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医》1983,(10)
太阳病发病过程中,若体质较好,胃气充沛,治疗得当,则外邪不能内侵,否则就有随时传变的可能。《素问·热论》认为六经传变的规律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仲景虽沿用《素问》的六经排列,但并不是伤寒六经的传变秩序。太阳病的传变,不应拘于日数,而应  相似文献   

2.
《新中医》1983,(11)
第五节太阳变证(续)伤寒部分七、肾阳虚证(一)阳虚烦躁证即干姜附子汤证。其病机是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躁扰。主要表现是:有阳衰阴盛各症;其中突出的一症,昼日烦躁不安,入夜则精神疲惫,似睡非睡。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阳衰阴盛,昼日阳旺,虚阳尚能与阴寒抗争,故昼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1983,(1)
实词活用浅析(一)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数词,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的基本职能。所谓活用,一般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按照  相似文献   

4.
《新中医》1982,(9)
《论治篇》补释本文以“看病施治,贵乎精一”为论点,论说施治的要则;批评审证不明,杂乱投药的误人庸医。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提出“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的论点。第二段:正面阐述施治精一的道理。第三段:批评时医审证不明,用治不精,以致耽误民生;反证施治精一的重要。第四段:总结施治的要领,攻补之大法。  相似文献   

5.
《新中医》1982,(5)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们如果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生存,如果违背了它就会死亡;如果能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能平安,如果违背了它,就会产生祸害。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把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反转过来成为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这叫做“内格”——肌体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因而格拒成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1984,(5)
外邪侵犯少阳,胆气内郁,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证者,称为少阳病。其病机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少阳在三阳经中,以其所居之病位而言,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因而既不属表  相似文献   

7.
《新中医》1982,(11)
《鉴药》译释刘子闲居,有负薪之忧,食精良弗知其旨,血气交沴,炀然焚如。我在家闲居时,生了病,吃精美的食物也不知道它的美味,血气都壅闭不通,浑身高热得象火烧一样。“子”,写在姓氏后而,作为对人的尊称。此为作者自谓,义同“刘某”。客有谓予:“子病,病积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跻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辄者造焉而善驰,矧常病也。将子诣诸?有客人告诉我:“您的病,已经得病多天了。如今我们乡里有个方士在医务界落迹,患麻风病的到那里治疗后就变得好看丰满,患足病的  相似文献   

8.
一、概说温毒是由疫疠毒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本病发病急骤,初起除可见表证外,多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破糜烂等症状为特征。若感邪后即见发热恶寒,头面红肿疼痛者称为大头瘟(如颜面丹毒等);若感邪后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疒丹)痧显现者,称为烂喉痧(如猩红热)。其他缠喉风(如白喉)、痄腮(如流行性腮腺炎)等已分别在喂科和儿科作了专门论述,故本章仅介绍大头瘟和烂喉痧的因证脉治。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82,(12)
医古文部分古医籍的通借字问题古医籍中,使用通借字之处颇多,不明通借,遇之必捍格难通或误解其义。清代学者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所以阅读古医籍,要明通借之理。所谓通借字,是指古籍中有一些音同或音  相似文献   

10.
《新中医》1983,(9)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阳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生于四季的温邪如:温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疫疠毒邪等。由这些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均具有发病急、热象  相似文献   

11.
二、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当形容词或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它们就活用作名词。例如: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一“小”、“大”,均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小便”,“大便”,做句中的主语。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至真要大论》)一“寒”、“热”,均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前“寒”字指“寒证”,充当动词谓语“治”的宾语。后“寒”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1983,(12)
伤寒部分第五节太阳变证(续)(2)小结胸证:即小陷胸汤证。其病机为邪热与痰相搏结,又称痰热结胸。其性质属热属实。主要表现为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脉浮滑。由于邪浅热轻,故其证仅心下硬满,按之疼痛,不按则不痛,其脉浮滑为痰热之候。本证与大结胸证虽然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大结胸病位范围可较大;小结胸病局限于心下。大结胸硬满疼痛拒按;小结胸硬满按之则疼。  相似文献   

13.
一、风湿留着肌肉证本证即桂枝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表阳不足,风寒湿邪留着肌肉。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由于卫阳不固,风寒湿邪留于肌表,故表现有类似太阳表证的证候。风寒湿阻碍气血运行,故身体疼烦,虽太阳表证亦有身痛,但不是主证。本证以身痛为主证,故身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知邪不在少阳、阳明。脉浮虚而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1984,(6)
第二节少阳病证(续) 二、少阳病兼证(一)兼太阳证本证可因太阳之邪不解又波及少阳而成,也可在发病之初太少二经同时受邪而致。病入少阳,故见头目昏眩,颈项强,微呕,心下支结,  相似文献   

15.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内容提要】《外感温热篇》是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专论温病的一篇著作。文中重点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制定了温病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新中医》1984,(9)
厥阴病主要是肝的病变,同时心包亦受影响。厥阴病证情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可以用“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来概括。引起厥阴发病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他经误治转属;二是风寒直中。根据厥阴病证候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种证型:一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1982,(2)
医古文部分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脉学的道理精细微妙,脉的形体难以辨别。“体”,指脉象。先提出脉象难辨,以示人注意分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弦、紧、浮、芤(kōu抠)等脉象,相互类似,容易混淆。“展转”,又作“辗转”,反复不定之意,此喻某些脉象交互相似,使人不易把握。此句承上文“难辨”举例。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各种脉象)在心里容易明白,在手指下面却难以辨明。“了”同“瞭”。该句后人演为“观书了了,指下渺渺”。意为脉象之理易明,无实践体验却难辦。进一步说明脉象难辨。谓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医》1982,(4)
曹植《说疫气》解析建安二十二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疬气流行烈性传染病流传很广。家家有僵尸之痛每一个家庭都有人死尸陈的悲痛。家,家庭。僵,僵死。尸,《说文》:“陈也。象卧之形。”室室有号泣之哀每家每户都有嚎哭抽泣的哀伤。室,室家。号,音嚎(háo),大声哭。泣,小声哭。或阖门而殪其中有的人家关门闭户地死绝。或,前有“家家”“室室”等先行词,此指其中的一部分,译作“其中有的”。下同。  相似文献   

19.
《新中医》1982,(7)
医古文部分《伤寒论》自序译释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我每当看到秦越人进入虢国为虢太子诊治疾病,以及望诊齐桓侯面色的记载,没有不感慨地赞叹他的才能优秀啊!“越人”,即秦越人,又称扁鹊,春秋末战国初名医。“虢(guó国)”,国名。“齐侯”,齐国君。“未尝”,同未曾,没有。“才秀”,才能优秀。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  相似文献   

20.
《新中医》1982,(1)
中医精华多保存于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学习中医,务必阅读中医历代原著,而中医原著又和中国古代汉语分不开。我们学习医古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和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遗产。因此,《医古文》课是学好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要学好这门课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掌握常用词词义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用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合起来的。不懂词义,固然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旨;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