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下法在内科急症中的应用范围1,1 退热祛邪 若邪热内结,壮热面赤,口干渴,腹满便结或谵语烦躁,舌苔黄或起芒刺,脉沉弦有力而数,或见热利,里急后重,当急除阳明腑实积滞,使热结从下而解,同时寓有急下存阴之意。可选寒下之承气类方。现代医学之感染性发热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肺脓肿、支气管肺炎、细菌性痢疾等而  相似文献   

2.
隆新霞 《吉林中医药》2013,33(2):109-110
胃肠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病理上"腑病多实",积滞性胃肠病临床上较为常见。《金匮要略》中,积滞性胃肠病的辨证规律和论治特点可概括为:饮食积滞,越之竭之;邪热内结,治分表里;气机郁滞,行气通便;寒实积滞,散寒通便;痰饮停聚,前后分消;瘀热成痈,通腑消痈;湿热下利,通因通用等。  相似文献   

3.
<正>大承气汤,小陷胸汤均源自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之作《伤寒论》。其中大承汤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心烦不解,潮热,甚者喘冒不得卧,神昏谵语,脉沉实等。病机是邪热与有形糟粕相搏结导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小陷胸汤主治太阳病变证的结胸证,症见: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病机为表邪不解,入里化热,邪热内  相似文献   

4.
下法儿科临床应用举隅刘秀英(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50011)下法,温病称通下法。是泻下邪热,通导积滞的一种方法。凡有形实邪内结,如燥屎、积滞、瘀血、积聚等都可用下法下其实邪,则正气自安。前辈名医柳宝信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  相似文献   

5.
<正> 宁波已故名医范文虎先生,医理精湛,经验宏丰,以擅施《伤寒论》之大法,博采诸家之长,治疗外感热病而名闻于世.时人皆以"伤寒家"目之.范氏辨证精辟,切中病情,用药恰当,屡起沉疴.尤其运用苦寒攻下法,更是得心应手.往往每用一"下",即能泻下邪热,荡涤积滞,奏效神速.兹将范氏攻下法经验简介如下.通腑泻热阳明腑实,乃是阳邪入里化热,灼伤津液.当见腹部痞满,腹痛拒按,或潮热谵语;或热结旁流.范  相似文献   

6.
伤寒部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谓结胸?大小结胸的病因病理及主要脉证是什么?如何治疗?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脏结、阳明腑实如何区别? 结胸是指邪气与有形之物结于胸中,以胸膈或心下硬满而痛为特征。其病因病机为患者素有痰水实邪,误下后或不经误下邪热入里与痰水实邪相搏。如原文134条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由于内陷的邪气性质不同,故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热邪入里与痰水互结,则为热实结胸;寒邪入里与痰水互结,则为寒实结胸。热实结胸则又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病变范围的大小之异,以及热邪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近年来中医运用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颇多,兹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出血性中风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在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失宜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脑脉闭阻,脑神失用,无以统摄全身,则脾胃升降失常,痰饮、宿食、燥屎内结,以致腑气不通[1];或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木横土衰,导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腑气不通[2];或素体阳盛,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热互结,火热内炽,消烁津液,导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2].因此,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腑气不通,邪热不得下泄,胃肠燥结,阳明实热上冲,又会使火热更甚,烁液成痰,助阳化风[3];痰热实邪阻滞中焦,影响气血运行布达,加重血瘀[4];风、火、痰、瘀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恶化[5].  相似文献   

