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脑膜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完成52例脑膜瘤显微手术并对其平均注册误差、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正常结构的保护及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平均注册误差为(1.2±0.5)mm,术中病灶定位准确,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和切除病灶,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强  胡胜  吕华荣  吴星  金杰  王霄 《河北医学》2016,(9):1497-1499
目的::研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6例窦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不使用显微镜,观察组实施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I级切除占21.4%,观察组I级切除占46.4%,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Karnofsky评分为(81.65±5.97)分,观察组术后Karnofsky评分为(88.64±5.68)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较理想,可有效提高肿瘤切除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对3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受累矢状窦进行切除,依具体情况重建或不重建矢状窦。结果该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均未加重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无脑血液回流障碍,3例重建矢状窦者未发现有矢状窦内血栓形成。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除肿瘤切除外,对受累上矢状窦处理是否彻底对预防术后复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好发部位主要在矢状窦旁,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采用手术方法根治比较困难,其基底主要位于矢状窦壁,瘤体突向大脑半球,因此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5月-2010年12月对3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4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Ⅰ级切除24例(60%),Ⅱ级切除14例(35%),Ⅲ级切除2例(5%),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显微手术,保护引流静脉,正确处理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最好方法 。  相似文献   

6.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概念最初由Cushing于1922年提出,“矢状窦旁”是指源于大脑凸面硬膜的肿瘤累及上矢状窦壁窦腔,约占脑膜瘤的17%-20%,发病率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我院自1998年至2006年间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该院1997~2003年收治的72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脑膜瘤全切除术66例,次全切除术5例,大部分切术1例。治愈66例,好转6例,治愈率为93.1%。认为早期诊断、正确的手术入路、手术方法及显微镜的应用,是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式。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23例(77.7%),Ⅱ级5例(16.7%),Ⅲ级2例(5.6%),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显微手术疗效。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0~Ⅰ级切除16例(47.1%);Ⅱ级切除14例(41.2%);Ⅲ级切除4例(11.7%)。无手术死亡,随访1~72个月,仅有1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并放射治疗。结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等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侵犯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侵犯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4~63岁,平均49岁。颅内压增高者9例,癫痫发作3例,偏瘫等定位体征4例。肿瘤部位均为单侧。对14例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同时行受累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11例,受累上矢状窦部切除3例。结果 14例患者手术结果满意,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9例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后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3例癫痫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缓解,4例术前偏瘫等定位体征患者,术后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1例患者术后脑膜瘤复发,行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3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镜下全切除,同时行受累矢状窦切除,或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可有效治疗侵犯上矢状窦的窦旁脑膜瘤。  相似文献   

1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46-448
目的:探讨中央沟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技巧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经显微手术切除的20例中央沟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中中央沟静脉、中央区皮质、上矢状窦等保护完好,其中SimponⅠ级切除11例,SimponⅡ级切除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例合并一侧幕上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合并脑梗死。术后新发生暂时性肢体肌力下降、肌力障碍加重各1例,均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随访6~12个月,术前已有感觉障碍的3例,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术前已有肌力障碍的6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前有癫痫的2例患者,术后经系统、正规抗癫痫治疗,均无癫痫发作;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精细的显微手术切除中央沟区脑膜瘤,术中保护好中央沟静脉、中央沟区皮质及上矢状窦,不仅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更能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对我科5年来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病人的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整理。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手术全切51例(92.7%),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30例(54.5%),SimpsonⅡ级切除21例(38.2%),SimpsonⅣ级切除4例(7.3%)。因手术造成的永久性肢体偏瘫3例,明显脑肿胀3例,颅内血肿1例。术后KPS评分100~90分的44例,80分的5例,70~40分的6例。结论:术中首先处理肿瘤基底部以及对引流静脉及功能区的保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鞍结节脑膜瘤。肿瘤大小2.5-6cm,病人均表现为视力减退。均行开颅手术,单侧额下入路14例,翼点入路8例,双额经纵裂入路3例。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变化5例,视力减退4例。结论 应用恰当手术入路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大多数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全切除,并改善病人视力。  相似文献   

14.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5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包括海绵窦);Ⅱ型4例,主要向后颅窝生长;Ⅲ型12例,骑跨岩骨分别向中、后颅窝生长。额颞开颅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肿瘤4例,乙状窦前入路10例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Ⅱ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Ⅲ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1例。结论:Ⅰ、Ⅱ型多数能全切除,术后效果良好;若Ⅰ型岩斜坡脑膜瘤侵犯海绵窦则难以全切除,术后容易并发动眼神经损伤。Ⅲ型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非常困难,乙状窦前入路是Ⅲ型岩斜坡脑膜瘤最佳的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52例太 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 肿瘤全手术切除123例(81.0%),次全切除24例(16.0%),5例(3.0%)于术后3wk内死亡,长期随访(平均5.6a)131例,其中117例(89.0%)恢复良好,9例(7.0%)肿瘤复发,需行再次手术。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技巧,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3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小脑暮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处理.结果在32例中,手术全切除肿瘤27例(84.37%),次全切除5例(15.63%).在未全切除的5例中,3例肿瘤与侵蚀颅内静脉窦,2例肿瘤与脑干、血管及颅神经紧密粘连或受肿瘤侵犯有关.结论:选择好手术入路和运用好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小脑幕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对30例采用额部冠状皮瓣及双额骨瓣开颅入路和翼点入路显微切除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中瘤体最大直径≥6cm者共8例采用额部冠状皮瓣及双额骨瓣开颅入路,余22例均经翼点入路进行肿瘤显微切除术.结果 30例中,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3例,Ⅱ级切除6例,Ⅲ级切除1例.术后1例复查CT示额叶梗死,考虑大脑前动脉供血障碍,治疗1周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血糖增高和尿崩症,考虑视丘下部损伤,经对症处理,5 d后恢复,无死亡.26例随访6月~4年,平均16个月.常规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术前头痛、头昏及精神异常者术后基本消失,嗅觉及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早期发现,适宜的手术入路和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内窥镜及显微镜观察成年人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及其内的纤维索、蛛网膜颗粒结构的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取新鲜成年人头颅标本5具,去除颅盖,完整取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窦汇、两侧横窦及其周边硬膜,应用内窥镜观察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内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原始结构特征,并沿窦腔上壁中线纵行剖开管腔,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形态结构。结果:上矢状窦管腔内纤维索分3种类型:瓣膜状(47.1%)、小梁状(30.6%)、板层状(22.3%)。蛛网膜颗粒多集中于上矢状窦中段侧壁及静脉隐窝处呈指状突起突入窦腔。上矢状窦最后段近窦汇区有纵行板层状纤维索结构,将上矢状窦最后段管腔分为左右两个单独管道,有分流和支撑作用。窦汇区腔内亦存在少量板层状纤维索结构,直窦开口常偏向右侧。结论:内窥镜较常规解剖手段可以更直接地观察窦汇及上矢状窦腔内结构的完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in bilateral falcine meningiomas of central gyrus region surgery.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falcine meningiomas in central gyrus region were treateded with a series of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including midline crossing craniotomy,dural cut in a strip fashion with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窦旁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I级切除41例,Ⅱ级切除38例,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8年,5例复发。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能,上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的良好保护是提高全切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