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倜  戚勋 《中国临床康复》2014,(19):3017-3022
背景:生长因子是干细胞强有力的动员剂,可以增加注射细胞的黏附力和增殖力,诱导干细胞向梗死区迁移、增殖分化,参与心肌修复。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采用红光荧光染料 CM-Dil 标记。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心肌梗死区心肌内分4点共注射不同干预试剂。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测存活心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4周,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 CM-Dil/cTN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其存活心肌最多,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最明显,左室舒张末径最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促进自体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增加存活心肌数量,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细胞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有关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试验多集中在心肌梗死方面,对原发性心肌病研究尚少,且尚未见到两者对比的相关报道。目的:比较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缺血及非缺血所致无功能心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8例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与试验A组,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B组与试验B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在介入治疗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相应冠状动脉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移植后3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试验组间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移植前、对照A组和试验B组均明显减小(P<0.05),而试验B组仅较移植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无功能心肌的修复是安全有效的,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以往认为主要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关,近来研究显示旁分泌、抑制心室重构尤其是细胞外胶原重构对心功能的改善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08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电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日本大耳白兔57只,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取2只兔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余55只兔取10只作为正常组,4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共30只成功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盐水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兔心肌梗死后7 d,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10<'6>个细胞),盐水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造模后饲养5周.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心肌间质纤维结构及测量胶原容积分数,免疫组化法测量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有序;模型组和盐水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心肌梗死5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加(P<0.05),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胶原容积分数、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肌梗死区定植,通过减少胶原形成、改善胶原结构来抑制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efion AMI)后心肌修复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做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共9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相同数量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45只分别为:注射后2周组、4周组及12周组,对照组再次分组同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大白鼠以前壁部分心肌颜色变暗,心电图前壁ST段抬高为制模成功.用离心的方法分离出大鼠的股骨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冲洗后,培养、传代,得到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标记.一周后将动物模型再次开胸,把干细胞悬液以点注射的方式局部注射入梗死灶的周边区,对照组注射培养基.术前、移植后2周、移植后4周及移植后12周行超声检测心功能,HE常规染色观察心肌切片,免疫荧光检查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成组t检验和γ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标记的骨髓干细胞在梗死心肌内存留并且分化为心肌样细胞.MSCs移植后12周超声检查发现左窒内径为(0.58±0.09)mm(P<0.05),梗死区心肌厚度为(0.25±0.01)mm(P<0.05),射血分数为(67.52±0.6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为(39.86±3.00)(P<0.05).细胞移植组梗死区心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DAPI标记的蓝色荧光供体细胞核,心肌细胞胞浆呈绿色荧光.HE常规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瘢痕组织较少,出现核浆比例较大、类似胎心或新生心窒细胞的细胞.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修复梗死心肌并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二维超声、单光子体层扫描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在术中、术后3,6个月观察2组是否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灌注缺损明显减小(P<0.01).2组均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异体移植后在慢性梗死心肌中的存活、分化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心肌梗死模型后4周,将经过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的同种异体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边缘区(n=11),对照组注射等量培养基(n=10)。移植后4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MSCs移植后4周,异体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收缩压升高[(129.07±2.70)和(112.52±8.30)mmHg,t=2.577,t=4.790,P<0.05],舒张末压明显降低[(16.48±4.6)和(21.23±2.8)mmHg;t=2.577,P<0.0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上升速率为(3964±414)和(3336±528)mmHg/s;下降速率为(2761±278)和(2110±232)mmHg/s,t=3.031,5.510,P<0.05],冷冻切片可观察到移植组心肌内存在大量标记细胞,并由梗死周边区向瘢痕区迁移分布,免疫组化显示DAPI标记细胞cTnI及desmin阳性。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38.01±3.40)%和(43.99±3.50)%,t=4.181,P<0.05)]。结论异体MSCs移植有利于慢性心肌梗死的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初步研究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但是其确切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有关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状况及发挥作用时机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的存活状况。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80只,于心肌梗死后14 d,在心肌梗死周边区分4个点用微量注射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移植干细胞后仍存活良好的70只大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5,7,10,14,20,28天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3,5,7,10,14,20,28天免疫组化染色高倍视野(×400)内Brdu标记阳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分别为(36±12),(33±13),(28±9),(15±5),(5±3),0,0个。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与移植天数呈负相关(r=-0.47,P <0.01),其中移植1周后下降明显,至第20天已无存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梗死心肌后不能长期存活且不会转化为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移植方法与心功能改善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10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和机能中心完成。体外获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后观察前壁心肌颜色变苍白、收缩力减弱、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确定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分成4组,每组10只,2周后进行细胞移植。静脉对照组:尾静脉注射L-DMEM0.6mL;静脉移植组:尾静脉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6mL;心外膜对照组:在大鼠心肌梗死区分8点注射L-DMEM0.6mL;心外膜移植组:在大鼠心肌梗死区分8点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6mL。移植4周后检测大鼠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移植前比较,静脉对照组与心外膜对照组心脏功能逐渐恶化,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降低。静脉移植组与心外膜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均较移植前升高,并且心外膜移植组高于静脉移植组[移植前:左室射血分数:(27.09±2.46)%,(26.62±2.31)%,短轴缩短率:(24.09±3.13)%,(24.52±3.01)%;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35.12±2.68)%,(46.31±3.15)%,短轴缩短率:(28.32±3.68)%,(32.38±2.35)%,P<0.05]。与静脉移植组相比,心外膜移植组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压力变化最大上升速率、左室压力变化最大下降速率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压降低[静脉移植组:(105.27±5.56)mm Hg,(18.02±3.63)mm Hg,(4595±389)mm Hg/s,(3768±525)mm Hg/s;心外膜移植组:(123.89±9.64)mm Hg,(13.79±3.92)mm Hg,(4988±513)mm Hg/s,(4193±563)mm Hg/s,P<0.05]。