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纳入加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4月30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项RCT纳入分析,包括72 762例患者。试验组使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和达比加群。肾功能评价公式为Cockcroft-Gault。Meta分析结果如下:有效性终点指标包括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或非中枢性系统性栓塞。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存在显著性差异(OR=0.82,95%CI:0.74~0.92,P=0.0004)。安全性终点指标为大出血,另有两项研究对全因死亡进行了分析。大出血事件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存在显著性差异(OR=0.74,95%CI:0.61~0.90,P=0.002)。结论根据现有相关研究,在减少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的卒中、(非中枢性)系统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上,新型口服抗凝药总体优于华法林;在全因死亡上,新型口服抗凝药总体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不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存在抗凝指征的患者, 根据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分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两组, 随访时间为30 d。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及其组分。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瓣膜血栓、心腔内血栓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0例患者, 年龄(74.4±7.1)岁, 男性43例(53.8%)。其中, NOAC组49例(61.3%), 华法林组31例。抗凝指征为心房颤动的患者76例(95.0%)。NOAC组和华法林组相比, 校正后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OR=0.23, 95%CI 0.06~0.94, P=0.040)更低, 主要归因于大出血的风险(OR=0.19, 95%CI 0.04~0.92, P=0.039)更低。结论 TAVR术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NOAC的短期结局可能优于华法林, 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双联抗栓治疗(DAT组)与三联抗栓治疗(TAT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7 203例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其中DAT组8981例,TAT组8222例。Meta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与TAT相比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RR=0.73,95%CI:0.62~0.87,P=0.0003),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I、卒中等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ST发生率较高(RR=1.44,95%CI:1.02~2.04,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相比于TAT安全性较好,但在PCI早期,应谨慎选择DAT方案,尤其是在缺血事件复发及支架血栓高危的AF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房颤)新发或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中关于他汀对冠心病房颤预后影响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截止至2015年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的试验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将提取的资料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检索和筛选,共纳入14篇临床试验,其中8篇为他汀对冠心病新发房颤的影响,3篇为他汀对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房颤复发的影响,另外3篇为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包括合并或不合并房颤的所有冠心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的影响。对不合并房颤的冠心病患者和合并房颤的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新发房颤[OR=0.62,95%CI:(0.52,0.75),Z=4.99,P0.00 001]和房颤复发[OR=0.15,95%CI:(0.08,0.27),Z=6.24,P0.00 001]均有预防作用并能显著降低其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所有纳入的1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207 868例患者,其中93 330(44.90%)例患者使用他汀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他汀治疗组房颤发生率11.44%,对照组房颤发生率16.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8,95%CI:(0.50,0.68),P0.00 001],且结论的稳定性较好。结论:他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房颤新发及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治疗病态肥胖(体重指数>40 kg/m2)或高体重(>120 kg)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从2000年1月到2022年5月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结局指标包括VTE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应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14 648例患者,NOAC组6 188例,VKA组8 46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VKA相比,NOAC的VTE发生风险(OR=0.62,95%CI:0.51~0.76,I2=0%,P<0.00001)及大出血发生风险(OR=0.77,95%CI:0.60~1.00,I2=0%,P=0.05)均降低。结论:与VKA相比,NOAC用于病态肥胖或高体重的VTE患者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的选择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2-01至2013-12行PCI术的患者,按入选、排除标准筛选出合并房颤的患者5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HADS2及HAS-BLED评分。按照CHADS2评分2分或≥2分及是否使用华法林,将患者分为:CHADS2评分2卒中低危患者(n=339),其中包括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n=309)、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n=30例);CHADS2评分≥2分为卒中高危患者(n=231),其中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n=200)、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n=31)。随访15个月比较不同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在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缺血事件、出血事件方面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卒中低危患者相比,卒中高危的患者MACCE发生率更高[P0.001,风险比(HR)=2.667,95%可信区间(CI):1.535~4.635],缺血事件更多(P=0.013,HR=2.080,95%CI:1.167~3.709)。570例患者随访结果多因素Cox生存分析,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MACCE和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增加(P=0.001,HR=2.985,95%CI:1.532~5.816;P=0.026,HR=2.068,95%CI:1.090~3.925)。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及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的MACCE事件、缺血事件分别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华法林患者大出血事件多于未用华法林,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低危和卒中高危患者,用华法林均增加小出血风险[P0.001,比值比(OR)=4.458,95%CI:1.934~10.277;P=0.002,OR=4.155,95%CI:1.717~10.055]。结论:华法林能够显著的降低卒中高危房颤患者的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对于卒中低危的房颤患者,华法林并不能进一步降低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无论是卒中低危还是卒中高危房颤患者,华法林均增加了小出血风险,但并没有显著性增加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5月24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采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3篇,总样本量为15867例。