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2.
游凯  张月  赵红叶  王静雷 《职业与健康》2013,(22):2990-299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就餐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调查15—79岁居民1人。结果该区77.5%的居民经常吃自制早餐,食堂是在外就餐的主要地点,午餐、晚餐、夜宵经常在外用餐的居民其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9%和56.6%的居民经常吃蔬菜和水果,56.9%的居民极少或不食用奶或奶制品。结论该区居民就餐行为不够合理,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以促使居民养成健康的就餐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情况,初步探索适合在外就餐的营养干预模式。方法在天津市选取1家综合型餐厅作为干预场所,对餐厅内就餐者进行膳食调查,并对就餐者和餐厅从业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性营养干预。通过收集干预前后就餐者的点菜清单,统计分析干预前后就餐者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人群在外就餐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较高,蔬菜类摄入适宜,水果、奶类、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不足;午餐能量摄入不足,谷薯类和豆类摄入较低,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晚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较高。干预后,调查人群午餐能量摄入增加,豆类、水果、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增加,脂肪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晚餐能量摄入减少,豆类、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减少,各类营养素摄入减少。结论天津市部分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不合理,干预后膳食结构得到改善。应加强对居民的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其在外合理就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行为现状.方法 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过去7天在外就餐行为数据,共纳入150 682名调查对象,其中2015年80 703名,2016-2017年69 979名.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5-2017...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个城市选取17 234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和就餐行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不同地点就餐频率和次数信息,分析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状况,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地点的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比较就餐次数差异。结果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为55.6%,平均在外就餐2.8次,36.0%的人群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就餐,19.8%的人群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男性、18~44岁、文化程度高和家庭年人均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次数较高。学生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比例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18~44岁的青年群体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和次数较多。与其他场所相比,人群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年河北省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效控制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河北省抽取13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该监测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2213名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行为数据,通过集中体检获得身高和体重数据,以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进行复杂抽样加权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就餐行为采用例数和加权百分比进行描述,应用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在外就餐频率的危险因素及优势比、以及在外就餐与肥胖的关联性。结果2015年河北省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率为25.29%,18~44岁、45~59岁居民在外就餐率分别为30.77%和16.20%,其中,在外就餐1~6次/周和≥7次/周的比例分别为9.40%和1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在外就餐组相比,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调查对象中,城市居民(OR=2.36,95%CI:1.71~3.24)、男性(OR=2.35,95%CI:1.72~3.20)、18~44岁人群(OR=1.63,95%CI:1.18~2.26)、文化程度较高(OR=3.77,95%CI:2.14~6.64)、在职人员(OR=3.02,95%CI:1.80~5.07)、家庭人口数>2人家庭(OR=1.37,95%CI:1.02~1.86)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4万元人群(OR=1.74,95%CI:1.08~2.81)在外就餐行为更为普遍。女性在外就餐频次与肥胖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是非在外就餐人群的1.89倍(P=0.031)。结论河北省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较为普遍,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减肥要有方法,可以根据体型来进行,餐后再配合适当的运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为需要减肥的不同体型的女性介绍一些相应的方法,不妨来试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在外就餐的现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抽取某医科大学本科生71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44.4%)的在外就餐频率为2~3次/月,其中女生在外就餐频率稍高于男生,生活费更高的学生在外就餐频率也更高。学生在外就餐的主要原因是朋友聚会,最受欢迎的就餐地点是火锅店。学生考虑在外就餐地点主要原因为食物的口味,较少学生考虑卫生条件和营养价值。大部分学生在外就餐时存在食用过量的现象,73.5%的学生在外就餐时喝饮料,肉类食物占在外就餐食物的一半以上。结论 大学生在外就餐现象比较普遍,86.2%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营养知识,学校应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在校就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在外就餐频率及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三亚市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8岁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在外就餐情况、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在外就餐情况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537名三亚市健康体检者,获得有调查人数1 502人,有效率为97.7%。调查对象年龄21~69岁,平均(46.82±9.58)岁。男性834人,女性668人,男女性别比为1.24∶1。BMI以18.5~23.9 kg/m2为主,占56.0%。高血压患者314例,血脂异常者307例,患病率分别为20.9%和27.2%。在外就餐频率以≤1次/周为主,占80.6%,其次是2~7次/周, ≥8次/周者占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1.929)、≥8次/周(OR=4.459)的健康体检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2.408)、≥8次/周(OR=3.466)的健康体检者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也较高。结论 三亚市健康体检人群在外就餐频率较高,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率也较高,在外就餐会行为将增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国 ≥ 18岁成人2002 — 2015年在外就餐行为变化趋势及其对肥胖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10 — 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和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中 ≥ 18岁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数据,采用χ2检验、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分析不同特征成人在外就餐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肥胖的影响。  结果   2002年、2010 — 2012年、2015年中国 ≥ 18岁成人过去1周3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7.2 %、16.5 %、20.2 %,男性居民分别为9.8 %、20.0 %、25.1 %,女性居民分别为5.0 %、13.8 %、15.8 %。2002 — 2015年中国 ≥ 18岁成人在外就餐比例呈现增长趋势(P < 0.0001),成年男性和女性在外就餐比例也均呈现增长趋势(P < 0.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男性、18~44岁、城市、家庭人均年收入 ≥ 20 000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除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之外的其他在职人员、未婚的成人在外就餐的行为更加普遍。男性在外就餐组发生肥胖的风险约是非在外就餐组的1.166倍(P = 0.002),女性在外就餐组发生肥胖的风险约是非在外就餐组的0.922倍(P = 0.001)。  结论   2002 — 2015年中国 ≥ 18岁成人2002 — 2015年在外就餐比例呈现增长趋势,18~44岁、学历和收入较高的未婚职业男性在外就餐比例较高且呈现增长趋势,在外就餐可以增加肥胖的风险;建议加强在外就餐营养宣传教育,制定不同人群在外就餐膳食指南,引导我国居民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2.
2010-2012年北京市昌平区部分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丹  刘国蓉  金文军 《职业与健康》2013,(24):3310-33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为政府部门有效监管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2年在该辖区内随机抽取蔬菜样品150份,进行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结果150份蔬菜样品中检出拟除虫菊酯25份,超标2份,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16.67%和1.33%;有机磷检出7份,超标2份,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67%和1.33%;有机氯检出1份,未超标,检出率为0.67%。结论昌平区市售蔬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应加强蔬菜在种植及销售环节的监测与安全管理,同时从源头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确保市民食用蔬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FOSTER WB 《Hospitals》1957,31(19):35-38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2010~2012年北京市怀柔区居民死因登记工作的漏报情况。方法按怀柔区常住人口的20%比例,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6个镇乡/街道的76个行政村和6个居委会作为调查点,以2010~2012年怀柔区人口抽样死因回顾性调查数据作为实际死亡数据,将常规报告数据与之进行匹配,未匹配上的记录为漏报数据。计算漏报率,并分析其在人群中的分布,了解漏报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0~2012年怀柔区调查点实际死亡人数为1232人,漏报人数为50人,总漏报率为4.06%;不同死亡原因比较,意外死亡漏报率为25.00%,因病死亡漏报率为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7,P<0.01),结论怀柔区居民死亡病例仍有漏报发生,应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死因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在家庭中伤害发生的情况,为指导家长开展儿童伤害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9月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04所中小学校16 680名在校中小学生,调查2011-2012学年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发生伤害的主要类型、严重程度和愈后处理等.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共发生2 146人次伤害,在家中发生的伤害共509人次,占伤害总例数的23.72%,家庭伤害发生率为3.05%,城区为2.89%,郊区为3.16%;男生为3.12%,女生为2.99%,城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中发生的509人次伤害中,跌倒/坠落伤排在伤害类型的第1位(占36.94%);伤害发生时学生从事活动排第1位的是休闲娱乐(占27.90%);受伤部位排第1位的是手部/脚部(含腕、踝),占43.03%.受伤后61.69%到医院/校医室就诊,5.30%住院治疗;平均每人次伤害造成学生休息3.94d,缺课1.08 d.结论 家庭是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下儿童伤害的发生有其独特的流行特征,家庭伤害应以预防跌倒/坠落伤为主.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Young adults report frequent away-from-home eating;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what types of restaurants are patronized or whether associations with dietary intake and weight status differ according to restaurant type.

