变,行EMR可完整切除息肉,减少息肉的复发,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病例资料患者,男,72岁。因反复腹泻两年余入院。入院两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多为进餐后数小时,不成形便,伴有少量鲜血,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同时出现指甲脱落,手、脚色素沉着,头发眉毛脱落。服用小剂量强的松后可缓解症状。两年内患者反复出现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伴指甲脱落,无粘液脓血便,无发热,于营养补液支持治疗后好转。1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无明显血便。患者发病至今,体重下降约25 kg,伴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症状。患者第六肋骨陈旧性骨折改变。家族中无类似息肉病及遗传病的患者。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可,呈慢性病容,轻度贫血貌,形体消瘦。全身毛发较为稀疏,四肢可见色素沉着,指(趾)甲变薄易脆裂。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计数5.74×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9%,粪隐血(-),白蛋白25 g/L。钙1.34 mmol/L,磷0.5 mmol/L。腹部增强 CT 提示:胃及肠腔内多发息肉样改变(图1、2)。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弥漫性粘膜增生(图3),病理示息肉样增生,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全结肠多发息肉改变(图4),病理示增生性息肉,小肠CT提示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多发息肉样病变。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为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