Meta分析示,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明显降低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OR=0.71,95%CI(0.55,0.91),P=0.007]、颅内出血率[OR=0.63,95%CI(0.45,0.87),P=0.004]、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1,95%CI(0.33,0.79),P=0.003]、主要有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OR=0.75,95%CI(0.62,0.90),P=0.002]、次要有效终点事件1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血管性死亡)[OR=0.83,95%CI(0.72,0.95),P=0.008]、次要有效终点事件2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OR=0.82,95%CI(0.72,0.93),P=0.003];而少量出血事件发生率[OR=1.04,95%CI(0.95,1.13),P=0.43]、上消化道出血率[OR=1.35,95%CI(0.47,3.82),P=0.58]无明显差异。结论 利伐沙班对房颤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华法林,且在危险终点事件上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型抗凝药(NOACs)对亚洲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脑卒中的预防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电子数据库,纳入NOACs和华法林对亚洲房颤患者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文献相关信息,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结果总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包括10 785例受试者。Meta分析表明,与华法林比较,NOACs能降低亚洲房颤患者脑卒中(RR=0.63,95%CI:0.52~0.76,P0.00001)、非神经系统性血栓栓塞(RR=0.46,95%CI:0.31~0.68,P=0.0001)及大出血(RR=0.61,95%CI:0.51~0.72,P0.00001)的发生。结论采用NOACs治疗亚洲房颤患者脑卒中、非神经系统性血栓栓塞及大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NOACs用于治疗亚洲房颤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调查心房颤动(房颤,AF)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患者抗栓治疗现状,分析抗栓治疗不足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231例,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2组: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SCAD)组(n=173)、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58);根据出血风险分为高风险组(n=139)及低风险组(n=92)。应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抗栓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入院期间规范抗栓和导致出院抗栓不足的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住院期间患者规范抗栓104例(45.0%),出院规范抗栓仅66例(28.6%);房颤合并ACS组住院规范抗栓率明显高于合并SCAD组(74.1%vs. 35.3%,P0.01);高出血风险患者住院规范抗栓率明显低于低出血风险组(32.6%vs. 53.2%,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卒中[OR=2.427,95%CI:1.16~5.077]、合并ACS[OR=8.111,95%CI:3.862~17.033]、HAS-BLED评分[OR=0.424,95%CI:0.284~0.634]是入院规范抗栓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阵发性房颤[OR=3.536,95%CI:1.803~6.935]、合并ACS[OR=3.647,95%CI:1.514~8.783]、非心内科患者[OR=3.62,95%CI:1.685~7.777]是出院抗栓不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临床实践中,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规范较指南有很大差距,出血风险高低、合并冠心病类型、合并卒中、房颤类型、入院科室是影响抗栓治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东亚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和CBM数据库,收集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相关研究,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比较INR 1.50~1.99组(低强度组)和2.0~2.5组的栓塞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发现,低强度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OR=1.12,95%CI:0.84~1.49,P=0.43],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OR=0.72,95%CI:0.56~0.93,P=0.01];进一步比较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INR 2.0~3.0),结果显示,低强度组的栓塞事件仍未增加[OR=1.30,95%CI:0.97~1.75,P=0.08],而出血事件[OR=0.62,95%CI:0.48~0.80,P0.01],甚至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38~0.88,P=0.01]显著降低。另外INR 2.6~3.0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2.0~2.5组[OR=0.67,95%CI:0.46~0.97,P=0.04]。结论:低强度(INR 1.50~1.99)是华法林治疗的有效范围,且比较安全,而INR 2.6~3.0时出血风险较大,故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时,其INR维持在1.5~2.5是较理想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491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消融围术期抗凝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78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213例。并根据NLR中位数,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亚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围术期出血事件2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围术期出血事件16例。两组中高NLR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低NLR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在华法林组(OR=2.41,95%CI:1.32~4.43,P0.05)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OR=2.37,95%CI:1.03~5.42,P0.05)均可独立预测出血事件的发生。NLR预测华法林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5%CI:0.59~0.83,P0.05,临界点2.31)和0.73(95%CI:0.59~0.87,P0.05,临界点1.88)。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随着NLR增高而增加,NLR可成为预测非瓣膜病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2期)、CMB、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使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及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文献,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个研究、共7673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与华法林组无明显区别[OR =1.0,95%CI:0.60~1.68,P =0.99],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区别[OR =0.79,95%CI:0.52~1.19, P =0.25],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OR =0.71,95%CI:0.57~0.87,P =0.001]。结论达比加群酯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疗效及大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与华法林无明显区别,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华法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比伐芦定在PCI治疗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BM、CNKI、VIP及Wanfang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1月,收集有关比伐芦定在PCI治疗CTO中的研究,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文献,共573例患者。