Objective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diverse sample of young adults examines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at different types of fast-food and full-service (server brings food to table) restaurant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associations between away-from-home eating, dietary intake, and weight status differ according to restaurant type.

Design

There were 1,030 men and 1,257 women (mean age=25.3 years) who participated in Project EAT-III (Eating and Activity in Teens and Young Adults). Participants were members of a longitudinal cohort who completed baseline surveys at schools in Minneapolis/St Paul, MN, and completed the EAT-III surveys online or by mail in 2008-2009.

Main outcome measures

Height, weight, and usual dietary intake were self-reported.

Statistical analyses performed

Regression models adjusted fo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used to examine associations between frequency of restaurant use, dietary intake, and weight status.

Results

More frequent use of fast-food restaurants that primarily served burgers and french fries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for overweight/obesity; higher intake of total energy,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fat; and with lower intake of healthful foods and key nutrients. For example, those who reported burger-and-fries restaurant use on three or more occasions per week consumed nearly one addition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per day compared to those who reported burger-and-fries restaurant use on less than one occasion per week. More frequent use of fast-food restaurants that primarily served sandwiches/subs was related to a few markers of poorer diet quality, but unrelated to weight status. More frequent use of full-service restaurants was also unrelated to weight status and related to higher intake of vegetables.

Conclusions

There may be a need for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healthier food choices among young adults who report frequent burger-and-fries restaurant use.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通过对2010-2012年北京市怀柔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分析,了解该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0-2012年4-11月怀柔区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4例报告病例中,核酸阳性550例,总阳性率为86.75%;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75%、40.38%.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儿童,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90.85%.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显著增多.2010年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在4-6月,2011年为9-11月,2012年出现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5-7、10-11月.结论 怀柔区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71和CA16为主,3年的流行优势毒株、发病高峰略有不同,因此应做好对此病病原学的长期监测工作,以便早期发现流行毒株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