②心外膜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梗死心肌内均可见5溴脱氧尿嘧啶阳性移植细胞,对心肌肌钙蛋白T呈阳性表达。结论:心外膜移植细胞和静脉移植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并且心外膜途径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改善程度强于静脉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心肌细胞属不可再生细胞,梗死心肌局部只能通过纤维瘢痕组织取代,这种心肌重构是造成患者心力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及初期临床研究证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植入梗死心肌后,MSC可在病变区分化增殖成血管内皮细胞及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有效改善了梗死周边的血供及瘢痕形成所致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是否能迁移、分化及存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在体内的迁移、分化及其存活.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DAPI标记细胞.结扎兔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30只新西兰大耳兔抽签法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后1 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点注射体积30 μL.分别于移植后10 min,3 d,4周时各组各处死5只动物.取心脏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DAPI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细胞是否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和α-肌动蛋白.结果与结论: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脏微环境中,蓝色细胞核分布广泛,呈椭圆形,似心肌细胞核,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纤维方向一致,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胞浆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Ⅰ、α-肌动蛋白均为阳性.说明缺血心肌内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局部微环境的刺激下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联合激光血运重建术(TMLR)治疗急性心肌缺血效果。方法建立32只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MSC移植组、TMLR组及联合治疗组,于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及治疗后测定射血分数(EF)、室间隔基底段及心尖段的位移(D)和应变(S)。治疗后4周处死动物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及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心肌梗死后EF、梗死部位D及S值显著下降。治疗后,MSC移植组及联合治疗组EF、梗死部位D及S值治疗后显著改善,病理学检查可见双染阳性细胞;其余两组未见双染阳性细胞,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联合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其他各组。结论MSC移植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功能,TMLR未增强MSC移植疗效,定量组织多普勒能够敏感评价心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每周1次,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移植后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移植术后3例出现低热,4例出现头痛,均未经治疗症状自行消失。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抽取2004—09/2006—12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标准药物治疗+经冠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实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术前及术后根据临床需要给予标准药物治疗。于患者双侧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滤筛去除脂肪颗粒及骨渣,共采集100-120mL,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2~15mL,室温下保存少于4h。两侧冠脉造影,左前降支植入支架后,将导丝放置于原病变远端,沿导丝将over the wire球囊置入支架内,将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经over the 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梗死相关动脉血管远端,每次注射4.0~5.0mL,抽空球囊间歇2min后再次同法注射,反复共3次。结果:40例行骨髓单个核细胞冠脉移植的心肌梗死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共34例次,其中血管并发症发生率20%,胸痛17.5%,心律失常15%,低血压12.5%,心功能障碍10%,迷走神经反射7.5%,低血糖反应2.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和操作的规范,手术成功率逐步提高,但仍然会在围手术期出现各种并发症及突发事件。提示应严密观察病情,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和正确的应急处置,从而减少干细胞移植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缺血性心肌血供并改善心功能。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15只健康太湖梅山猪通过冠脉栓塞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其中2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h,2周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组不移植细胞。行心脏超声观察心脏功能各指标的改变;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在实验终点取大体标本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检测心肌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3h组与模型组比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收缩期内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心肌血管密度、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后2周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心肌血管密度大于模型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较移植前(P〈0.05)。提示不同时间点心肌微环境对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定植的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内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在瘢痕修复早期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定植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男20例,女4例,平均60岁(27~79岁),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干细胞2~3周,开通梗死相关罪犯血管,通过冠脉转运将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的心肌梗死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为(0.9~3.5)×106,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为(1.6~8.3)×106。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例患者因罪犯血管狭窄小于50%未行PCI,仅移植干细胞,1例患者因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未能行PCI而仅行干细胞移植,另l例患者行PCI术后,心功能仍无明显改善,半年后移植干细胞。其余20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注入细胞。24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51.13±9.68)vs.(42.58±12.49),P<0.05],LVDd较术前稍减少[(58.21±7.75)vs。(58.25±8.31),P>0.05],但未达统计学意义;16例99mTcMIBI检查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流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6~23个月无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随访6~23个月未见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04-01/2006-12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立即将提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群分3次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前、移植后5d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移植5d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移植前缩小(1.20±3.7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径较移植前缩小(4.50±4.5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提高(10.65±9.83)%(P<0.01)。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心肌凋亡有一定影响,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少见报道。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n=10),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建模后即刻尾静脉输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建模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两者联合应用;模型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对照组开腹后不做任何处理,均尾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4 h 后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取心肌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蛋白Bax、Caspase-3,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广泛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肿胀或皱缩,可见空泡变性;心肌间质血管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组织相似,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期间散在分布正常心肌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损害较轻,间质充血不明显,少量炎症细胞浸润。Western blot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模型组及对照组(P<0.01), 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减低(P<0.05)。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的治疗中可减轻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