研究主要终点:比伐芦定与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85,95%CI:0.799~1.756,P=0.399),比伐芦定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RR=3.398,95%CI:1.227~9.361,P=0.019)。次要研究终点: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04,95%CI:0.038~4.343,P=0.455)。安全终点:基于比伐芦定的抗凝方案减少了大出血风险(RR=0.481,95%CI:0.261~0.884,P=0.018)。结论:对于CTO病变的血运重建,基于比伐芦定的抗凝治疗在主要研究终点和次要终点方面与肝素相比无明显差异,比伐芦定可降低出血率,但增加支架内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卒中高危人群(CHA2DS2-VASc评分≥2分者)启用华法林和坚持服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8月至2015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抗凝门诊及住院登记注册的非瓣膜病房颤且CHA2DS2-VASc评分≥2分患者,除外射频消融患者,分为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华法林组和未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华法林组坚持服药患者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480例患者(华法林组245例,对照组235例)纳入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40.0±11.5)个月。血栓栓塞史(OR 2.447,95%CI 1.435~4.171,P=0.001)、慢性心力衰竭史(OR2.009,95%CI 1.084~3.724,P=0.027)、持续性房颤(OR 2.231,95%CI 1.448~3.437,P=0.0001)患者华法林使用率高,而贫血(OR 0.479,95%CI 0.238~0.964,P=0.039)、服用中药(OR 0.638,95%CI 0.456~0.891,P=0.008)以及长期就诊医院距离较远(OR 0.759,95%CI 0.610~0.945,P=0.014)患者华法林使用率较低。华法林组随访期间176例(71.8%)坚持服用华法林,Kaplan-Meier曲线中华法林组患者坚持服药率1年为78.3%,3年为71.0%。入组前服用华法林患者中76例(80.0%,76/95)坚持服用华法林,新启用华法林患者中100例(66.7%,100/150)坚持服用华法林,前者坚持服药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8)。与华法林停用相关的因素为新启用华法林(HR 1.786,95%CI 1.029~3.100,P=0.039)、服用中药(HR 1.687,95%CI 1.201~2.370,P=0.003)、长期就诊医院距离较远(HR 1.446,95%CI 1.121~1.865,P=0.005)。结论抗凝门诊中,服用中药和长期就诊医院距离较远等因素影响华法林启用和坚持抗凝,明确影响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患者(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长期抗凝的需求,同时多项临床试验也在各种不同人群验证了NOAC疗效不劣于华法林,在安全性方面优于华法林,但是,NOA...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中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满足要求的临床研究,共计39 3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相比,IVUS指导PCI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0.80,95%CI:0.74~0.86,P <0.00001)、心源性死亡(OR=0.64,95%CI:0.48~0.85,P=0.002)、心肌梗死(OR=0.86,95%CI:0.74~0.99,P=0.04)、支架内血栓(OR=0.65,95%CI:0.49~0.88,P=0.005)、靶血管血运重建(OR=0.80,9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everolimus-eluting stent,EES)与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EES和SES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及采用RevMe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RCTs,Meta分析显示:EES组与SES组之间病死率(OR=0.98,95%CI:0.85~1.12,P=0.75)、心源性病死率(OR=1.05,95%CI:0.88~1.25,P=0.57)、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OR=0.92,95%CI:0.65~1.31,P=0.6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OR=0.95,95%CI:0.77~1.18,P=0.6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OR=0.80,95%CI:0.49~1.32,P=0.39)、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OR=0.89,95%CI:0.26~3.04,P=0.85)均无统计学差异,但EES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SES组(OR=0.66,95%CI:0.53~0.80,P<0.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中,EES能更显著降低支架术后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在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TLR、MACE、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方面,与SES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引文目录,纳入满足要求的临床研究。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0项,总计患者3459例,其中IVUS组1718例,造影组1741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IVUS指导的DES置入术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45~0.75,I2=0%,P0.0001)、靶血管血运重建率(OR=0.61,95%CI:0.40~0.92,I2=0%,P=0.02)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OR=0.59,95%CI:0.41~0.84,I2=0%,P=0.003)。两种指导DES置入的方案在支架内血栓形成(P=0.07)、心脏原因死亡率(P=0.13)、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61),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的结果缺乏稳定性。结论相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指导,IVUS指导下的DES置入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血运重建的风险,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的获益还需更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冠心病合并永久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抗栓治疗情况并随访。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5年9月我院因冠心病行PCI术入院并伴有永久性非瓣膜病房颤的患者62例,将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分为华法林治疗组(n=33)和非华法林治疗组(n=23),了解患者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状况,并对患者在PCI术后1年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56例患者年龄(69.6±8.9)岁。PCI术后有33例(58.9%)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含华法林;23例(41.1%)术后未使用华法林。女性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比例较男性低(P<0.05)。随访期间非华法林治疗组2例发生脑栓塞,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栓塞发生率(8.7%比0)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支架内再狭窄率和严重出血发生率非华法林治疗组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于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对于既有抗凝又有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指征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在PCI术后,实际临床上给予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法有多种,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抗栓治疗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