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基层医院施行该手术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对7例复杂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同期杂交手术治疗。男2例、女5例,年龄45~64(50.0±8.3)岁。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mm 4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例,其中1例合并胸主动脉壁多部位钙化,冠状动脉CTA示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约70%。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室先期行颈部切口完成主动脉弓分支旁路手术,术毕转送导管室行股动脉切口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同期完成前降支支架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1例术后发生少量Ⅰ型内漏。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CTA证实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支架无明显移位。随访7例,随访时间3~24(12.0±3.6)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6例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或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1例少量Ⅰ型内漏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假腔内仍有造影剂显示,但部分血栓形成,假腔程度及范围较术前变小,真腔明显增大,术后6个月复查内漏消失。所有患者未见脑部和肢体缺血征象。结论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杂交手术治疗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5年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应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5例,平均年龄(54.9±11.2)岁。21例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人工血管转流术(转流组),26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位术(转位组)。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杂交手术。两组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全组共12例(25.5%)出现并发症,其中内漏5例(10.6%)、声音嘶哑5例(10.6%)、脑卒中/头晕2例(4.3%),无左上肢乏力、截瘫、夹层逆撕;46例(97.9%)左锁骨下动脉通畅。47例患者5年生存率100.0%。结论 杂交手术治疗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中远期临床效果满意,重建的左锁骨下动脉5年通畅率高,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内漏和声音嘶哑。  相似文献   

3.
对9例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杂交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一期头臂血管重建并腔内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手术耗时平均347.0min。术后复查大动脉CTA均无支架内漏及人造血管堵塞等情况发生,切口愈合良好。随访至今均存活。提示对此类患者,护士需同时具备内外科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术前术后需做好意识、心率、心律、脉搏、呼吸、血压、疼痛的监测和控制,术后还需做好引流量、出入量及伤口情况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自从1983年Hans Borst将象鼻技术应用以来,该技术的很多变异术式不断发展。在这其中,冰冻象鼻技术(frozen elephant trunk technique,FET)是最有创新性的。这种包括主动脉弓修补及胸主动脉支架的置人的FET技术,现已发展成为适用于复杂类型胸主动脉患者的一种杂交手术方式。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点。胸主动脉腔内修补(TEVAR)或者左侧胸廓开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血管外科采用腔内治疗36例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的腔内治疗均获成功。22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例结合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左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后再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内脏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逐渐恢复,无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结合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小切口的杂交手术等策略来延长锚定区,从而拓展了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范围,提高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共有14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并行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44±7.2)岁(22~62岁)。12例患者夹层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部及其三大分支血管,其中2例TEVAR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后3年和5年支架近端新发夹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行开胸杂交手术治疗;3例为累及左颈动脉行颈-颈杂交术;7例为累及左锁骨下动脉行颈-锁杂交术。另2例夹层动脉瘤累及髂动脉且合并血栓形成导致下肢缺血,行股-股杂交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覆膜支架的置入并行杂交手术。术中血管造影见支架释放位置准确,夹层隔绝成功,支架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及目标血管血流通畅。14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0±8.2)个月(3~36)个月;术后2 d出现脑卒中1例,术后10 d出现切口下血肿1例,术后1个月出现胸腔积液1例,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的14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对于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杂交手术可以增加TEVAR术的成功率及其使用范围,早、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1999年,Dake和Nienaber分别报道了以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治疗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BAD),从而开创了血管腔内治疗BAD的时代[1-2].十余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血管腔内修复术已经成为治疗BAD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普遍认为,对于无并发症(稳定型)的BAD,首选内科药物治疗;只有对于出现并发症(不稳定型)的BAD,才考虑进行开放手术或血管腔内修复术[3].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成熟,其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已明显降低,短中期效果良好.然而,对于部分复杂BAD,血管腔内处理仍然较为棘手.本文结合目前的最新进展和我们的经验,对复杂BAD的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杂交和冷冻象鼻(FET)技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诊治的93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815例(86.9%)患者行常规全弓替换+FET植入术(FET组);122例(13.1%)患者行头臂血管去分支+同期全弓腔内介入支架修复术(杂交组)。通过匹配分析方法确定了109对患者进行均衡比较。结果:(1)全组患者分析结果:全组平均年龄48.6岁,杂交组高于FET组(61.3岁比46.7岁,P<0.001)。全组早期死亡98例(10.5%,98/937),杂交组11例(9%,11/122),FET组87例(10.7%,87/815)(P=0.577);全组复合并发症率19.6%(184/937),杂交组[15.6%(19/122)]和FET组[20.2%(165/8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杂交组术后无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FET组有72例(8.8%)(P=0.010)。(2)匹配组分析结果:杂交组死亡率及复合并发症率均低于FET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109)比17.4%(19/109),P=0.073;15.6%(17/109)比25.7%(28/109),P=0.066]。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以及截瘫发生率,杂交组均低于FET组(P=0.013,P=0.022及P=0.014)。胸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杂交组均高于FET组[支架段:87.8%(79/90)比75.3%(58/77),P=0.044;下胸段:43.3%(39/90)比27.3%(21/77),P=0.038]。杂交组3、5及7年生存率分别为95.7%、91.7%及91.7%,FET组分别为95.6%、93.7%及82%(P=0.320)。结论:杂交全弓技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有改善术后早期死亡和复合并发症的趋势;相比FET技术,杂交技术显著降低术后脊髓损伤和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更能促进中远期胸段夹层假腔的完全血栓化。  相似文献   

9.