8.
汤忠华  樊炼  李铭 《河北中医》2012,34(3):369-370
下法为中医内治法八法之一,是以泻下药为主,针对腑气不通、邪热积滞为主的病理机制,具有通导大便、排出积滞、荡涤邪热及攻逐水饮等作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针对脑出血术后早期并发症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及时使用下法,收到较好疗效.现将下法在脑出血术后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承气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虹  葛来安  龚蔚 《江西中医药》2005,36(11):59-59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和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这些病证的共同病机为实热积滞内结肠腑,热盛津伤。治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为君,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为臣,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共为佐使,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该方配伍简洁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笔者临床用之,屡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阳明病主要的病变机理是“胃家实”,即胃肠燥热亢盛。根据邪热是否与肠中糟粕相结可分为有热无结的无形邪热炽甚证和有热有结的肠腑燥热内结证。前者施治于清法,后者主要施治于苦寒攻下法。《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论述苦寒攻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对温病学治则治法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颇有研究价值。1 阳明病苦寒攻下法的辨证指征阳明病苦寒攻下法主要治疗肠腑实热燥结证。在具体应用时首先应仔细辨析腑实证的临床表现,掌握其辨证的着眼点和主要症状,才能确保辨证准确,立法得当。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1.
通下逐邪法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该法在温病临床治疗中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主要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热结肠腑、热瘀蓄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关于下利的证治,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见于它篇,内容十分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笔者复习之余,略谈体会如下。1《金匮》下利证治概要1.1肠腑实热证阳明胃家实,实热积滞搏结于肠道,逼迫津液从旁流出而下利不止,谓之“热结旁流”。这种下利当采用“通因通用”治法,《金匾呷大、小承气汤攻下实热积滞,使实邪去而利自止。对承气汤治疗下利,《金鹰》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强调必须证实、脉实方能使用,倘若正气已虚,虽有邪实,亦不可滥攻,以免犯“虚虚”之戒。1.2肠腑湿热证“干呕而利者,黄等…  相似文献   

13.
大承气汤了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阳明腑实证,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有通腑泻热,荡涤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对于燥屎内结、停痰蓄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证均可用之。根据以上特点,且许多脑病常兼夹腑实之证,因此大承气汤在治疗脑病中的应用很多。  相似文献   

14.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即太阳表证已罢,邪人阳明,人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往往获效。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腑法及其配伍在中风病急性期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桥 《国医论坛》1995,10(3):46-47
通腑法,亦称下法.属八法之一,具有泻下邪热,攻逐积滞,驱邪外出的作用。近10年来,已作为中风病急性期(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主要治法之一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现根据有关报道综述如下。1临床应用中风病急性期病因病机多端,临床证候错杂.常是邪热、痰浊、血瘀、腑实等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故临床应用通腑法时.多与他法相配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通腑泄热汤氏报道治疗72例属热证或阅证有腑气不通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用大黄129,芒硝10g(冲),权实gg,甘草6g.煎服或鼻词,神昏者加安富牛黄丸1粒~2粒…  相似文献   

16.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症。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除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淤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当用下法主之,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说的“推陈致新”。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我们在白血病治疗中 ,对并发高热、出血、呕吐等症状应用大黄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导毒外泄 通腑退热白血病发热起病急 ,发展快 ,变化速 ,高热持续不退 ,热毒不能外泄 ,上扰神明 ,下耗肾阴 ,入营动血 ,变化丛生 ,且常伴积滞、痰饮、瘀血等兼证 ,而邪热内蕴最易与肠腑秽浊之物相互搏结而作祟。表现为壮热烦渴 ,口干腹胀 ,精神倦怠 ,面红耳赤 ,舌绛、苔黄 ,脉弦数。此时 ,若清热解毒反易致凉遏冰伏 ,使热势鸱张 ,唯驱邪外出使毒去热清才是阻止病情发展的关键。大黄既可下有形之积滞 ,使邪有出路 ;又可泻气分实热 ,防止病…  相似文献   

18.
对《灵枢.经脉》"足阳明脉病"所记述之精神症状做了探析。文章指出,"足阳明脉病"之"病至"精神症状,非足阳明脉病,乃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症;"甚则"之精神症状系极度兴奋狂乱之阳明腑实热结证。文章还指出,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属临床较为常见之癫、狂交作病;心气虚挟痰为症自己后,转心气实挟痰之狂乐而乱,狂乐而乱久不愈,"甚则"火热燔极而灼津炼痰化燥成实结于胃腑而成腑实热结证;古人未能深察,误将心气虚挟痰之症指为阳明腑病前段之脉病。还就《素问》对"足阳明脉病"之不妥阐释予以了纠正。  相似文献   

19.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临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赖肺气之肃降而排泄通畅,反之,肠腑积滞不通,腑实内结,浊邪上干,肺失宣肃。笔者有幸随师汪受传教授临证,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易趋康复的特点,运用通腑法,或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宣肺通腑之剂治疗乳蛾、肺炎喘嗽、哮喘、便秘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芒硝,味苦、咸、性寒,有润燥软坚,涤荡胃肠三焦实热积滞之功.临床常与大黄配伍用于胃腑热结,燥实坚闭之证.仲景<伤寒论>之承气汤证可为明鉴,不劳絮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