腔内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已有近20年的历史,从初步应用到逐渐推广,经历许多治疗上的教训,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在笔者以往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讲述所获得的一点感受以及对技术的一些改进。术前正确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前评估比手术操作更重要。术前评估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要求层厚至少1 mm[1],以免遗漏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联合辅助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 分析腔内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4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腔内封堵左锁骨下动脉43例;PDA封堵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6例次;颈部动脉搭桥术9例次;“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8例次;“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同时保留主动脉弓部所有分支动脉1例次.结果 患者术后均存活,随访时间(25±16)个月.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Ⅱ型内漏,其中6例通过PDA封堵器隔绝,2例保守治疗后自愈;9例发生左上肢缺血症状,其中8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症状严重,行颈部动脉搭桥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随访中,所有人工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均保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直径显著扩大,假腔直径逐渐缩小.结论 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联合PDA封堵器、颈部动脉搭桥术、“烟囱”技术或“开窗”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5例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包括α受体阻断剂在内的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夹层累及肾动脉者予尽早手术。并发低氧血症、肾功能不全各4例,均予急诊手术。1例支架远段进入假腔者,予再植入支架转入真腔。2例支架末端主动脉内膜出现新破口者,1例予再次植入支架,另1例行非手术观察治疗。结果:5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均达到100~120/60~70 mmHg目标范围。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3例恢复正常,1例明显好转。4例低氧血症患者术后氧分压恢复正常。1例支架远段进入假腔患者,成功将血流转入真腔。2例支架末端出现新破口者,1例经再次植入支架,破口完全封堵,另1例行非手术观察治疗者,假腔无继续扩大。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积极相应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病儿 男,8岁.体检时闻及心脏杂音1个月.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cm处,心浊音界明显扩大,心率113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加强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向两肺及左锁骨下传导.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进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腔两腔分离的一种病理改变.夹层主要发生在胸主动脉,临床特点为起病急、进展快且致死率很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重急症之一,该病住院期间的总死亡率为27.4%[1].临床上主要采用Stanford分型将其分为A、B两型:即累及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夹层和只累及降主动脉及其以远的Stanford B型夹层.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预后凶险的动脉疾病。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最佳治疗方案依然充满争议。尽管B型夹层的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在技术和方法上都有长足提高,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血管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释放的概念逐渐进人治疗领域。通过支架型人工血管的释放能修复近端撕裂口,随后诱导主动脉管腔的重塑,从而可避免传统手术。尽管缺乏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数据,但现有的临床资料还是表明与药物或手术治疗相比,夹层的腔内治疗具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效果和临床经验,分析影响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8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54例,女27例;年龄19~77岁,平均(41.6±11.7)岁.合并高血压48例,马方综合征15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主动脉窦部扩张、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缩窄各1例.其中二次手术18例,三次手术4例.对再次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16例,同期Bentall手术7例,升主动脉替换2例,David手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例;胸腹主动脉替换31例;支架象鼻术24例,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双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胸降主动脉替换9例;内漏修补1例.术后2例死于出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均为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患者,住院病死率2.5%(2/8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6/81例),其中二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术后食管瘘开胸探查+空肠造瘘1例,声音嘶哑1例.全组无截瘫及卒中.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马方综合征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 外科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早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马方综合征是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我们为3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深低温停循环下带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Stanford B型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动脉疾病.随着临床分类的细化及诊断方法的改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逐渐降低.治疗上,腔内修复因其微创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对于非复杂性夹层,腔内修复也逐渐取代药物治疗,并显示出良好疗效.开放手术仅适用于不适用腔内修复,修复失败或合并结缔组织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疾病(aortic dissection,AD)的临床特点,对比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repair,EVR)与保守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6例急性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EVR组(60例)和保守治疗组(56例),其中EVR组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治疗AD;保守组采用降压镇痛等对症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评估和比较.结果 116例急性Stanford B型A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疼痛(74.1%),CTA检查是确诊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保守组56例患者,入院30 d死亡率为16.1%;EVR组60例患者,移植物均成功释放,30 d死亡率为1.7%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保守组和EVR组随访率分别为71.4%和86.7%,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8±16)个月和(35±14)个月,5年生存率保守组和EVR组分别为87.5%和8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支架植入治疗是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的首选方法,能够提高患者30 d生存率;保守治疗也仍然是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象鼻技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24例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0.6±9.8)岁.合并高血压2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根部瘤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缩窄1例.14例有吸烟史.4例为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术后内漏.结果 24例患者均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替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体外循环(163.1±48.6) 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29.1 ±12.4)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无截瘫及卒中发生.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2/24例).1例失访;随访23例,随防率95.8%(23/24),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2例因Ⅰ型内漏行修补术,1例因支架远端假性动脉瘤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20例(86.4%)患者支架附近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对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